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是人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蔬菜生產供應關系基本民生和物價穩定。目前,全國種植設施面積約4000萬畝,其中設施蔬菜面積占80%以上,可以說設施蔬菜產業代表了設施種植業的發展水平,也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設施種植領域投資和項目建設的重點。發展設施蔬菜,可以突破氣候條件限制,實現周年多茬口栽培,促進蔬菜均衡供應;能夠提升土地產出率,利于破解耕地資源限制、緩解糧菜爭地矛盾;同時,設施農業高投入、高產出,周年生產、周年用工,對拉動內需、促進農民增收、帶動城鄉就業都具有積極促進作用。
近年來,在科技驅動和政策支持下,我國設施蔬菜生產保供能力顯著提升,設施蔬菜產量約占蔬菜總產量的30%,常年生產近30個種類,蔬菜周年均衡供應能力大幅提升。但也應該看到,我國設施蔬菜產業大而不強,還存在不少短板和問題。
發展思路目標
發展思路。以穩定蔬菜產能、提高生產效能、調優生產結構為導向,以傳統優勢產區老舊設施改造、非耕地現代設施種植開發、大中城市設施種植標準化示范、區域集約化育苗(秧)中心建設為重點任務,加快實施一批現代設施種植重點項目,優化產業布局,完善設施裝備,增強抗風險能力,構建形成同市場需求相適應、同資源環境相匹配的現代設施種植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
基本原則。堅持因地制宜,突出重點。立足資源稟賦,按照不與糧爭地的要求,調整優化布局結構,有序引導部分設施從高標準農田退出,適度擴大大中城市周邊設施蔬菜生產,充分挖掘非耕地資源潛力,引導不同區域差異化發展。堅持建改結合,提檔升級。改造提升一批老舊設施,淘汰一批性能差、效益低的中小棚,在非耕地新建一批高標準日光溫室和塑料大棚,在大中城市周邊建設一批全年生產、立體種植、智能調控的高端生產設施,加快結構性能和配套裝備優化,提高設施效能和土地利用率。堅持創新驅動,提高產能。加快突破設施結構、專用品種、農機裝備等瓶頸,探索發展智慧農業、植物工廠、垂直農場,加快發展集約化育苗(秧)。推進機制創新,加快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和社會化服務組織,提升全產業鏈現代化經營能力。堅持政府引導,市場主導。發揮政府作用,加強規劃指導、政策支持、資金投入,引導各類要素向設施蔬菜產區聚集。發揮市場機制,支持企業與農民開展聯建聯營,構建穩固的利益聯結機制,推動產業效益最大化。
區域布局。結合實際,確定區域發展重點:黃淮海與環渤海產區重點發展日光溫室和塑料大棚,改造老舊棚室,退出部分高標準農田,科學挖掘沿海灘涂和鹽堿地發展潛力。長江流域產區重點發展塑料大棚,逐步減少塑料小拱棚。西北產區重點發展日光溫室和塑料大棚,在保護生態和不增加用水總量前提下,科學利用戈壁、沙漠等發展設施種植。東北產區重點發展日光溫室,提高設施防寒保溫性能。華南產區重點發展塑料大棚,提高夏季避雨遮陽和冬季保溫性能。
目標任務。到2030年,累計建成500個戈壁鹽堿地現代設施種植園區、200個大中城市現代設施農業標準化園區、200萬畝老舊設施整縣改造、6000個左右早稻集中育秧中心、300個蔬菜集約化育苗中心。設施蔬菜產量占蔬菜總產量的比重達到40%,設施種植機械化率達到60%,保供能力、質量效益明顯提高。2025年之前的2~3年,完成全部早稻集中育秧中心建設任務。
建設重點
實施戈壁鹽堿地現代設施種植建設。到2030年,在西北地區建設300個千畝以上戈壁設施種植園區,主要布局在山西、內蒙古、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等8個地區;在黃淮海和環渤海地區建設200個千畝以上鹽堿地設施種植園區,主要布局在天津、河北、遼寧、江蘇、山東等5個省份。通過項目建設,帶動全國利用非耕地發展現代設施種植面積新增100萬畝以上。利用高標準日光溫室和塑料大棚,采取基質栽培技術和高效節水技術,運用企業化園區式管理模式,開展非耕地設施種植開發。
堅持以水、以生態承載力定產的原則。甘肅酒泉對傳統耕地及戈壁設施種植主要蔬菜品類用水試驗和監測結果顯示,露天耕地種植果菜類年均畝用水量1093立方米、單位水分生產率4.57公斤/立方米(1立方米水對應的蔬菜產量);戈壁日光溫室年畝用水量為650立方米、單位水分生產率14.53公斤/立方米;鋼架大棚年畝用水量為850立方米、單位水分生產率6.12公斤/立方米。發展設施生產要隨時算賬,充分考慮當地水資源容量,兼顧露地蔬菜與設施蔬菜用水需求,實現增減平衡,不能因發展設施蔬菜突破了生態底線。強化園區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建設。要重點完善園區骨干灌排、電力設施、主干路網等公用工程建設,配齊產地預冷設施、分級包裝車間、集約化育苗中心、標準化基質廠等生產輔助設施建設,保障園區的正常生產運營。
建設大中城市設施種植標準化園區。重點在常住人口100萬以上的大中城市郊區及周邊區域,建設200個百畝以上的現代設施種植標準化園區,帶動大中城市蔬菜自給水平提升。其中,36個大中城市各建設2~4個,其他大中城市各建設1~2個。建設規模連片的現代設施種植標準化園區,推動各類市場主體向園區集中、科技要素向園區集聚,探索推廣一批國內外領先的設施農業新技術、新材料與新工藝,示范帶動全國設施種植提檔升級。
突出高端先進生產設施示范帶動。充分發揮大中城市市場空間大、投資能力強、技術資源足等優勢,北方地區開展果菜周年設施生產模式示范,南方地區開展葉菜周年設施生產模式示范,有條件的中心城市開展立體植物工廠生產模式示范。完善新基建、培育新業態。發揮大中城市都市農業產業融合、業態創新等優勢,加強交通、物流、信息等基礎設施建設,打造智慧園區,拓展設施農業多元功能,推進與旅游、教育、文化等產業深度融合,培育設施農業先進業態。
推動現代設施農業改造提升。聚焦設施規模在50萬畝以上的山東、江蘇等20個重點省,兼顧其他省份,整縣推進老舊設施改造提升200萬畝,其中日光溫室100萬畝、塑料棚改造100萬畝,推動設施結構與環境控制設備向大型化、宜機化、智能化轉型。包括推進標準化溫室設施建設,加快老舊設施結構和信息化、智能化改造。在推進改造過程中,要立足各地自然條件和氣候特征,遵循因地制宜、資源節約、高效實用的原則,推廣與區域相適應的設施改造模式。目前,農業農村部種植業管理司正組織專家編制《設施蔬菜棚型結構與工藝技術圖冊》,后續將印發供各地參考,還將舉辦設施蔬菜培訓班,做專題培訓。同時,各地在推進改造中也有一些好的經驗,可以相互借鑒。如陜西以改棚、改水、改土、提高機械化自動化為重點的“三改一提”模式,北京以改墻體、改骨架、改后屋面、更換采光面覆蓋材料、提升裝備水平為重點的“三改一換一提”模式,同時為調動生產主體積極性,北京市財政對老舊設施改造的獎補比例超過50%。
建設現代設施集約化育苗(秧)中心。水稻方面,在長江流域和華南地區雙季稻生產大縣,建設6000個左右早稻集中育秧中心。蔬菜方面,在蔬菜播種面積千萬畝以上的山東、河南等16個蔬菜大省和10個設施蔬菜重點省,建設300個年育苗能力5000萬株的集約化育苗中心,新增750萬畝蔬菜需苗量,有效解決小農戶育苗難、成本高、質量差的問題。早稻集中育秧中心重點建設播種出苗車間、育秧溫室大棚,配套浸種池、催芽室等育秧設施設備。集約化育苗中心重點建設日光溫室、大跨度保溫塑料大棚和連棟玻璃溫室等設施,配置自動化播種線、全自動嫁接機、自動分級移栽機等工廠化育苗裝備,鼓勵有條件地區探索建設以全程自動化為特色的連棟溫室潮汐式物流運輸苗床生產模式。
保障措施
強化協調推動。部省密切配合,做好任務下達、組織實施、跟蹤調度等工作,確保規劃順利實施。強化政策支持。完善財政、金融、保險、用地等相關政策,全方位強化政策保障。強化科技支撐。聚焦品種選育、智能裝備研發、病蟲害防控等領域,強化跨學科協同攻關,突破技術瓶頸。強化指導服務。集成配套設施栽培技術模式,強化技術培訓指導,提升設施生產管理水平。強化宣傳引導。總結推廣各地典型經驗做法,宣傳解讀創新案例,發揮示范引導作用,營造良好氛圍。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