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牧原集團集中人力投入、物力配置、財力保障,大力發展設施畜牧業,扎實推進生豬全產業鏈發展,實施三產融合發展模式,以河南省內鄉縣為大本營,瞄準生豬產業制高點,進一步完善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優化供應鏈,謀劃了包括肉食綜合體、農牧裝備產業園、牧原智慧物流園和肉食品產業園等在內的15個生豬穩產保供建設項目,實現了生豬產業和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當前集團養豬智能化設備涵蓋5大類,30余種;目前自有物聯網平臺接入設備超過190萬臺,覆蓋全國1700多個場,日均9億條信息接收量,支撐牧原實現智能化、數字化,實現降本增效。
以發展設施畜牧業為目標
創新驅動生豬全鏈條轉型升級
養豬智能化。牧原公司通過科技創新,集約化、機械化生產已應用到每一個養殖場,特別是河南省內鄉縣樓房肉食產業綜合體項目已實現在“云端”上進行生豬養殖。該項目集飼料加工、生豬養殖、屠宰、肉食品加工于一體,總占地面積2800畝,總投資約50億元,將在內鄉縣建立起國際領先的從糧食收購、飼料生產、生豬養殖、生豬屠宰到食品加工的全產業鏈體系,實現“糧進肉出”“農頭工尾”。它以大數據應用集成為基礎開發出高度智能化的新型應用平臺,充分應用自己開發的智能環控通風系統、智能飼喂系統、智能清糞系統、智能識別系統、智能中水回用系統、智能生豬屠宰加工系統,實現了從生豬飼料生產到豬肉產品的生產各個環節和生豬各項生理指標有效監控。該平臺與設立在牧原集團總部的大數據中心相連,能夠與國內先進畜牧大數據平臺合作,對生豬生產進行全方位指導,做到“云端養豬”。項目全面融合智能化生產運營,智能設備涵蓋5大類30余種,總接入量8.5萬套。全區域5G覆蓋支撐信息暢通,將基于大數據、人工智能與工業互聯網基礎上的智能設備與軟件技術應用到養豬生產的各個環節,提升生產效率,降低成本。
完善生豬產業鏈條。積極打造農牧裝備和智能化裝備產業園,直接拉動投資150多億元。不斷延鏈補鏈強鏈優鏈,拉長拉寬拉粗產業鏈條,加快構建“飼、養、加、農、工、貿”于一體的生豬全產業鏈體系,推動牧原發展成為全球最大的集飼料、養豬、種豬、屠宰和肉食為一體的企業。圍繞生豬產業快速布局,推進完善區域生豬產業體系升級,實現糧食到豬肉的高效轉化。
打造生豬全產業鏈。圍繞生豬養殖環節,實施豆粕替代工程,牧原集團聯合西湖大學開展生物合成氨基酸研究,上馬了生物合成氨基酸項目,為內鄉創建生豬產業科技高地夯實了根基。圍繞生豬屠宰環節引進了河南千牧肝素鈉生產基地項目,該項目投資15億元,利用牧原巨大規模的豬腸資源,上馬了4000萬頭豬小腸肝素粗品加工、肝素與小分子肝素原料藥項目,為生豬產業向科技縱深延展打開了新空間。圍繞牧原肉食綜合體,在配套建設養殖區、飼料廠、食品加工廠、屠宰廠、星級職工宿舍、無害化處理廠、有機肥廠、污水處理廠等基礎上,配套建設了物流園、公路港、鐵路港和下游相關產業。
發展循環農業。按照“源頭減量、過程控制、末端利用”的思路,圍繞畜禽類污就地就近資源化利用,全面推行水肥一體化等技術模式,就地就近施用糞肥,規劃了高標準建設數字化種養循環示范區項目,擬投入20億元,規劃建設30萬畝高標準農田,發展高效節水農業。一期建設6.7萬畝,1.5萬畝已經建成運營,項目建成后將實現“六減三增三提”目標(六減:減水、減肥、減藥、減人工、減物流、減碳排放,三增:增地、增產、增效,三提:提高抗災能力、提升作物品質、提升耕地等級),每畝地減投增收至少200元。種養一體按年出欄400萬頭計,每年可減少1200萬噸污水排放,實現產業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和諧統一。
以完善經營體系為目標
加快倉儲冷鏈物流發展
以提升價值鏈目標,牧原集團不斷推動生豬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帶動農產品加工企業向智能化、高端化發展,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發展樞紐經濟。打造物流陸港、糧食陸港、冷鏈陸港、快遞陸港四大陸港。規劃建設智慧物流園,為生豬養殖上下游企業提供綜合服務。建設牧原食品城,開展生豬深加工,加快形成600萬頭生豬屠宰產能,打造全產業鏈、全過程可追溯的冷鏈生產、加工、配送基地。產值有望在3年內突破300億元,把內鄉打造成全國肉食品加工基地縣,吸引國內著名的食品加工業、餐飲企業、生物制藥企業洽談入駐。建設農牧裝備園,已有10家牧原供應鏈企業入駐園區,企業鏈接更加緊密。圍繞國家“運豬變運肉”的要求,建設立體庫共2.5萬噸,帶動冷鏈運輸簽約車輛300多輛。
發展訂單產業。打造提升聚愛優選電商平臺,建設數字化食材采購系統,配套智慧物流、自動化分揀、智慧監控等現代化設備體系。規劃建設內鄉縣高標準“中央廚房”項目,實現統一管理運營,打造配送標桿,提升中小學生餐飲食品安全標準,助力內鄉食品產業升級。三是發展電商產業。打造提升牧原聚愛優選電商平臺,實施“農村便民超市+聚愛生鮮自提”運營模式,鄉村電商服務站提標升級加快。建立完善電商孵化園和村級服務站,供、產、銷實現無縫對接,推動企業互聯互通,實現了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以提升產品競爭力為目標
建立聯農帶農富農機制
牧原公司圍繞優化供應鏈,努力形成產業上下游之間深度融合,實現了“無縫對接”和“鏈上共贏”。
優化金融服務。堅持實施金融高地和數字賦能戰略,著力打造大數據中心和生豬產業鏈數字化金融平臺,助力內鄉實現“全國現代豬產業第一縣”戰略目標。搭建了由政府、牧原集團、金融部門組成的生豬產業鏈數字化金融平臺,為上下游企業提供便捷的金融服務。2021年全縣直接融資達106億元。建設金融街項目,逐步形成以牧原集團為核心企業的供應鏈金融,打造“一廊一街四中心”,實現未來二十年金融商務服務。
加強科研創新。牧原肉食綜合體創新“三防智能豬舍”,實現5G全覆蓋,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新技術有效應用,科技促進養豬實現產業化、系統化和工業化,打破了傳統養豬方式,挑戰了養殖密度、物流成本、產出效率三個極限。新技術的創新應用,已出現170日齡140公斤全球領先的超級成績。投資建設牧原職業學院,加強職業技能培訓,不斷提高農民運用現代化農業實用技術的能力和從事二、三產業的就業能力。加快盛達專用汽車發展,積極研發涉及灑水車、吸污車、飼料車、運輸專用車。牧原股份基于“混合云的智慧養殖綜合服務平臺”成為企業上云典型案例,牧原食品成為創建省智能制造標桿企業。
發展智慧農業。推進農業數字化,建設內鄉縣大數據中心,打造數字綜合服務平臺和物聯網智慧物流中心,助推縣域經濟社會發展和治理模式創新,為內鄉縣數字化轉型貢獻力量。以牧原肉食綜合體為例:一是通過流轉土地,長期租賃農用地,增加當地農民收入。二是直接提供就業崗位2000余個,人均工資8萬元/年,間接帶動就業5000余人,為當地提供高收入的就業機會。三是大力發展種養結合、循環農業,養殖綜合體年可出欄210萬頭生豬,平均30頭豬涵養1畝地,區域內化肥減量達到50%~70%,畝均增產10%,降低農民種地投入成本,達到了“豬養田、田養豬”的鏈網重構生態模式。
(作者單位:張定安,河南省內鄉縣動物衛生監督所;苗俊鋒,河南省內鄉縣畜牧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