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農民是主體,人才是關鍵。農民中職教育是新征程提升農民素質素養、培養農業農村技術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徑,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推進鄉村人才振興中將起到管基礎、管長遠的重要作用。
農民中職教育的使命擔當
農民中職教育是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的重要舉措。黨中央對農業職業教育高度重視,將職業教育擺在了前所未有的突出位置。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加大農業職業教育和技術培訓力度,把培養青年農民納入國家實用人才培養計劃,確保農業后繼有人。2022年,新修訂的《職業教育法》規定,支持舉辦面向農村的職業教育,組織開展農業技能培訓、返鄉創業就業培訓和職業技能培訓。中辦國辦《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關于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的意見》等,對職業教育作出系統部署。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大力發展面向鄉村振興的職業教育。面向鄉村一線從業人員實施職業教育,特別是中等職業教育,培養大批農業農村技術技能人才是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的迫切要求。
農民中職教育是全面提升農民素質素養的重要支撐。習近平總書記在2022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強調,要著力培養一批鄉村人才,全面提升農民素質素養,育好用好鄉土人才。2020年,在我國近6億農民和2.9億農民工中,農民受教育程度為高中及以上只有7.2%,農民工受教育程度為高中及以上也只有28.90%,大部分還是初中及以下。2021年,我國農村實用人才僅2200多萬人,其中占主體的高素質農民1700萬人。鄉土人才總量不足、素質不高問題依然嚴峻。農民中職教育是系統化的培養,是對農民長期、持續、全面的教育,既注重“富口袋”的技術技能培養,又注重“富腦袋”的觀念轉變、思維優化,是加快培養高素質鄉村人才的可行路徑,實踐證明是有效的、可持續的。
農民中職教育是滿足廣大農民對學歷提升期盼的有效途徑。全國農廣校體系開展的非全日制農民中職教育,貼近農業農村農民,深受廣大農民群眾歡迎。在一直缺少國家培養經費支持的情況下,近10年來依然招生達50多萬人,這說明農民對學歷教育的需求依然旺盛。《2022年全國高素質農民發展報告》顯示,高素質農民中初中占39.18%、高中占38.19%、大專及以上學歷占18.84%,農民學歷提升空間很大。基層調研時,經常有農民學員反映:僅靠短期培訓,很難系統掌握專業知識,難以適應發展需要;只有通過知識、能力、素養的持續沉淀,才能實現持續增收,真正對產業有所掌控;只有不斷提高學歷層次,才能成為名副其實的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高素質農民。農民期盼成為農民中職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源泉。
農民中職教育的辦學特色
體系辦學,組織力強。目前全國農廣校系統形成了中央、省、市、縣四級建制和五級辦學體系,擁有中央校1所、省級校34所、市級校56所、縣級校1693所,農民田間學校1.6萬個(中職鄉村教學班4196個)。這種與鄉村“零距離”的工作組織體系,具備較強的農村招生動員能力,為農民學習不離崗、不離鄉創造了先決條件。
遠程教育,靈活性高。農廣校是我國現代農村遠程教育的中堅力量,具有多形式、廣覆蓋的遠程教育手段,充分發揮廣播、電視、網絡及新媒體手段優勢,積極開展三農政策宣傳、農業技術推廣、農業知識普及、信息發布傳播等工作。特別是云上智農App,注冊用戶超700萬,聚集各類農業科技教育資源,為農民學員提供在線學習、互動交流和對接服務。
專業齊全,覆蓋面廣。目前中央農廣校統一開設作物生產技術、家庭農場生產經營等11個專業,涵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現代農業產業體系、農村一二三產融合、鄉村治理四個方面。各省級農廣校緊密結合當地主導產業和優勢特色產業,自主開設現代農藝技術、觀光農業經營、直播電商服務等30多個專業,專業現代農業特色更加突出。
產教融合,持續性長。農廣校農民中職教育形成了“送教下鄉、農學交替、彈性學制”為主要特征的辦學模式,把教學班辦在農民身邊、田間學校、產業鏈上,方便農民就地就近學習。以“圍繞產業辦專業,辦好專業促產業”的思路設計課程,結合農時季節和農民生產生活節奏,靈活安排教學時間和地點,并為學員搭建長期服務平臺,實現教師與學員間持續性跟蹤指導,滿足學員終身學習需要。
農民中職教育的發展瓶頸
沒有穩定的支持政策。非全日制的中職教育沒有明確納入享受國家助學政策和免學費政策范圍,主要靠地方政府政策和與地方項目結合支持農民參加中職教育,缺少支持政策且不穩定。目前,僅浙江、江蘇、河南、廣西、青海等省有相對穩定的財政支持。
缺乏規范化辦學標準體系。年度農民中職教學計劃具有一定的教學標準功能,但存在總學時要求過高、教學實施要求籠統等情況,亟待開發符合實際、科學規范、分類分級的教育教學標準體系,更好保證教學效果、衡量辦學質量。
自身建設亟待加強。專職教師總量不足,教學管理人員缺乏專業培訓。教學內涵建設粗淺,主要存在教學研究不深入,專業建設、師資隊伍建設不系統,教學評價未破題等瓶頸。
農民中職教育的改革發展
“十四五”時期是推進鄉村振興的發力期,也是農民職業教育乘勢而上、大有可為的重要機遇期。農民中職教育要堅持守正創新、改革發展,緊緊圍繞農民需求,更新教育理念,研究教育環境,創造教育條件,不斷為農民接受中職教育提供便捷優質高效服務。
積極探索“培訓—中職—高職”銜接培養。推進各層次銜接培養,不僅能夠發揮農廣校主體作用和辦學優勢培養高素質人才,也是穩定中職教育招生規模,推進農民職業教育發展的重要措施。要積極探索建立銜接培養機制,打通培訓與中職教育通道,推進高素質農民培育計劃、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培訓、農村創業帶頭人培育行動等各類涉農培訓與農民職業教育相銜接,把有學習提升意愿的培訓學員轉為中職學員,并努力形成培訓與中職教育相互銜接、相互促進的格局。要研究建立職業培訓與中高等職業教育銜接貫通培養機制,加強與涉農高職院校開展聯合辦學,與“百萬高素質農民學歷提升行動計劃”以及“1+X”證書制度試點相銜接,為農民接受高職教育提供通道,拓寬農廣校農民職業教育辦學形式。
不斷強化教育教學內涵建設。持續優化專業設置、培養目標、課程體系、培養方案,形成穩定的教學指導框架。在專業課程設置上,堅持以產業需求為導向,以能力培養為核心,形成緊密對接產業鏈、創新鏈的專業體系。增加實踐課程比重,精簡教學單元的知識容量與時長,打造精品課程,提供可靈活選擇和組合的菜單式課程體系。在教學設計上,堅持就地就近培養辦學特色,將理論學習與技能培訓結合、遠程教育與現場教學結合、課堂教學與生產指導結合、分散實習與集中實訓結合,進一步豐富“送教下鄉、農學交替、彈性學制”模式內涵。在標準制定上,有計劃有步驟開發農民中職教育標準,逐步形成以專業教學標準、課程標準、專業技能教學標準、師資標準為核心的標準體系。
不斷夯實中職辦學工作基礎。加強辦學基礎是推進農廣校體系辦農民滿意教育培訓的重要保證。在師資隊伍建設上,通過“育、引、聘、用”將專家型人才、鄉土人才等各類優秀人才吸收到師資隊伍中來,為農民傳經送寶。加強系統化師資培訓,聚焦專兼職教師、教學班主任和縣級校長,開展定向培養,不斷提升師資教學能力和水平,打造骨干師資隊伍。在教材建設上,實施新時代農民教育培訓精品教材工程,開發精品統編系列教材,特別是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開發和使用手冊式、掃碼式、活頁式、融媒體等新型教材。在教學點設置上,統籌利用好全國共享農民田間學校,探索農廣校與教學點的緊湊型聯結機制,形成種類齊全、功能完備、層次分明的教學點布局,開發打造現場教學精品路線。
(作者單位:中央農業廣播電視學校)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