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重要論述,堅持良田糧用大原則,以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大力發展現代設施農業,培育壯大鄉村特色產業,為加快農業強國建設展現福建擔當、作出福建貢獻。
聚焦目標導向 強化規劃引領
統籌區域資源稟賦、環境容量、產業基礎、區位優勢,把設施農業建設納入現代農業發展五年規劃,著力構建完善現代產業體系。
注重優化空間布局。按照加快構建閩西北綠色農業產業帶、閩東南高優農業產業帶、沿海藍色農業產業帶的要求,引導資源要素向優勢區域配置,促進優勢產業向優勢區域集聚,打造特色現代農業集聚區、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閩臺農業融合發展示范區,發揮輻射帶動作用,推動現代農業產業可持續發展。
注重優化產業布局。組織實施特色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3212”工程,以特色產業發展提升設施農業建設水平,以設施農業建設助推特色產業提質增效,累計創建省級以上優勢特色產業集群4個、現代農業產業園23個、農業產業強鎮74個、“一村一品”專業村772個,茶葉、水果、蔬菜、食用菌、畜禽等鄉村特色產業全產業鏈產值均超千億元,推動地方“小特產”升級為“大產業”。
聚焦裝備升級 推進設施建設
認真落實“良田好土要優先保糧食,果樹苗木盡量上山上坡,蔬菜園藝更多靠設施農業和工廠化種植”的重要要求,建設設施農業240萬畝,進一步夯實農業現代化物質基礎。
加強農田基礎設施建設。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耕地資源極為寶貴。高起點謀劃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按照“灌排化、機械化、田園化、生態化、數字化”要求,推進農田連片整理和生態建設,實施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現代化改造,集中力量打造旱澇保收、穩產高產、綠色生態農田。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994萬畝、占耕地面積71.1%,到2025年將把80%以上耕地建成高標準農田。
升級改造農業生產設施。扶持建設標準鋼架溫室大棚,加快滴灌和微噴灌、自動化水肥一體化、環境監測和自動控制等配備,探索在四荒地、鹽堿地等非耕地上建設設施大棚,發展基質、水培等無土栽培,全省60%以上設施蔬菜供應省外,成為全國“南菜北運”重要基地。大力研發推廣適合福建丘陵山地茶果設施,發展集約化育苗、噴滴灌、避雨防寒、軌道運輸等設施,打造全國茶葉主產區、南方特色水果重要產區。改造提升食用菌生產設施裝備,以杏鮑菇、銀耳、海鮮菇等為重點發展工廠化生產,推廣自動化生產線、無菌凈化接種車間、現代發酵隧道等先進裝備,以香菇、茶樹菇、秀珍菇等為重點發展食用菌鋼架大棚栽培,配套溫光水氣等自動控制設備,全省食用菌工廠化生產水平高于全國15個百分點。推進畜禽標準化設施化規模養殖,推廣生豬養殖微生物發酵床、肉雞全自動化養殖、蛋禽養殖機器人等,生豬、肉雞、蛋雞、奶牛等規模化養殖水平居全國前列。
持續完善現代信息設施。建成福建“農業云131”平臺,搭建農業農村大數據資源中心和綜合信息服務平臺,創建3個國家級、11個省級數字農業創新應用基地,以及380個農業物聯網應用中心,加快現代信息技術在設施農業生產、加工、流通全環節應用。
聚焦科技創新 加大服務力度
緊盯農業高質量發展需求,強化農業科技創新推廣,賦能設施農業“內涵式”發展。
推進設施農業種業創新。強化設施農業優質專用品種聯合育種攻關,全省農作物和畜禽良種覆蓋率98.2%、居全國前列。“圣澤901”白羽肉雞品種打破國外種源壟斷,實現種源自主可控。獨創銀耳純菌種分離技術、混合菌種生產技術,培育適合工廠化周年栽培新品種,金針菇、真姬菇、杏鮑菇等工廠化栽培品種突破國外壟斷,雙孢蘑菇、繡球菌等新品種占全國種植面積80%以上。青梗菜良種選育繁育取代日本進口品種,市場占有率達25%。花椰菜品種可滿足全國不同生態區、不同栽培季節生產用種,供種占全國70%以上。
推進設施農業先進技術應用。按照農機農藝融合要求,推進耕作制度、種養方式和設施化生產協調配套。組織實施農作物全程機械化行動,突破精量播種、育苗嫁接、移栽收獲等短板,水稻工廠化育秧提供省內40%早稻用苗,蔬菜集約化育苗提供90%以上設施生產用苗。因地制宜推廣適合設施溫室大棚種植的糧食作物品種和“菜(果)—糧”輪作套種模式,鼓勵設施大棚輪作水稻,引導葡萄“一棚兩用”套種馬鈴薯。組織開展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突破設施大棚連作障礙綜合治理,推廣全生物降解地膜、病蟲害綠色防控和統防統治、茶果園有機肥替代等綠色生產技術。
推進設施農業社會化服務。針對一家一戶干不了、干不好、干了不劃算問題,培育“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服務”等社會化服務新業態,創新“縣級農耕服務中心—鄉鎮農耕服務站—村級托管員”設施農業生產托管機制,推廣5G茶園、“滴滴”農機等數字農業服務模式,鼓勵設施裝備企業開展棚室設計開發、設施裝備運維等全程服務。
聚焦融合發展 著力強鏈補鏈
堅持全產業鏈發展路徑,努力挖掘設施農業接二連三潛力,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
發展加工流通。布局建設農產品產地初加工中心和冷鏈物流集配中心,整縣推進農產品產地冷藏保鮮設施建設,果蔬產地低溫處理率達30%以上,高于全國平均水平10個百分點。實施“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推廣“田頭市場+企業商超+城市終端配送”銷售模式,加快推進批發市場、物流企業與電商平臺、社區團購、經銷商等密切合作,全省農村網絡零售額超過2500億元、居全國前列。
加強品牌建設。實施農業品牌精品培育提升行動,推進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工程,培育綠色有機地理標志農產品,推動福建百香果、平和蜜柚、古田銀耳、順昌海鮮菇、上杭槐豬、長汀河田雞、晉江胡蘿卜、德化淮山等知名農產品進入“福農優品”銷售專區和體驗展銷中心,擴大“福農優品”品牌影響力、競爭力。
拓展多種功能。將設施農業與開展美麗鄉村庭院、美麗鄉村微景觀、美麗鄉村小公園(小廣場)、美麗田園、美麗鄉村休閑旅游點等鄉村“五個美麗”建設結合起來,推進設施農業與休閑旅游、農事體驗、養生養老、研學教育等深度融合,串起“農文旅”融合產業鏈。
聚焦政策保障 增強發展動能
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總方針,引導各類資源要素向農村一線傾斜,為設施農業提供有力保障。
強化資金投入。省級財政連續十年每年分別安排1.9億元支持溫室大棚建設,市、縣兩級專項補助,探索開展棚權、設施裝備等抵押,創新推出福建鄉村振興貸,累計吸引金融資金和社會資本投入超百億元。推出設施大棚、設施食用菌等險種,全省每年財政保費補貼1億元,為設施農業提供風險保障超25億元。
強化要素保障。編制年度設施用地進出平衡總體方案,落實一定比例建設用地指標優先用于農業設施建設,對臺灣農民創業園、閩臺農業融合發展產業園內設施農業經營主體實行生產用電優惠政策。
強化人力支撐。將設施農業經營主體優先納入高素質農民、農村創業創新帶頭人培育、鄉村產業振興帶頭人“頭雁”項目,農技推廣隊伍常年對設施農業開展技術指導和服務,科技特派員服務率先覆蓋設施農業重點村。
福建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錨定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目標,聚焦“深學爭優、敢為爭先、實干爭效”,牢固樹立大食物觀,大力發展現代設施農業,增強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能力,夯實鄉村振興產業基礎,更好發揮“壓艙石”作用。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