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產地烘干是保障糧食品質、減少糧食產后災后損失、確保糧食豐收到手的重要環節和保障措施。為著力補上糧食產地烘干設施裝備短板,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農業農村部將糧食產地烘干能力建設列入《全國現代設施農業建設規劃》,并制定了有關專項實施方案,解讀如下。
實施背景
發展現狀。烘干設施裝備總體情況:2022年,農業機械化管理司組織開展了全國糧食產地烘干設施建設情況調研。調查顯示,當前我國實際在用糧食烘干機128776臺(套),烘干總噸位508萬噸,各類配套設施設備312515臺(套),配套烘干廠區(房)占地面積6527萬平方米。
糧食烘干需求與缺口情況:調查顯示,2021年各地三大主糧產量為63292萬噸,烘干需求量30409萬噸,約占產量的48%;烘干機作業量16904萬噸,約占需求量的56%,缺口約13500萬噸。從品種看,三大主糧中玉米烘干的缺口最大,約占缺口總量的51%,水稻和小麥的烘干缺口分別占缺口總量的38%、11%。從區域看,東北和黃淮海地區的烘干缺口最大,二者之和超過缺口總量的一半。
新增烘干設施裝備需求:經測算,補齊糧食烘干缺口需新增購置各類烘干機70200臺(套),配套各類附屬設施設備310200臺(套),配套烘干廠區(房)占地面積4764萬平方米。
面臨機遇。一是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糧食節約行動方案》對改善糧食產后烘干條件作出了專門部署。2022年召開的中央財經委第11次會議對提升糧食烘干能力提出明確要求。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要加快糧食烘干設施建設。為深入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今年5月9日,農業農村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自然資源部、生態環境部、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聯合制定印發了《關于加快糧食產地烘干能力建設的意見》,明確聚焦小麥、水稻、玉米、大豆等主要糧食作物生產的需要,全力推進糧食產地烘干能力建設。
二是地方大力支持。一些地方積極探索多種方式,推動糧食烘干機械化快速發展。江蘇積極引導編制縣域糧食烘干中心規劃布局,分層次優化產能,全省糧食產地烘干能力達到92.6%,已基本滿足糧食生產需要。浙江實施機械強農行動,計劃到2027年在全省布局建設具備烘干能力的農事服務中心519個,先建后補指導各地整縣制提升糧食烘干能力,目前已建成148個。湖北實施糧食烘干能力提升行動,提出到2025年全省糧食烘干中心(點)達到2100個左右,并按照每年新增2萬噸烘干能力的目標,制定年度實施計劃。廣東2022年投入資金4億元,按照不超過總建設成本的50%的比例扶持建設糧食烘干中心。
三是企業具備生產條件。目前,全國共有205家企業生產糧食烘干機,除水分在線檢測等自動化系統有待進一步完善外,生產制造已基本成熟,產能可以滿足市場需求。此外,現有糧食烘干機方面的標準、推廣鑒定大綱基本完備,鑒定檢測能力滿足要求,能有效支撐糧食烘干機的推廣應用。
總體要求
建設目標。力爭通過不太長的時間,補上糧食產地烘干設施裝備短板,建成布局合理、體系完善的糧食產地烘干體系,烘干能力基本滿足全國糧食產地烘干需求,應急烘干作業能力齊備,糧食產后損失顯著下降,糧食產能得到進一步鞏固提升。
預計補齊缺口后,每年可挽回糧食損失超過100億斤;若按照烘干設施設備一般使用壽命10年來計算,可挽回糧食損失超過1000億斤。
基本原則。一是市場主導、政府扶持。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堅持投資主體多元化、運作方式市場化,提升設施裝備利用效能;通過政府投入、金融支持、保障用地用電用氣等方面的政策予以扶持,支持引導社會資本投入建設。
二是科學規劃、統籌推進。堅持先規劃后建設、改造與新建并舉,以縣域為單位,綜合考慮地理位置、烘干設施布局、市場需求、防災減災需要和基礎條件等因素,因地制宜、科學合理布局糧食產地烘干能力和輻射范圍。依托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設區域性農機社會化服務中心,發揮好設施裝備對糧食生產防災減損的支撐作用。
三是規范引領、科技支撐。分品種、分區域研究糧食產地烘干能力建設需求,制定建設規范與技術方案,指導糧食烘干中心(點)建設實施、驗收與使用。根據不同品種及市場需求,強化糧食烘干新工藝新技術新裝備的創制與集成應用,不斷提高糧食產地烘干質量效益。
四是綠色發展、保障安全。強化節能、高效、低碳烘干儲糧技術裝備推廣應用,確保噪音、震動、粉塵、煙氣等符合環保要求,促進糧食烘干綠色發展。壓實各方責任,提升檢驗監測體系能力,強化安全監管,實現糧食烘干安全生產和質量安全全程可追溯。
重點任務
各地結合實際,構建烘干點與烘干中心相結合的糧食產地烘干體系。烘干點主要完成單一烘干作業;烘干中心除烘干作業外,還應具備一定的產地倉儲能力。
建設標準化的糧食烘干中心(點)。烘干點建設內容包括糧食烘干機和配套的清選機、皮帶輸送機、提升機、除塵系統以及烘干廠區房等,主要以南方稻谷為烘干對象,配備批次處理量50噸以下的單套循環式烘干機。烘干中心建設內容包括糧食烘干機和配套的清選機、烘前倉、烘后倉、皮帶輸送機、提升機、除塵系統、倉儲設施以及烘干廠區房等,其中,配備組合式循環式烘干機的,批次處理量應50噸以上;配備連續式烘干機的,日處理量應100噸以上。
分品種、分區域、分規模選擇適配的糧食烘干設施。針對糧食產地儲藏時間短的特點,北方地區儲藏以鋼板倉為主、簡易房式倉為輔,南方地區以房式倉為主、鋼板倉為輔。
強化節能、高效、低碳烘干設施裝備推廣應用。加快現有糧食烘干機環保節能升級改造,因地制宜采用熱泵、電加熱、生物質燃料、天然氣和太陽能等熱源,開發創新利用自然空氣、太陽能的新型糧食烘儲一體化技術,降低烘干作業成本,提高設備使用率和糧食儲藏增值能力。加快與烘干倉儲設施設備配套的環保型清理、輸送、除塵設備和多功能糧情測控裝置的研發推廣應用。
保障措施
加強組織領導。結合實際制定糧食產地烘干能力建設規劃或實施方案,做好頂層設計,科學合理布局,加強工作指導,以適當方式將糧食產地烘干能力建設納入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責任制考核內容。成立農業農村部門牽頭,相關職能部門和電力、燃氣、石油、石化等單位參與的糧食產地烘干能力建設協調推進機制,明確責任分工,強化協調溝通,形成工作合力,確保目標任務落實到位。
強化政策扶持。積極落實設施農業用地政策和做好用地保障,地方加大對糧食烘干中心(點)建設用地計劃指標保障力度。鼓勵農村集體建設用地通過入股、租用等方式用于糧食烘干中心(點)建設。完善烘干中心(點)環保評估,允許其在應急救災烘干作業時使用清潔燃煤、生物質等固體燃料。引導社會資本投入糧食烘干中心(點)建設,鼓勵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投資興建糧食烘干中心(點)。用好農機購置與應用補貼、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項目等現有支持政策,加強糧食產地烘干能力建設。按規定按程序將糧食烘干成套設施裝備納入農機新產品補貼試點范圍,提升烘干能力。鼓勵融資擔保機構按市場化原則對新型農業服務主體和經營主體投資建設烘干中心(點)提供信貸擔保支持。
完善公共服務。制定烘干中心(點)建設工作指引、烘干成套設施裝備補貼實施規范、烘干機安全使用操作規程等工作規范,指導建設主體合理利用土地、優配設施裝備、提高安全意識、掌握實用技術、提升管護水平。引導新型農業服務主體和經營主體建設糧食產后烘干及倉儲服務設施,創新服務機制,提升設備共享與服務能力。培育發展“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服務”“農機企業+合作社+農戶”“合作社購買+農民租用”等糧食產地烘干社會化服務新模式、新業態。組織開展烘干機質量調查、先進適用烘干機具遴選,及時發布調查、遴選結果,指導各地選用先進適用、節能環保、安全可靠的機具。加強糧食烘干新機具新技術試驗鑒定,支持其加快熟化和推廣應用。
(本組解讀稿件由相關行業主管部門供稿)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