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江坡,是一名初中文化的“85后”農民,他還有一個身份,是河北省邢臺市南和區金沙河農作物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負責近3萬畝糧食種植基地的種植管理。綠色的大地,承載著豐收的希望,也是他施展夢想的舞臺。李江坡始終腳踏實地,不怕困難,帶著農民一起干,耕耘一方,帶富一方。
與合作社共成長
南和縣金沙河農作物種植專業合作社創辦于2012年,當時,掛面產銷量全國第一的金沙河集團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出發點,向一產進行產業鏈延伸,領辦成立金沙河農作物種植專業合作社。2016年,李江坡憑借不服輸的勁頭和踏實肯干的工作態度,被集團委以重任,全面負責種植基地的種植管理工作。
為了做好基地的種植管理工作,李江坡積極向國家、省、市、縣級技術專家、經濟管理專家學習技術知識和國家農業政策;前往多地學習先進經驗,不僅到隆堯、寧晉等周邊縣,還到河南、山東、安徽、陜西等省學習種植管理經驗。
2017年,在縣委、縣政府的支持下,合作社加大土地流轉力度,種植基地規模達到了近3萬畝,涉及6個鄉鎮,32個行政村,6696戶土地承包戶。通過不斷擴大土地承包范圍,有效緩解了因各種原因導致的土地撂荒問題。
一個合作社,怎么打理好近3萬畝土地?答案是靠現代化農機、靠大數據。李江坡說:“這么大的面積,像以前那樣靠人工耕種、靠經驗管理肯定不行。我們合作社共有68名經過1年系統培訓的員工,平時他們一個人能管理400多畝地。我們采用無人機作業、自走式機械植保、自動噴灌,從種到收全程實現了高標準的機械化。”
2018年,合作社安裝了“農事云”線上智慧農業軟件,運用大數據讓會種地變成“慧種地”,實現對莊稼耕種全過程的記錄和成本核算等精細化、智能化管理。以播種環節為例,農機在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指引下,能夠做到路線筆直,行距均等。通過電腦先行設定,一畝地播多少粒種子能夠做到分毫不差,并且種子深淺一致、覆土一致、出苗均勻。”
不與農民爭利
2014年,合作社經營利潤達到畝均1014元。規模化種植雖提高了土地產出,但由于地租固定,土地流轉農戶無法分享到規模種植的增值收益,影響了農民增收和土地流轉的積極性。
為解決這一問題,2015年,合作社創新機制,農戶可以以土地入股參與分紅。同時,為了打消農民對于風險的擔憂,設置三年過渡期,過渡期內實行“保底+二次分紅”的模式。當年,武莊村和前小林村的1400畝流轉土地經過村民代表大會表決同意后,率先開始試行“土地入股”模式,在當年獲得固定地租的同時,次年還享受到每畝地80元的二次分紅。三年期滿后兩個村最終以股權入股方式將土地流轉給合作社。通過土地入股,農戶不僅旱澇保收,固定獲得每畝1000元的市場最高地租,在此基礎上還獲得二次分紅。合作社的職業農民平均收入達10余萬元,參與土地流轉的村集體可獲得每年每畝地50元的綜合服務費。
隨著規模化、科學化種植的推廣,農業生產效益也大幅提高。種植基地實行統一購種、統一供應、統一管理、統一技術、統一銷售的“五統一”模式。李江坡算了一筆經濟賬:“我們集中采購農資,能比普通農戶畝均節省成本130元。由于采用了現代農業技術和農機進行精細化操作、標準化管理,每畝地可減少化肥使用量40公斤,并通過配方施肥、科學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15%以上;每畝節水100立方米,用無人機噴肥打藥,一天能作業1000畝,幾天就能完事……與傳統耕種方式相比,減少了近70%的人力成本和30%的物力成本,小麥平均畝產超過1200斤。”
目前,金沙河農作物種植專業合作社在南和區建立了6個糧食種植基地,通過規模種植和智能管理,小麥年產量達1.8萬噸,從2018年至2022年連續五年增產,每畝地每年凈收益達400元以上。合作社通過不斷擴大土地承包面積助力國家糧食安全,為農民增收、企業增效、糧食增產貢獻力量。
在李江坡的帶領下,合作社通過規模化、科學化種植減少了秸稈回村、農機具存放的問題,改善了農忙時的鄉村環境;每年撥出近150萬元的綜合服務費用于幫扶低收入農戶、建設農村基礎設施、進行新村新貌文化宣傳等。
發揮合作社示范帶動作用
“要想經營好基地,僅憑一個人學習和努力還不夠,必須培養技術過硬的優秀職業農民。”李江坡意識到培育新型職業農民隊伍的重要性。
2015年,在閆里鄉,金沙河農作物種植專業合作社建成集住宿、餐飲、學習、會議為一體的培訓基地,成立了合作社職業農民學校。合作社開辟出3000畝的現場教學試驗田,采用全日制的職業化學習管理模式。邀請農業院校、科研院所和農業農村部門的農業專家、教授定期培訓授課,學員帶薪免費吃住在基地,白天在田間實踐,晚上理論學習,一年兩季作物實踐過程全部經手一遍,考核合格的學員才可以順利畢業。
“以3000畝土地的田間實踐收益為基礎,參加培訓的學員每月都可以領取一萬元的工資。”李江坡說,“培訓時間一年,有10%~20%的淘汰率,我們要保證最后留下的都是真正想種地、能種地的農民。”
目前,李江坡帶領100余名高素質的職業農民,組建起一支專業的種植團隊,負責南和近3萬畝的土地種植經營。2016年,金沙河種植基地被認定為河北省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實訓基地。
為了進一步提升基地的種植水平,李江坡積極對接國家現代小麥產業技術體系、河北省小麥產業技術體系、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所、邢臺市農業科學研究院等各大科研團隊和科研院所,在金沙河閆里基地開展國家小麥良種聯合攻關廣適性品種黃淮北片生產試驗、河北省小麥產業技術體系品種對比試驗、節水試驗等多種試驗示范。
近幾年,李江坡所工作的種植基地多次作為全國糧食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模式現場考察會、國家小麥良種重大科研聯合攻關黃淮麥區節水小麥新品種展示觀摩會、全國小麥綠色發展技術集成模式研究與示范現場觀摩會、河北省小麥新品種新技術觀摩培訓會等國家級和省級會議的觀摩點,每年小麥基地的種植收獲情況,得到國家級、省級或市級媒體的專題報道。
“農業越干越有意思,里面的東西太多了,越琢磨越有門道。”面對成績,李江坡說:“合作社代表的是一種社會責任,我很榮幸能成為其中的一份子,我為我的工作而感到光榮!”李江坡以不甘平庸的鉆勁兒,奮斗在希望的田野上,也以新時代青年奮斗者的姿態書寫著勞動最美的壯美篇章。
(本刊綜合整理)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