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業是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保障糧食安全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2022年,我國水產品產量超過6800萬噸。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漁業工作。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樹立大食物觀,向江河湖海要食物,穩定水產養殖,積極發展遠洋漁業,提高漁業發展質量。今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廣東考察時指出:“我國是一個14億多人口的國家,民以食為天,首先要解決吃飯問題,除了吃糧食,吃陸地上的食物,還要靠海吃海。水產品的營養價值很高,提高我們國民的身體素質,把水產搞上去,把蛋白質搞上去很重要。耕海牧漁,發展海洋經濟大有可為、大有前途。隨著生產力發展,把遠海深海養殖搞起來,把漁業‘種子工作’這一篇文章做精做好,對我們的糧食安全可以起到一個很重要的壓艙石作用。”
設施漁業是20世紀中期發展起來的集現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工程裝備技術與現代經營管理方式為一體的高效漁業生產方式。經過多年發展,我國設施漁業發展水平逐步提升,在確保水產品穩定供給、保障漁民生命財產安全、促進農漁民增收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目前,我國池塘養殖面積超過4500萬畝,產量超過2600萬噸,占全國水產養殖總產量的近一半。工廠化循環水養殖水體近1億立方米。20世紀90年代,我國開始引進并推廣應用重力式網箱,目前已發展到2萬多口,成為深遠海養殖最主要最成熟的養殖模式。“十三五”以來,在政策引導、科技進步、市場需求帶動下,深遠海養殖加速發展,特別是桁架類網箱、養殖工船等大型養殖裝備發展迅猛,山東、廣東、福建、海南等沿海省份掀起了建造大裝備,挺進深遠海的熱潮,陸續建造運營了“深藍1號”“德海1號”“澎湖號”“福鮑1號”“經海系列”等40多個標志性桁架類網箱和1艘10萬噸級“國信1號”養殖工船,2022年深水養殖水體4398萬立方米,產量39萬噸(占海水養殖魚類產量1/5),比“十三五”初期分別增加3.3倍和2.4倍。我國沿海的17個主要漁場沿岸均分布有中心漁港和一級漁港,已初步形成覆蓋重點省區、重要漁區和臺風路徑海域的沿海漁港布局。設施漁業已成為未來漁業發展的方向和重點。加快設施漁業建設,十分必要,潛力巨大。
總體思路
以鞏固提升設施漁業綜合生產能力為目標,以擴產能、調結構、優布局為導向,以加快池塘標準化改造、發展工廠化循環水養殖、開發鹽堿地水產養殖、推進深遠海養殖、提升漁港基礎設施為重點任務,加快實施一批現代設施漁業重點項目,積極拓展設施漁業空間,多途徑開發食物來源,全面提高設施漁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保障水產品穩定安全供給,更好滿足人民對優質水產品和優美水域生態環境的需要。
建設重點
本輪規劃和方案中設施漁業支持的重點包括池塘標準化改造、工廠化循環水養殖、鹽堿地水產養殖、深遠海養殖、沿海漁港。
一是池塘標準化改造和工廠化循環水養殖。以優化傳統養殖區水域灘涂利用方式、加快綠色高效集約養殖為主攻方向,加快建設一批池塘和工廠化集約化設施漁業養殖場,推廣池塘工程化循環水、工廠化循環水、室內魚菜共生等設施養殖模式。淡水池塘和工廠化集約化設施漁業養殖場建設區域主要布局在:上海、湖北、湖南、江西、安徽、重慶、四川、貴州、云南、內蒙古、河南、寧夏、陜西、新疆、黑龍江、吉林以及河北、天津、江蘇、浙江、山東、遼寧、廣東和廣西的內陸地區。海水池塘和工廠化集約化設施漁業養殖場建設區域主要分布在遼寧、天津、河北、山東、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海南等沿海地區。規劃到2025年建設140個池塘設施漁業養殖場和60個工廠化設施漁業養殖場;到2030年建設340個池塘設施漁業養殖場和152個工廠化集約化設施漁業養殖場,帶動全國池塘標準化改造1700萬畝,新增現代工廠化養殖水體1500萬立方米。
二是鹽堿地水產養殖。充分運用水產養殖科技和水土一體化工程技術,科學布局田塘結構,加強技術集成和應用,有效推廣鹽堿地池塘養殖、“以漁降鹽治堿”漁農綜合利用模式等,養殖池塘符合標準化池塘要求,養殖尾水做到達標排放或循環利用。主要布局在東北生態養殖區、華北綜合養殖區、西北增效養殖區、華東提質養殖區、西藏生態保育區以及沿黃高質量發展帶。規劃到2025年,建設25個鹽堿地設施漁業養殖場;到2030年,建設60個鹽堿地設施漁業養殖場,帶動鹽堿地設施漁業養殖面積約3萬畝。
三是深遠海養殖。今后一段時期,我國深遠海養殖將堅持市場主導、科學布局、科技引領、綠色生態、安全發展、穩打穩扎、循序漸進建設現代海洋牧場、“藍色糧倉”,保障安全性,提升技術性,守住生態性,注重經濟性,以技術成熟、經濟適用的重力式網箱為主,桁架類網箱為輔,養殖工船為補充。建設聯農帶農益農機制,改良推廣適合漁民小規模海上養殖的現代化設施,發展“1+N”的桁架類網箱、重力式網箱以及管理平臺組合發展等綜合養殖模式,帶動漁民分享產業增值收益。積極發展漁業生產社會化服務,推動產業提質增效。規劃到2025年,建設40個深遠海大型智能化養殖漁場;到2030年,建設99個深遠海大型智能化養殖漁場,帶動深遠海養殖水體約500萬立方米。
四是沿海漁港。支持中心漁港和一級漁港建設防波堤、攔沙堤、碼頭、港區道路等水陸域建筑物和港池航道錨地疏浚、陸域形成及通訊助航、系泊、消防、污染防治等配套設施。重點在東南沿海區建設中心漁港47個、一級漁港60個,在黃渤海區建設中心漁港13個、一級漁港20個。到2025年,建設完成45座中心漁港和40座一級漁港。到2030年,建設完成60座中心漁港和80座一級漁港。
保障措施
一是強化政策支持。嚴格落實《“十四五”全國漁業發展規劃》和《全國沿海漁港建設規劃(2018-2025年)》等要求,推動設施漁業發展列入地方政府重要議事日程,落實好現行漁業發展相關支持政策,統籌推進項目實施。發展設施漁業多樣化融資方式,推動漁業保險擴面增品提標。加強與財政、科技、生態環保、自然資源等相關部門的溝通協調,形成合力,有效保障設施漁業用地(水)、用海、環保、財政、金融等發展需求,共同推動設施漁業加快發展。
二是強化科技支撐。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骨干企業,整合科研資源,建立研發平臺和技術創新聯盟,加強設施漁業共性和關鍵技術研究,重點開展養殖設施裝備迭代升級、水質處理、自動精準投喂、遠程監測管控、池塘養殖精準管控與高效起捕、深遠海大型智能化養殖、工廠化循環水養殖等新裝備研發,促進產學研用協同創新。制定完善設施漁業相關技術規范和標準,引導設施漁業規范化發展。加大對設施漁業新型經營主體的扶持力度,強化漁業設施裝備知識培訓,壯大設施漁業人才隊伍。
三是強化宣傳引導。遴選一批先進、高效、適用的設施裝備技術,發揮基層水產技術推廣體系作用,開展設施漁業養殖技術模式集成和示范推廣,打造設施漁業發展樣板。總結設施漁業建設中的好經驗好做法,充分利用各類媒體資源,創新宣傳形式和內容,樹立典型,擴大影響,營造推進設施漁業發展的良好社會氛圍。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