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江西省吉水縣以“建設鄉村振興善治區”和“打造人人向往的大美鄉村”為目標,按照“四主三全”總體工作思路,持續抓緊抓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全面推進農業提質增效、農村文明進步、農民增收致富。
探索建立新機制,助推產業發展提質增效。一是筑牢“黨建鏈”,聯片整合促組織共建。以黨建融合發展為引領,以產業發展核心區域為重點,打破行政壁壘和區域界限,整合村、專業合作社、企業和縣直有關單位等黨建資源,組建井岡蜜柚、稻漁、“吉禽三寶”、綠色水稻4個產業片區大黨委,由掛點縣領導兼任產業片區大黨委第一書記,產業核心區鄉鎮黨委書記兼任產業片區大黨委書記,成立生產基地、產業幫扶等功能型黨支部32個。二是優化“制度鏈”,聯席議事促難題共商。堅持立足議事協調職能,建立健全“定期議事+運行保障+信息互通”等機制。三是集聚“要素鏈”,聯營開發促資源共享。產業片區大黨委堅持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創新“向上爭取+縣內統籌+外部招引”等資源共享模式。流轉產業規模發展用地39.6萬畝,整合地方財政資金4.2億元,引導社會資本投入2.5億元。四是暢通“供需鏈”,聯動服務促活動共辦。堅持以聯系服務產業發展為橋梁紐帶,創新“活動共辦+品牌共創+技術共享”產業發展新路徑。積極開展品牌聯合共創,稻漁產業片區被中國漁業協會授予全國唯一的“中國清水龍蝦之鄉”稱號;大力推進井岡蜜柚、“井岡山”稻米、“吉香萬里”、吉水“六只腳”等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建設,“井岡蜜柚”成功注冊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五是創新“利益鏈”,聯合發展促產業共進。建立“訂單式+托管式+共富式”等利益聯結機制,加快鄉村共富步伐。稻漁產業片區大黨委建立“公司+合作社+脫貧戶”模式,以入股分紅、勞務輸出等方式,帶動群眾就業上千人。目前,共有14個村集體入股、500余戶脫貧戶入股分紅60萬元,相關村集體僅土地流轉收入每年就達160余萬元。
全面提升人居環境,打造靚麗大美鄉村。一是高點站位抓整治??h委、縣政府主要領導堅持靠前指揮、一線調度,建立縣鄉村三級聯動機制,成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領導小組,統籌組織、協調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強化考核激勵,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納入高質量發展綜合考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核的重要內容。實行“每月一工作調度、每季度召開一次流動現場會、半年召開一次現場促進會、年終進行總結提升”的工作推進機制。二是突出重點抓整治。堅持問題導向,以農村人居環境薄弱環節為突破口,全域整治村容村貌,著力“三清一改”,全縣18個村開展生活垃圾分類試點;全力推進143個美麗鄉村建設點,打造18個美麗鄉村建設精品點,著力完善村內道路、戶廁、供水、污水處理、垃圾分類、公共照明等基礎設施。三是統籌協同抓整治。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和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的陣地作用,由黨支部牽頭負責,黨員示范引領,群眾積極參與。
樹立文明鄉風新時尚,推動鄉村治理見成效。一是以推動移風易俗為關鍵,培育文明鄉風。持續開展農村“推動移風易俗,促進鄉風文明”行動,聚焦農村環境臟亂差、大操大辦、厚葬薄養、封建迷信等陳規陋習和不良風氣,開展城鄉環境整治、綠色殯葬改革,出臺婚俗改革等相關文件,各村通過張貼懸掛標語、橫幅,發放倡議書、繪制“移風易俗”文化墻等形式,常態化進行宣傳引導。二是以傳統優秀文化為內涵,突出以文化人。通過舉辦文化大講堂、誠齋講堂、萬里清風講堂等,將楊萬里、解縉、羅洪先等一批吉水先賢的優秀品格和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代代相傳。依托毛澤東同志“三大調查”舊址等紅色文化資源,打造1個省級、2個市級、28個縣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三是以先進典型選樹為抓手,引領文明風尚。做大做強吉水“好人文化”品牌,廣泛開展先進典型推薦評選和學習宣傳活動。
(江西省吉水縣鄉村振興局供稿)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