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考察時指出:“浙江要在推進共同富裕中先行示范”“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積極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深化‘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嘉興不斷夯實鄉村產業基礎,激發農村發展活力,推動農民生活富裕。2023年前三季度,全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837元,絕對值保持全省首位,城鄉收入比保持全省最低,城鄉收入差距進一步縮小;所有村年收入全部達到150萬元以上且經營性收入達到50萬元以上。
出好集體經濟“組合拳”
釋放富民效應
堅持將農村基層黨組織建成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帶領群眾共同富裕的戰斗堡壘,市委、市政府連續實施四輪“強村計劃”,從資金、土地、人才等方面給予支持,推動全市集體經濟保持快速、均衡發展。
持續拓寬村集體增收途徑,全省首創“飛地抱團”模式,通過縣級統籌、跨鎮發展,將低效土地整治復墾,騰出用地指標異地“飛”到規劃工業園區、經濟開發區等優勢地段,抱團發展物業經濟,累計建成“飛地抱團”項目157個,涉及參與村1945村次,總投資177億元,年收益率普遍達8%以上;實施強村公司培育計劃,重點開展物業服務、旅游開發、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和農村環境長效管護等業務,累計培育強村公司77家。
創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電子票據使用管理制度,實現村經濟合作社應用電子收據全覆蓋,從在線填制開票信息到電子收據直達交款人,全程僅需幾十秒。
兼顧村集體壯大與發展成果共享,推動村集體經濟股份分紅擴面提質,開展股份分紅村358個,分紅村占比42%,分紅金額1.97億元。
實施“領雁計劃”,選好派好第一書記、農村工作指導員,探索與績效考核相掛鉤的村干部報酬激勵機制。建立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水平評價機制,壓緊壓實縣鎮兩級黨委政府主要領導第一責任人責任和村集體經濟組織負責人主體責任。
練好產業發展“基本功”
推動農業增效
堅決貫徹落實新糧食安全觀,全力打造“浙北糧倉”,實施糧食生產耕作基礎、服務能力、產業層次優化提升行動,糧食播種面積和產量連續17年位列浙江省首位。
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提升行動,高標準農田建設面積與投資規模列全省首位,畝均糧食產能增加10%。推動稻漁綜合種養提質擴面,累計建成省級稻漁綜合種養示范基地36家,數量居全省前列。穩定生豬生產,全省率先出臺嘉興市生豬價格指數保險,浙江青蓮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入選第19屆亞運會和第4屆亞殘運會唯一生豬產品供應商。
全面開展特色農業“一縣一品”建設,推出特色農產品“十大伴手禮”,4個鎮入選首批國家農業產業強鎮,數量全省第一。大力推進以農業經濟開發區為核心的高能級產業平臺建設,每年像工商業一樣舉辦農業經濟洽談會,累計引進優質項目183個,涉農投資總量181.7億元,核心區畝均產出遠高于面上水平。
深入實施科技強農、機械強農行動,積極推進種業強市建設,持續做好水稻、嘉興黑豬、南湖菱等品種選育和保護;加快推進農業“機器換人”,建設桐鄉石門灣等一批現代化農事服務中心,農作物綜合機械化率達90%,列全省第一。
創新農田退水“零直排”模式獲全省示范推廣,示范區內削減主要面源污染物達1/3以上。加快鄉村數字經濟發展,創新建設“種糧寶”糧食生產綜合服務平臺,建成省級數字農業工廠和未來農場32家,數量居全省前列。
念好鄉風文明“治理經”
促進社會和諧
充分發揮“三治融合”發源地優勢,發動群眾參與治理,創新推廣“四共四籌”“西山經驗”等基層治理經驗,形成“大事一起干、好壞大家判、事事有人管”格局。
創新建立新時代“網格連心、組團服務”工作機制,以黨員干部為骨干配備微網格長,定崗、定責、定獎懲,常態化聯系群眾。全面推廣鄉村治理積分制管理,通過積分貸款、積分超市、積分換服務等方式,充分調動農民群眾參與鄉村治理的主體作用。
探索“智治、自治、法治、德治”四治融合鄉村治理模式,建立線上線下一體化議事機制,推動“云議事”“云投票”“云判事”,打造“永不打烊的議事廳”;把積分動態管理“搬到云上”,線上自動積分結合線下掃碼積分,打造“善治寶”等特色應用場景。
深入開展移風易俗深化行動,推行農村家宴中心節儉辦酒“準入制”“菜單制”“評分制”,設立“移風易俗共富基金”,引導有意愿、有能力的村(居)民將節儉辦酒的部分資金用于崇學助學、敬老祝壽、擁軍優屬、扶危救困及公益服務購買。全市省級善治(示范)村創建率達83.2%、創建率全省第一。
打好環境提升“攻堅戰”
實現全域秀美
深化新時代“千萬工程”,突出“平原水鄉、詩畫江南”特質,加快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創新建立美麗鄉村建設比拼機制,每年年初召開規劃評審會,集中展示規劃設計方案,年終召開美麗鄉村現場推進會,比拼規劃落實情況、項目建設成效和群眾滿意度,營造比學趕超、賽馬爭先的濃厚氛圍,累計創建省級美麗鄉村示范縣5個、示范鎮52個、特色精品村163個,建成美麗鄉村精品線50條。
創新建立農村人居環境定期暗訪通報制度,每月常態開展明察暗訪和回訪,舉一反三、查一改十推進整改,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農村規范化公廁管理實現行政村全覆蓋。
全省率先開展全域未來鄉村建設,集成“產業、風貌、文化、鄰里、健康、低碳、交通、智慧、治理”九大場景,打響“未來嘉鄉”品牌。加快推進農文旅深度融合發展,探索“村經濟合作社+企業+農戶”村莊開發運營機制,推動美麗鄉村向美麗經濟轉化,實施歷史文化傳統村落保護利用行動,加強嘉興南湖菱種植系統等重要農業文化遺產資源保護,編纂嘉興《百村百故事》,大力傳承鄉村深厚歷史底蘊。
用好深化改革“關鍵招”
激發鄉村活力
以全省唯一的整市域強村富民鄉村集成改革綜合集成試點為抓手,推進城鄉要素更高效配置,著力構筑新時代共創共富共享體系。
深化農業標準地改革,根據產業分類設置控制性指標和凈地標準,圍繞產業規劃、能評環評、帶動農民就業效果、帶動村集體經濟發展等方面對落地項目進行考評,對考評結果給予相應獎勵,累計建成農業標準地項目52個,面積7.16萬畝,帶動就業農戶數8703戶,增加農民收入9498萬元。
實施閑置農房盤活計劃,重點在城鄉一體新社區、城中(郊)村、美麗鄉村精品村等區域,因地制宜激活農房,探索形成“藍領公寓”“新鄉鄰公寓”等模式,累計激活利用閑置農房3.8萬宗、面積433.2萬平方米,其中由主體統一收儲運營激活3400宗、面積10.3萬平方米,營收5918萬元。
支持以國有企業、集體企業、村集體以及農戶等為主體組建共富聯合體,集中建設投資規模適度、見效快、風險低的共富大棚、共富菜園、共富碼頭等共富產業發展項目,累計建成“共富體”項目62個,帶動農民增收1754萬元,促進就業2424人。
拓寬低收入農戶增收渠道,通過“政府撥一點、集體出一點、慈善補一點、家庭籌一點”等籌資方式,扶持低收入農戶入股參與到“飛地抱團”項目中,低收入農戶人均可支配收入連續保持全省第一。
(作者單位:浙江省嘉興市農業農村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