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權確實變了,變得想象不到!”左權哪里變了?如今的左權是什么樣子?金秋時節,走進山西省晉中市左權縣,感受遼州大地的鄉村振興好“豐”光。
鄉村有轉頭
“一彎一彎清泉水甜呀么甜津津,一山一山好風景看呀看不盡……”9月,乘著中央電視臺在麻田鎮錄制民歌盛典的熱度,筆者順著黃金谷旅游公路前往左權縣麻田鎮,看看左權民歌里唱出的好風光。
走進“全國文明村”上武村,青山環抱、綠樹縈繞,采摘園、民俗客棧、前方魯藝歷史文化紀念館與土墻灰瓦的民屋,一起構成一幅優美的田園圖景。村支書劉俊飛高興地說:“上武村宜居宜業、鄉風文明,是‘全國文明村’‘省3A級鄉村旅游示范村’‘市十佳文化示范村’,全村75戶星級文明戶,十星級戶就有65家。”
現在的麻田鎮已是一個紅色文化活態展示地,麻田村也變成了一個綠色生態大公園,街道寬廣、門店整潔。
“前不久,俺澤城村入選全國鄉村治理示范鄉鎮。建起寫生基地,人氣旺得很!游客越來越多,鄉村環境好了,不少原本住在縣城的村民也回來居住了。”澤城村支部書記趙富生介紹。
放眼全村,石頭小街、特色民居、老樹咖啡、寫生驛站,點綴出鄉村的美感,畫材店、文創室等更是散發著時尚氣息。走在街上,看的、轉的、玩的、吃的應有盡有,完全感覺不出這曾經是偏遠的山村。
變美的不僅是麻田鎮,左權縣各鄉鎮的各個村也是你追我趕、各競風流。石匣鄉林河村憑借優美的自然環境在水上建起游樂園;趙家村注重生態保護,發展成3A級鄉村旅游景區。
左權縣注重農耕文明、田園風光、村落建筑、鄉村生活等鄉土元素保護,以此豐富鄉村休閑旅游內涵和人文體驗。在鄉村建設和鄉村治理上,合理規劃編制村莊,對農村戶廁、垃圾、生活污水進行全面治理,開展“星級文明戶”創評活動,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培育,開展移風易俗道德講堂等,走出了一條“鄉村+旅游”“鄉村+研學”“鄉村+寫生”“鄉村+民宿”的鄉村振興之路。山水相融、藝術與旅游交錯的秀美左權,成了全縣鄉村百姓的“安樂窩”。
產業有奔頭
實現鄉村振興,關鍵是產業。左權圍繞“一切為了產業、一切圍繞產業、一切服務產業”的發展思路,化山水為產業,在山、水、田、大美自然上同向發力興產業,集中攻堅文旅、核桃、黑山羊、連翹、核桃等產業鏈,打造具有左權特色優勢的產業品牌,促進產業振興崛起,全方位推進高質量發展。
在麻田鎮下口村,一池池清澈見底的水塘爬滿大螃蟹,吸人眼球。養殖戶江建忠抓出兩個大螃蟹笑著說:“今年收成好,一斤賣60元,能賺個八九十萬。”談起養殖前景,江師傅信心十足:“去年引進20萬只,今年就增收3萬余只,為村集體增收8萬元,安置就業村民30余人,人均增收1萬元,現在高山冷水蟹已經是麻田的特色品牌,我要把這個品牌打到全國。”
麻田鎮黨委書記梅世明介紹,麻田除了高山冷水蟹、核桃、連翹、蓮菜等特色產業外,還大力發展文旅產業。2022年,中國北方國際寫生基地帶動150人就業,為村集體增收10.9萬元。澤城、桐峪、老井三大片區年可實現營業收入2800萬元,帶動就業500余人,人均每年可增收約3萬元。
在上武村的采摘園內,水靈靈的富硒蘋果、雞心果、葡萄吸引了來往的車輛駐足停留,游客漫游在欣欣向榮的鄉村,在田間體驗采摘與收獲的樂趣。和平果業公司負責人國和平介紹,現在除了線上銷售外,線下已與太原、北京、上海多地供貨商簽單。公司還與晉中市鄉村振興協會、中國鄉村振興協會、中國科技大學蘇州硒谷科技公司建立了戰略合作關系,成為“萬畝富硒”項目富硒蘋果項目基地之一。
石匣鄉新世紀羊場是全縣最大的養羊基地,主要培育太行黑山羊品種,采取“合作社+農戶”和村集體入股分紅的經營模式,目前,羊存欄7000余只,已帶動農戶4000戶,戶均增收1800元。
石匣水庫之畔的鱻淼酒莊是集葡萄種植、采摘、冰酒釀造、生態旅游為一體的生態莊園,董事長原紅芳介紹,酒莊以資產帶動、勞務吸納、基地輻射的多元化模式帶動群眾致富,吸納周邊勞動力和村民就業,年帶動村民增收100余萬元。
羊角鄉康益恒泰生產車間內,工人們忙著分揀、晾曬、包裝連翹,入庫、加工各個環節有條不紊。村民張師傅興奮地說:“今年連翹價格高,我們也賺了不少錢,一斤濕連翹賣到30多塊,有的一天就能賣到一千多。”遠處,不斷有載滿核桃的三輪車穿行而過,背著長桿的男人、拎著口袋的婦女說笑著,臉上掛滿了豐收的喜悅。
左權創新實施產業鏈培育工程,按照“一個產業鏈、一名縣級領導、一個牽頭部門、一個工作方案、一個智庫專家組、一批帶頭人”的模式,推行縣領導掛帥的“鏈長制”,實現了全縣優勢特色產業規模、產量、質量、效益大幅提升。目前,全縣核桃栽培達到36萬畝580萬株,正常年份產量可達1500萬公斤,全縣核桃主產區農民年人均增收2000多元;全縣發展連翹26萬畝,羊角鄉、麻田鎮的野生連翹帶動周邊2萬多農民增收,10余個村集體受益。全縣畜牧產業存欄62.8萬,打造了萬誠肉業1個鏈主企業、10大育肥基地、1個國家級保種場以及飼草、有機肥加工場等;全縣蔬菜種植總面積達到1.28萬畝,預計總產量達5.19萬噸,總產值15600萬元。
農民有勁頭
左權縣按照“黨建引領、產業支撐、村企融合、共同富裕”的思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在東長義宜居苑小區的大門口,村民們圍坐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語說著如今的左權:“趕上好社會,讓咱從山旮旯搬出來住進縣城樓房,孩子上學免費,住校、吃飯、校服免費,就連坐公交都不用掏錢。”“是啊!咱農民城里有房、村里有地、就業不用愁,我感覺自己的精氣神更足了,干起活也更有勁了。”
據了解,該小區集中安置了全縣10個鄉鎮,16個整村搬遷和46個分散搬遷自然村的農戶。左權縣利用全縣聯村光伏電站收益為宜居苑小區471住戶116人安排了生態護林、保潔、保安等公崗。2022年又增設易地搬遷后續扶持專人專崗11個,在安置區承擔防止返貧監測信息、小區衛生監督、政策講解宣傳、就業務工聯絡等職責,為推動安置區就業幫扶、社區治理、權益保障及解決搬遷群眾急難愁盼方面提供有力保障。今年1至7月,全縣49座村級光伏為103個行政村、涉及脫貧戶、監測戶的1030人提供就業崗位19509個,發揮零工市場的作用為失業人員提供崗位783個。
來到寒王鄉里長村,正是午飯時刻,村民們排著隊正在打飯。說起老年生活,村民劉先智臉上難掩激動和興奮:“俺村的老人可是享福了,一日三餐有人給做,身體有啥問題都能監測到,兒女不在跟前也放心。”村支部書記宋向林介紹,里長村成功入選數字鄉村建設示范村,是山西省首批、晉中市唯一的數字鄉村建設示范村。近年來,里長村積極探索“數字+養老+醫療”的智能化養老模式,為村里65歲以上的老人免費提供一日三餐,還利用“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監測”等高科技手段,將全村老年人的身體狀況實時監測,從根本上解決了老年人的養老問題。
遼州大地滿目金黃,鄉村振興碩果累累。全縣上下黨群雙向奔赴、點線面同向發力,正朝著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方向闊步前進。
(作者單位:山西省晉中市左權縣融媒體中心)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