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安徽省政協在組織開展食用菌、茶產業、基本農田建設及管護等問題線上立法調研同時,省政協負責同志率隊赴阜陽市進行食用菌等問題的立法調研。作為農村改革發源地,安徽省政協開展的食用菌立法調研,使人們對以立法護航食用菌產業高質量發展充滿了期待。
給食用菌立法,是依法保障大食物觀和“三物農業”理念貫徹落實的必要舉措。習近平總書記對大食物觀和“三物農業”念茲在茲,對“一朵菇”記掛于心。2015年以來,總書記多次強調“樹立大食物觀念”,“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多途徑開發食物來源”;反復要求“向植物動物微生物要熱量、要蛋白”,“植物動物菌物三物協調發展”。2022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指出“吃飯不僅僅是消費糧食,肉蛋奶、果菜魚、菌菇筍等樣樣都是美食”;2023 年1月18日,總書記通過視頻連線同北京新發地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商戶和采購年貨的群眾親切交流時說,“要加強糧油肉蛋奶果蔬菌等重要民生商品的產銷保供”,在“糧油肉蛋奶果蔬”之后特意加了一個“菌”。總書記關于大食物觀和“三物農業”的一系列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是推動食用菌產業發展的北斗星、指南針和導航儀,將指引我國食用菌航船劈波斬浪勇往直前。但是,由于傳統的“二物農業”思維根深蒂固,一些地方和部門忽視微生物(菌物)農業,部署農業工作還是“只見植物動物,不見微生物(菌物)”,未把發展食用菌產業擺上“三物”并重的應有位置。培育壯大食用菌產業,必須來一場“三物農業”觀念的大變革。做到這一點,既要通過深入學習宣傳營造熱烈氛圍,還要從法治層面給以強化保障。開展食用菌立法,以大食物觀和“三物農業”理念引領產業發展,十分必要而迫切。食用菌立法將有力推動各級政府和部門提高政治站位,破除“二物農業”藩籬,牢固樹立大食物觀和“三物農業”理念,加快三物并舉、三物協調和三物融合,促進新時期食用菌產業高質量發展。
給食用菌立法,是推動我國食用菌產業實現由大到強跨越的必然要求。我國食用菌資源稟賦豐富,已報道食(藥)用菌近1000種(占全球總量的一半),其中可人工栽培的約為100種,商品化的食用菌約為60種,可以規模生產的約為20種,已用于藥品和保健品生產的約為30種。經過改革開放40多年發展,小蘑菇已經成為大產業,突出表現為“四個7”“兩個5”和“一個3”。所謂“四個7”,即我國食用菌規模猛增了700倍(由1978年的7.8萬噸,提高到目前的4000多萬噸);食用菌年產量和產品出口均占全球總量的75%以上;在過去8年里,全國有72%的貧困縣把食用菌作為主導產業發展,為全球減貧貢獻率超過70%。“兩個5”,就是食用菌年產量、總產值在種植業中的排名均居前五位,僅次于糧、油、菜、果,超過了茶葉和中藥材。“一個3”,是指全國食用菌產業人員已有3000多萬人。我國食用菌產業鏈條已延伸至食品、醫藥、肥料、能源等領域。全國涌現出一大批諸如陜西柞水、福建古田、河北平泉等一大批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示范地區,“一朵菇”開遍大江南北,茁壯成長,已然成為我國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富民產業,農業綠色低碳發展、三產融合、鄉村振興的重要載體和良好典范,我國正從食用菌大國加快邁向食用菌強國。當然,食用菌產業發展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困難和問題,諸如大宗菌種卡脖子、產業鏈條偏短、智能設備落后、菌物人才缺乏等。在這種情況下,開展食用菌立法,總結提煉成功經驗,研究破解存在問題,依法培育壯大產業發展,加快建設食用菌強國,已是時不我待。
給食用菌立法,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和營造產業發展環境的現實需要。法治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法治體系是國家治理體系的骨干工程。以立法護航包括食用菌在內的農業特色產業發展,是圍繞全面依法治國總目標加快形成完備的農業法律規范體系、推進法治中國建設的戰略布局,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營造產業良好發展環境的內在要求。2013年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出臺了10多個涉菌文件;國家有關部門出臺了食用菌菌種管理、食用菌出口等法規。近年來省級食用菌產業政策密集出臺,黑龍江省伊春市還出臺了全國第一個關于廢棄食用菌菌棒的管理條例。今年,黑龍江省牡丹江市人大常委會將食用菌列入2023年立法計劃。綜合來看,省級食用菌立法的條件已經成熟。制定出臺食用菌地方性法規,將有利于明確地方政府和部門職能、保障市場主體權利、規范市場經營行為,對于營造公平競爭的營商環境、推動食用菌產業健康發展,實現菌業與“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有效對接,無疑具有重要意義。
地方食用菌立法是一項開拓性工作,需要創新創造。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研究豐富立法形式,可以搞一些“大塊頭”,也要搞一些“小快靈”。“小快靈”相對于“大塊頭”立法而言,具有切口小、速度快和形式靈活等特征,不設章節,直奔主題,形式簡明,內容精練,管用幾條制定幾條,可以加快立法速度,是體現地方特色、解決實際問題的重要立法形式。近年來,安徽、江蘇、北京、甘肅、湖南等地積極開展“小快靈”立法實踐,取得了很好的法治實效,展現出明顯的法治價值。建議省(市、自治區)和食用菌主產市采取“小快靈”立法模式,出臺本地區食用菌產業發展促進條例(或促進食用菌產業高質量發展條例),以加快立法進程,切實解決行業發展痛點難點,回應食用菌產業經營主體的所思所想所盼,以高質量立法引領、推動、規范和保障小蘑菇做大做強做優,實現全產業鏈高質量發展。
(作者單位:胡桂芳,安徽大學農研院;劉雨默,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經管學院)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