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城區是宿遷市的主城區、座下區,轄8個鎮、7個街道、160個村居(社區)、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和1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園,總面積708平方公里,戶籍人口76.9萬人,常住人口69.4萬人。
宿城區作為全省三農比例最高的主城區、座下區,具有設施果蔬生產得天獨厚的條件。一是地理位置優越。位于長三角北翼,地處中國南北地理分界線上,是“北方的南方、南方的北方”,自古便有“北望齊魯、南接江淮”之稱,環境質量居全省前列。二是土地條件優厚。地處魯南丘陵與蘇北平原過渡帶,地勢自西北向東南緩緩傾斜,地貌分為丘陵、崗地與平原三類,多為黃泛沖積平原,耕地總面積約50萬畝,有效層深度在1米以上、通氣性好,PH值6.5~8,含鹽量1.5‰以下,無次生鹽漬化現象,有機質含量較高,是綠色果蔬生長的平疇沃野。三是氣候條件優良。屬于暖溫帶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氣候溫和,是“南花北移、北木南遷”的天然馴化帶,被譽為“華東一片凈土、江蘇一座氧吧”。四是水文條件優質。境內河湖交錯、水網密布,京杭大運河、古黃河縱貫全域,洪澤湖是中國“四大淡水湖”之一,駱馬湖常年保持II類水質,各類水域面積155平方公里,配套建設大量先進的節水灌溉設施。
自2021年以綠色果蔬為優勢特色產業成功入選全國首批農業現代化示范區創建名單以來,宿城區堅持系統謀劃,統籌推進,以高科技引領產業升級、高標準設施打造標桿、高品質農業精塑品牌、低接口輸出帶動農民,系統推進農業現代化示范區建設,著力打造東部平原設施農業創新高地。2022年被評為省級農業生產全程全面機械化示范區、全域旅游示范區、農產品質量安全區,獲批中國農業公園(中國農業公園發展研究課題組研究基地),獲得全國“平安農機”示范區等榮譽稱號。
依托高科技引領,賦能產業創新升級。搭建優質農業服務平臺,強化信息技術融合應用,拓功能、挖潛力、重創新,構建產學研融合發展“產業生態圈”,推動產業補鏈強鏈延鏈。一是構建平臺強力支撐。與中國農科院、南京農業大學等10余家科研院校創建產學研協同創新聯盟,江蘇省農業院士協同創新中心落戶宿城;與省農科院合作,聚焦宿城特色產業發展,遴選專職科技特派員建立“亞夫工作站”;與省農學會、省科協組建戰略合作平臺,建成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1個、研究生工作站5個。二是加快前延產業鏈條。大力發展種源農業,推進育繁推一體化發展,全區培育種子種苗企業2家,分別為江蘇綠港和江蘇德利爾,近年選育番茄、甜瓜等果蔬新品種76個,實現年工廠化育苗10億株以上,宿城現代農業園區新建成種質資源庫2000立方米、種質資源圃6000平方米,收存種質資源3萬余份。三是聯網上云賦能增效。實施數字鄉村建設工程,打造現代化智慧農業示范區,建立農業大數據云平臺,建設農業“四情”監測網點30個,新增數據使用農戶1萬戶。積極發展“網紅經濟”“直播經濟”,推動宿城農產品“觸電上網”,與盒馬鮮生、京東等電商平臺合作,推動線上線下融合銷售,農村電商銷售額突破10億元,入選國家數字鄉村試點地區。
聚焦高標準建設,打造農業示范標桿。以創建全國農業現代化示范區為統領,以國家農業公園和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為抓手,建設高標準農業產業園區,引建高標準農業重大項目,推廣高標準農業生產模式。一是布局“1+8+N”園區化集成發展體系。在創成省級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園基礎上,積極創建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和國家現代農業科技園,帶動8個鎮全產業鏈生態農業園區建設,即以1個省級宿城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園為龍頭,8個鎮2000畝成方連片、單一品類的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園實現全覆蓋,按園區化標準規劃建設重大農業項目基地,實現“大園區+大項目+廣大農戶”的園中園發展模式。二是以項目建設帶動產業集聚發展。2021年以來,引進江蘇潤道、愛吉爾科技、田洼智慧農業園、果之鮮采摘園等重大農業項目100余個,累計總投資近200億元。沿宿邳路的蔡集鎮、王官集鎮、雙莊街道和支口街道全域規劃建設國家農業公園,布點40多個重大產業項目,其中田洼智慧農業產業園總投資達2.6億元。三是加快農業標準推廣輸出。按照“有標貫標,無標制標”的要求,總結提煉園區企業技術經驗和行業標準,建立健全果蔬全程標準化綠色化技術體系,全面推進標準化生產。制定了番茄椰糠基質槽式栽培技術規程、日光溫室建設、無土栽培配方水溶肥等企業標準38項,番茄椰糠基質架式栽培技術規程、小黃瓜椰糠半無土栽培技術規程等宿遷地方標準3項,設施番茄數字化生產技術標準化試點江蘇省地方標準1項,設施種植園區水肥一體化灌溉系統設計規范行業標準1項。江蘇綠港、德利爾利用技術、資金、人才等優勢,將果蔬園區化發展模式復制推廣到全國23個省市,建成100余個現代農業產業園(基地),實現跨地資源互補,經濟協調發展,不斷提升行業競爭力,開創宿城農業“飛地經濟”新模式。
鍛造高品質農業,精塑地域特色品牌。主動呼應對接長三角城市群大市場中高端需求,推動“一鎮一特、一特一園、一園一牌”,全力打造長三角優質農產品保供基地。一是打好特色牌。以“宿有千香”區域品牌為本底,放大“羅圩香茄”“洋北西瓜”“陳集葡萄”等5個地標產品品牌效應,生產精品葡萄、車厘子、圣女果等中高端果蔬,并在王官集四季采摘園種植成功全市第一棵“紅美人”柑橘,滿足上海、杭州等長三角地區消費需求,龍河鎮建成上海“菜籃子”外延基地。全區特色高效果蔬種植面積18.1萬畝,總產55萬噸,產值35億元,占農林牧漁業產值的67.4%,已被認定為宿遷市綠色蔬菜產業基地23個,綠色蔬菜播種面積4.3萬畝。培育“兩品一標”達76個。二是打好品質牌。加強農產品質量溯源體系建設,目前,全區在省追溯平臺注冊生產基地1100余個,建成20個標準化村級服務站,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比例超過90%,綠色優質農產品占比75.85%,實現規模生產主體“帶證上網、帶碼上線、帶標上市”。三是打好融合牌。推動農業與文化、旅游、休閑深度融合,以建設黃河故道生態富民廊道為主線,打造西片區農旅融合片區、南片區綠色果蔬片區、成子湖生態種養片區。
突出低接口輸出,助力城鄉共同富裕。實行統一供種、統一技術、統一標準、統一管理、統一銷售“五統一”模式,通過降低創業門檻、推廣專項服務、要素集成保障等聯農帶農新機制,實現農戶租金、股金、薪金、獎金“四金共享”。一是推行“返租倒包”模式,降低創業門檻。對有創業意愿但能力有限的農戶,可返租農業園區統一標準建設的生產設施,兩年內吸納2000余戶進園創業,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萬余元、增長7.4%,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7個百分點。如在羅圩蔬菜產業園,一戶合作農戶承包4.5畝大棚僅半年收益可超5萬元。二是推廣“專項服務組織+”,降低經營門檻。培育專業服務組織,引導農機、植保等專業服務公司、服務專業戶等各類主體發揮功能,促進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生產。江蘇綠港、德利爾等龍頭企業深耕設施農業,為中型家庭農場(農戶)提供“一攬子”“保姆式”“智慧化”的農業生產托管服務。三是推動“全要素保障”,降低準入門檻。穩步推進省級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試點工作,全市首批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在宿城區上市成交,目前全區已累計入市用地23宗、1135.5畝。穩妥推進“小田并大田”、公共空間治理、低效用地盤活和土地平整等工作,加強配套設施建設,將“巴掌田”變成連片田、高產田,全區流轉土地30.47萬畝。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