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農業強國建設第一年:高質量發展邁出新步伐
時間:2023-12-18 09:28:12 來源:農村工作通訊 作者:牛震 郭媛 宋曉娜 字號:【

  強國先強農,農強方國強。

  2023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習近平總書記

  強調,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是黨中央著眼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作出的戰略部署。2023年的中央一號文件,立足當前與長遠,既部署了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同時也提出了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總體要求。

  建設農業強國,既要有國外一般現代化農業強國的共同特征,更要有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2023年,我們立足基本國情和現實農情,在供給保障、科技裝備、經營體系、產業韌性、競爭能力等方面持續發力,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強化科技創新,提高勞動者素質,推進集約化內涵式發展,努力端牢中國飯碗,扎實推動共同富裕,在建設農業強國的高質量發展道路上穩步向前。

  供給保障安全可靠

  “購置農機補貼30%,種糧還有補貼,這種糧呀,很踏實!”安徽省滁州市鳳陽縣小崗村種糧大戶程夕兵高興地說。近年來,一系列強農惠農政策直達田間地頭,糧農的日子一年更比一年好,讓他種糧的勁頭更足了。

  2023年,中央財政下達實際種糧農民一次性補貼資金100億元;加大玉米和大豆生產者補貼力度,穩定實施稻谷補貼;在秋糧生產關鍵時期,安排玉米大豆“一噴多促”一次性補助資金24億元……一項項實打實的政策舉措,讓農民通過種糧實現了腰包越來越鼓、日子越來越紅火。

  “今年真是個豐收年,試點密植的地塊與去年相比,畝產大大提高。”山東省滕州市杈子園村裕豐源家庭農場負責人孫海洋說起今年試點玉米密植高產精準調控技術的180畝玉米高興得合不攏嘴。

  作為我國最大的大豆產區,黑龍江省大豆種植面積常年占全國40%以上。“今年大豆畝產達到了400多斤。”黑龍江省雙鴨山市集賢永勝農機合作社理事長劉明坤說,合作社種植的“綏農52”大豆品種蛋白含量高、籽粒大,深受市場歡迎。為確保優質品種獲得好收成,他們采用了大壟密植技術,使用精密播種機“壟上三行”播種,增加了公頃保苗株數,通風、透光條件更好,從而使大豆單產提升。

  今年我國啟動了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農業農村部把大面積單產提升作為糧食生產“頭號工程”,針對大田產量與試驗示范田產量的差距,從耕種管收、地種肥藥全領域全環節查找短板弱項,拿出良田、良種、良法、良制、良機“五良”集成組裝的綜合性解決方案,以100個大豆、200個玉米大縣整建制示范帶動,重點推廣耐密品種、高性能播種機,精準管控各生產環節,提高關鍵措施到位率,全力以赴攻單產。據專家測算,300個重點縣單產提升對糧食增產的貢獻率達到73%以上。

  “今年夏收碰上‘爛場雨’,我家小麥產量受影響。多虧區里組織農業技術服務隊指導我在秋糧上下功夫,‘以秋補夏’,兩季算起來還是實現了增產。”河南省駐馬店市驛城區水屯村種糧大戶姚喜林說。

  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始終是建設農業強國的頭等大事。這一年,全年糧食再獲豐收,糧食供給保障能力穩步提升。這一年,我國糧食生產克服災害影響,產量再創歷史新高。2023年全國糧食總產量達到13908.2億斤,增產177.6億斤,糧食產量連續9年站穩1.3萬億斤臺階。

  當廣袤田野涌現一棟棟的溫室大棚;當戈壁沙漠鹽堿地建起一座座植物工廠;當遼闊的海洋變成一片片“藍色糧倉”……

  “以前搞農業是靠天吃飯,現在可不一樣!靠科學、有技術,咱心里有底!”今年47歲的江西省吉安市永豐縣佐龍鄉菜農艾光才說,起初他只是小打小鬧種蔬菜,現在已擁有200多畝設施大棚,年產值達400多萬元。目前,永豐縣蔬菜設施大棚面積約5萬畝、播種面積10萬畝,帶動全縣近5萬農戶從事設施蔬菜生產、管理、銷售、社會化服務等。

  在全國,像永豐縣這樣大力發展設施種植業的不在少數。今年6月,農業農村部等部門印發的《全國現代設施農業建設規劃(2023-2030年)》對全面推進設施農業現代化作出部署。這將推動現代設施農業駛入發展快車道,增強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供應能力,促進農民增收和農業提質增效。

  如今,全國各地打開思路加快探索,不斷挖掘鹽堿地治理開發潛力,把“以地適種”同“以種適地”相結合,進行土壤改良的同時,在選育耐鹽堿植物上發力,找到了更多治理改良鹽堿地的有效方法。

  “老輩人都說,鹽堿地種啥都一樣。”今年,吉林省長春市農安縣小城子鄉潘家屯村民王顯要第一次種東生118大豆時,鄉親們直言干不成,但看到畝產超過200公斤的收成時,村里種地的“老把式”也直說“服氣”。

  河北省滄州市黃驊市舊城鎮仙莊片區地處渤海之濱,土壤鹽堿化程度較高,其中包括大片中低產田和鹽堿荒地。近年來通過培育耐鹽堿、抗病性強的小麥品種,改良生產栽培技術,這片昔日被戲稱為“春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十年九不收,糠菜半年糧”的鹽堿地,逐步變成了豐收的沃野。

  從沿黃渤海到離海最遠的新疆,從河套平原到松嫩平原,從黃淮海平原到沿黃灌區,放眼望去,過去一片片“白花花”的鹽堿地,正在悄然變身為“新糧倉”。

  科技裝備更有力

  “農機駕駛操作變革了。以前我開的是拖拉機,現在我‘開’的是手機!”

  在北大荒集團建三江分公司七星農場農機無人駕駛作業現場演示會上,操作人員高培元舉著手機高興地說。僅僅通過這臺小小的手機,工作人員就可以操縱一臺臺無人化農機車進行播種、插秧、噴肥、收獲、運糧、整地等操作。

  這是對北大荒建三江無人化農場建設的一次展示。北大荒建三江成果集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5G技術于一體,涵蓋從育苗、整地、插秧、田間管理,到收割、倉儲的農業生產全過程,“未來農場”已具雛形。

  與北大荒一樣,近年來,各地積極推動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與農業生產深度融合,為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智慧農業建設取得初步成效。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衛星遙感、北斗導航等現代信息技術在種植業生產中加快應用,精準播種、變量施肥、智慧灌溉、植保無人機等技術和裝備開始大面積推廣,全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2.4%。

  智慧農業,基于現代科技手段的農業生產方式,是科技賦能傳統農業的嬗變。智慧農業的發展,彰顯出我國農業科技裝備水平的進一步提升。強大的科技和裝備是農業強國建設的動力。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為此,要瞄準產業需求,聚焦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加快實現農業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強。

  現代化高效農業,機械化是支撐。在新疆昌吉州,以往收番茄是最讓人頭疼的農活之一。而如今,自走式番茄采摘機的使用,可以實現從采摘、分離到裝車、插秧一條龍作業。每到番茄收獲季,自走式番茄采摘機在田間穿梭作業,形成一道獨特的農業生產圖景。在昌吉州,機械化同樣廣泛應用于小麥、玉米、棉花等主要農作物的生產中,在這些農作物生產中,機械化水平已達到100%。農機,成為種地的“主角”。

  農業機械化是農業現代化的基礎。因地制宜研發、推廣、提升農機裝備,可以破解當地農業生產的難題,大大提高生產效率。在重慶江津,為了適應當地丘陵地形,推廣應用小型收割機,提高山地水稻收割效率;在廣西玉林,架設在果園中的運輸小軌道,實現瓜果的機械搬運……

  當前,我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73%,為現代化大農業注入強勁動能。提升農機裝備水平既要揚長、又要補短。在前三季度農業農村經濟運行情況新聞發布會上獲悉,目前,我國農機裝備補短板取得突破,320馬力無級變速拖拉機、電驅式精量播種機成功量產應用,再生稻收獲機、油菜移栽機等產品基本成熟。設施裝備條件持續改善,現代農業建設正在扎實推進。

  經營體系更高效

  每到農忙時節,楊北金都會忙到腳不沾地,一會兒查看曬谷機運作情況,一會兒招呼農機收割新稻米。

  楊北金是福建三明將樂縣南口鎮一個“農耕保姆站”的“托管員”。幾年前,將樂縣在縣域范圍內遴選、引導服務組織創建“農耕保姆站”,提供從種到收、從技術服務到貸款支持等的全程保姆式服務。楊北金就是在那時開始成為“領工資”的農民。而如今,合作社流轉的1000多畝土地,在“農耕保姆站”“專業農民”的通力養護下,由過去讓人發愁的“壞地”慢慢被調養成了長出飽滿稻谷的“好田”。

  截至目前,將樂縣已組建南、中、北3個片區區域性農業專業合作社聯合社,并以此為載體,成立3個片區“農耕保姆點”,構建起“農耕保姆站+服務組織+托管員”三級服務體系。“農耕保姆站”累計服務面積76萬畝次,服務農戶5.3萬戶次,年節本增效280萬元以上。

  農業社會化服務是實現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效銜接的手段。我國人多地少,大國小農是農業生產經營的基本特征,走中國特色的農業強國之路,要立足這一基本國情。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穩步推進多種經營模式適度規模經營,抓好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的發展,加快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

  近年來,農業社會化服務在探索創新中加快發展,呈現出服務主體日益多元、服務對象持續聚焦小農戶、服務領域日趨廣泛等鮮明特點。乘“數”而上,“慧”就農業新圖景,部分地區積極探索,推進農業社會化服務數字化發展,延伸農業社會化服務形式。重慶市梁平區建設全區農業社會化服務運營中心,建立“一區多元”服務中心帶動模式,構建數字化派單服務模式,建設數字化全程監管機制。

  到2023年,全國各類服務組織總數超過107萬個,服務面積超過19.7億畝次,服務小農戶9100多萬戶,對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發揮出越來越重要的引領支撐作用。

  建強經營體系,要注重新型經營主體的培育,發揮龍頭企業、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的輻射帶動作用。基于此,農業農村部實施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升行動。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深入開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升行動,支持家庭農場組建農民合作社、合作社根據發展需要辦企業,帶動小農戶合作經營、共同增收。自行動啟動以來,各級農業農村部門以實施主體提升行動為抓手,以內強素質、外強能力為重點,加強組織領導、強化輔導服務,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保持良好發展態勢。

  培育新型經營主體,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需要省市縣鄉村等各級統籌謀劃。湖北省大力培育“六有”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打造覆蓋省市縣鄉村四級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因地制宜拓展服務范圍、延伸服務鏈條,不斷提升社會化服務質量,形成了小農戶“管田”、社會化服務組織“種田”的生產格局。湖北省隨州市以探索興辦鄉村合作公司為牽引,搭建縣級綜合服務平臺、創辦鎮級“種田公司”、升級村級供銷站點,種好農戶分散田、集體機動田、統一流轉田、冬季閑置田,打造“千萬工程”的實踐基地、共同締造的平臺抓手、三產融合的孵化器、鄉村振興的營運師,為建強經營體系作出積極示范。

  2023年,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升行動取得階段性成效。截至9月底,全國家庭農場超400萬個、農民合作社超222萬家。

  產業韌性更穩健

  “今年前9個月我家僅通過土地流轉種植馬鈴薯和在基地干活,收入就增加了1萬多元。”在山西省陽泉市盂縣東梁鄉東梁村,村民王建明掰著手指算起豐收賬。當地推進萬畝加工型馬鈴薯種植項目,在全鄉范圍內通過土地流轉方式種植馬鈴薯,在為村民增收的同時,壯大了集體經濟,100多名農民實現家門口就業。農業強了,質量效益不斷提高,農民就業創業增收渠道也更廣闊。

  在陜西,一個個鮮亮飽滿的洛川蘋果,總產值就可達140億元;在重慶,巫山脆李衍生出脆李酒、脆李蜜餞、脆李果醬、脆李月餅等一系列的深加工產品,富裕了一方百姓;在廣東,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絲苗米、稻菜茶等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持續彰顯效益……

  2023年,各地通過發展“一村一品”“一鎮一特”“一縣一業”,加快產業融合發展,讓每一個“土特產”蘊含著鄉村振興的希望。大江南北,立足一方水土,念好“土”字訣,打好“特”字牌,唱響“產”字歌,延伸產業鏈條,打造鄉村休閑旅游業,培育發展新產業新業態。

  那么,“土特產”應如何“破圈”?

  湖北恩施州曾是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之一,“世界硒都”“華中藥庫”“鄂西林海”是這里的特色生態資源名片。近年來,“茶煙菜藥果畜糧蜂”等主導產業已形成全產業鏈條,土特產的“原汁原味”轉化為業態更豐富、鏈條更完備的“多汁多味”,“恩施玉露”“利川紅”等產品暢銷全國,特色農業基地規模達到700萬畝,產值突破900億元,對農民收入貢獻率達到70%以上。

  有“仙山茶韻、云上青中”美譽的陜西省安康市紫陽縣青中村,以富硒茶葉為特色,積極延長產業鏈條,發展特色茶旅,現如今靜謐的環境和優美的生態吸引很多游客慕名前來,基礎設施、村容村貌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僅僅是一個縮影,“電商+旅游+采摘”新模式正在帶動農戶增收致富,讓更多農民實現就近就地就業。多地結合自身農產品產業特點和地域特色,探索農耕體驗、休閑度假、研學旅行等農旅融合新業態,有效提升鄉村產業全鏈條升級,推動農業“接二連三”發展。

  2023年,中央財政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用于產業發展比重提高到60%以上,支持脫貧地區聚焦“一主兩輔”特色主導產業。

  “我學會了直播和拍短視頻,5天培訓真是學到不少新知識。”不久前,河南鄭州鄭東新區楊橋辦事處電子商務培訓班開班,村民魯小平第一時間抓緊報名。課堂上,老師采取理論與實操相結合的方式,教給大家如何手機直播帶貨,為鄉親們提供了更加直觀實用的學習方式。

  當前,各類涉農電商超過3萬家,農村網絡零售額超過2萬億元。近年來,農業農村部持續推進農民手機應用技能培訓,組織各地舉辦農民手機應用技能培訓周活動,結合農產品網絡營銷等主題,助力農民提升農產品電商銷售技能。

  “作為漁民,我們是最先感受到‘水中無魚,水中缺魚’的群體,所以對于禁漁是很支持的。”57歲的潘應交是在2020年1月選擇退捕上岸,如今已成為湖南省瀏陽市普跡護漁隊隊長。

  2023年是長江十年禁漁“三年強基礎”的收官之年,也是向“十年練內功”轉變之年。根據“十省百縣千戶”退捕漁民信息系統121個縣(市、區)550個鄉(鎮)3881戶數據以及實地調研45個縣(市、區)1188戶數據統計顯示,在長江十年禁漁“三年強基礎”階段,退捕漁民安置保障工作取得顯著成效,退捕漁民就業率接近100%,收入穩步增長,退捕漁民的養老保險、低保等問題已基本解決。

  大江奔流新畫卷,從“禁漁退捕”到“轉產就業”,從“生產銹帶”到“生態繡帶”,從“休養生息”到“生生不息”,只有把綠色發展的底色鋪好,才會有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高歌猛進。

  競爭能力穩步提高

  提高農業競爭力是建設農業強國的核心。

  從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看,應對風高浪急的重大考驗,只有加快農業強國建設,在重要農產品供給、關鍵核心技術和產業鏈供應鏈等方面不受制于人。加快農業強國建設,必須適應新時代新要求,不斷提升產業領域核心技術掌控力和農業國際競爭力。

  2023年6月15日,1.65萬羽“京紅1號”高產蛋種雞和“沃德188”白羽肉種雞經海關檢疫合格后,搭乘航班從北京大興國際機場起飛,經中轉后前往8596公里外的坦桑尼亞。這是我國自主培育的種禽首次出口,實現了“零的突破”。“這次出口標志著我國種禽品質獲得國際市場認可,增強了中國自主育種的信心。”為了這一刻,中國農學會青年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家禽研究院院長吳桂琴帶領團隊努力了20多年。

  糧食是社稷之本,種業是糧食之基。從“三年打基礎”,即將到“五年見成效”,我國種業振興不斷取得新突破。種業振興行動實施以來,各地各部門集中優勢資源聚力攻堅,在種質資源保護、重大品種和關鍵技術創新、國家級種業基地布局建設等方面取得了許多關鍵性突破和標志性成果。

  目前,全國新收集農作物、畜禽、水產種質資源53萬余份,由216個農作物制種基地、300個種畜禽場站組成的良種繁育“國家隊”,推動供種保障能力由70%提高到75%。農業農村部正組織開展48種農作物、7.6萬份種質的精準鑒定。我國國家種業振興企業陣型已初步構建,農業農村部從全國3萬多家種業企業中推出69家農作物、86家畜禽、121家水產優勢企業,形成種業振興骨干力量。

  品牌化是農業現代化的核心競爭力和重要標志。當前,我國農業品牌推進機制逐步健全,培育數量穩步提升,全國省級農業農村部門重點培育區域公用品牌超3000個,農業品牌對產業提質增效和農民增收帶動效益明顯增強。

  2023年,“蔬菜之鄉”山東壽光市圍繞打造高端農業、精品農業、品牌農業,設施蔬菜標準化園區建設規模逐步擴大,一大批示范帶動力強、特色化、精品化和科技化的蔬菜園區脫穎而出。眾旺果蔬專業合作社注冊“崔西一品”西紅柿品牌,統一包裝并使用“崔西一品”和“壽光蔬菜”兩個品牌,創新線上線下融合模式,產品銷往上海、黑龍江、俄羅斯等地,社員收入實現了翻番。東華蔬菜專業合作社蔬菜產品不僅被國內各大中心城市認可,還遠銷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加拿大、泰國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效地促進了農業種植組織化、規范化、商品化的進程。

  2023年11月12日,由農業農村部和山東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第二十屆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圓滿結束。本屆農交會上,開展了農業品牌推介、中國農墾品牌發布推介等50余場產銷對接和品牌推廣活動,國際化取得務實成效。期間,18個國家和地區的35家企業參展,近30家大型國際采購商到會,與廣東、貴州、山東、湖北、青海等多個省份的企業簽訂了采購合同,涉及水產、果蔬、茶葉等多個品類。

  國際競爭優勢明顯是建設農業強國的應有之義。提高國際市場競爭優勢,必須推進農業對外合作全方位展開,堅持在開放中合作、在合作中共贏,加快構建新型農業對外合作關系,實現更高水平農業對外開放。

  2023年是提出“一帶一路”倡議10周年。10年來,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圍繞農業可持續發展,在提高農業生產能力、保護耕地資源、節約高效用水、治理面源污染等方面開展了務實合作,取得積極成效。

  建設農業強國,提高國際競爭力,要統籌利用好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拓展優勢農產品和農業技術裝備市場,積極穩妥利用國外農業資源,深度參與全球糧農治理,共同制定國際標準規則,增強我國農業國際影響力。

  2023年10月30日,中國—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南南合作第十一次年度磋商會召開。中國與FAO年度磋商會承擔著總結項目執行情況和成效、批準年度工作計劃、研處執行過程中未決事項等重要職責,對規范項目執行、把控項目方向、提升項目成效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南南合作和三方合作是應對全球饑餓、營養不良、貧困和不平等挑戰的重要解決途徑。中國一直是FAO南南合作的重要戰略伙伴。多年來,雙方利用磋商會機制充分溝通、凝聚共識,持續加強伙伴關系,不斷提升合作深度,拓展合作廣度,攜手并進,致力實現聯合國2030可持續發展議程。

  在2023全球減貧伙伴研討會上,頒發了“第四屆全球減貧案例征集活動”獲獎案例,由瀾滄江—湄公河農業合作中心和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香料飲料研究所共同報送的“草果香飄密支那 緬北不見罌粟花——中國與緬甸示范種植草果替代罌粟合作案例”榮獲最佳減貧案例。該案例系瀾湄合作專項基金支持的瀾湄合作項目,主要在緬甸密支那縣開展草果高效種植技術集成示范,累計示范種植草果2000余公頃、1200余萬株,帶動當地農民增收約1500萬元,并幫助當地改善基礎設施和教育衛生條件,為提升農民生產、生活和教育水平,改變當地貧窮落后狀況、發展替代產業作出積極貢獻。

  路雖遠,行則將至;事雖難,做則必成。農業強國是拼出來、干出來、奮斗出來的。這一年,我們立足新時代新要求鉚足干勁,錨定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奮斗目標,全面系統把握農業強國內涵,扎實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為實現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的高質量發展,源源不斷地注入澎湃動能。

責任編輯:蔡薇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舉報電話: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舉報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