憲法進農村,普法潤民心。12月4日是第十個國家憲法日,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強調,必須堅定維護憲法權威和尊嚴,推動憲法完善和發展,更好發揮憲法在治國理政中的重要作用。近年來,農業農村部積極創新憲法普及方法,推動農村法治宣傳教育取得新進展,12月7日,2023年“憲法進農村”主場活動在江蘇省蘇州市常熟市古里鎮康博村舉辦,自2019年以來,“憲法進農村”活動已成為我國推動法治鄉村建設的一個縮影。送法入村為法治精神在農村扎根落地,推動法治鄉村建設、實現鄉村振興、建設農業強國提供了有力保障。
法治在鄉村建設中具有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保障作用。法治鄉村建設是全面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重要組成部分,持續推動普法宣傳,提升村民法治意識是加強法治鄉村建設的重要環節。只有增強村民對憲法精神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和情感認同,將憲法精神、法治精神融入村民日常生活,才能引導廣大農民群眾做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踐行者、堅定捍衛者。因而,必須在農村法治宣傳教育上下功夫,培育一批“法律明白人”,用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把憲法講實講透講活,推動和完善鄉村公共法律服務體系。
推動法治鄉村建設,要創新一系列普法方法。憲法進農村的根本目的,是要提升農民尊法守法用法的意識,使憲法真正成為保障農民權利、維護農民根本利益的“武器”。要讓憲法“飛入尋常百姓家”,就必須結合時代特色,形成一批“線下+線上”的特色普法舉措,讓法律知識入腦入心,讓老百姓“聽得懂、愿意聽、記得牢、用得上”。一方面,要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優勢,發展智慧普法服務,運用短視頻、互動游戲等豐富普法形式,借助“報、網、端、微、屏”等媒體平臺形成全媒體傳播體系,讓法治精神滲透進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另一方面,將法律知識創新性融入曲藝、書法、歌唱等藝術形式中,開展法治文化教育專題展覽及系列講座,以寓教于樂的方式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發揮法律滋潤人心、凝聚人心的作用。
推動法治鄉村建設,要培育一批“法律明白人”。“法律明白人”是鄉村法治建設的“好幫手”,近年來,“法律明白人”在教育引導群眾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應進一步加強對“法律明白人”工作的政策、制度、機制保障,充分調動村干部、人民調解員、中共黨員、“五老”人員以及其他具有良好法律素養的村民;同時,為“法律明白人”搭建學習和開展工作的平臺,建立“法律明白人”網校、引入專業力量提升“法律明白人”參與法治實踐的能力和水平,通過一系列舉措最大程度地發揮“法律明白人”化解基層矛盾、推動基層依法治理的作用和潛力。
推動法治鄉村建設,要豐富一套法律服務內容。目前,我國法律服務資源仍存在分配不平衡、不充分的情況,農村在法律服務方面仍存在短板。加強鄉村法治建設要加強公共法律服務中心、工作站及公共法律服務平臺的建設,整合法律服務數據體系,為農民群眾提供免費法律咨詢、法律培訓、法律援助、司法救助等服務。同時,合理調配、使用法律服務資源,推動律師、公證、法律援助、人民調解、司法鑒定等公共法律服務資源和服務不斷向農村基層延伸。在普及法律知識和提供法律服務的過程中推動憲法精神融入農民群眾日常生活,讓憲法精神、社會主義法治精神走到村頭巷尾、走入院壩炕頭、走進群眾心里,走出一條符合中國國情、體現新時代特征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鄉村之路。
法安天下,德潤人心。建設和美鄉村,提升鄉村治理效能,需要強化法律在鄉村振興中的保障和推動作用。同時,將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以自治為基、法治為本、德治為先,形成自律與他律的雙向互動。將普法的種子灑在廣袤的農村大地,用法治撥動鄉村振興“和”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