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安徽省黃山市以“繡花”功夫推進美麗鄉村建設,聚焦游客和村民微觀感受,大力實施“五微”行動,力求最小干預、最好效果,以小切口實現大目標,著力打造徽風徽韻、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新樣板,有力探索推動村莊變景區、創意變生意、農房變客房、生態變業態、資產變資金。黃山市美麗鄉村建設連續9年位居全省前列,7個區縣全部獲評全省美麗鄉村建設先進縣,全省鄉村建設行動暨美麗鄉村推進現場會在黃山召開,省內15個地市和四川省宜賓市等地萬余人來黃考察學習,農民日報、經濟周刊等主流媒體競相報道,國家發展改革委公眾號發布《安徽省黃山市實施鄉村振興“五微”改革 探索農村要素市場化改革實現路徑》,農業農村部、國家鄉村振興局在公眾號、簡報刊發宣傳推廣“五微”模式。
以“微改造”提升精雕鄉村顏值與品質。堅持微改造、精提升,著力保護徽州文脈、保留村莊肌理、保住鄉土特色。一是整體布局提升。高標準制定出臺美麗鄉村建設總體規劃和“十四五”規劃、美麗鄉村建設“五微”行動實施導則等,多渠道整合投入各類資金約72億元,全域推進凈化、綠化、亮化、彩化、美化,實施古建保護、資源盤活等“微改造”項目1.5萬余個,改造提升中心村593個、系統整治自然村810個,覆蓋90%以上行政村,煙雨徽州、田園徽州、村落徽州成為黃山鄉村獨特IP。二是重點保護提升。把傳統村落作為“微改造”重點,實施古村落生態修復、古建筑單體保護項目,310個中國傳統村落中有135個已建成美麗鄉村,黃山市獲批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范市并完成項目實施,成為全省唯一擁有文化自然“雙世遺”、歷史文化“雙名城”城市。三是精細改造提升。就地取材、變廢為寶,利用毛竹、鵝卵石甚至建筑廢料等農村資源,堅持品質化推進“金邊銀角地”等“五小園”“美麗庭院”打造,見縫插綠、借綠成園。大力發展以徽州民宿為代表的“養生+養心”沉浸式體驗模式,精微改造后的一席地雜貨鋪、桃源三聯書店等文旅新業態成為網紅打卡點,推動農房變客房。塔川書院、我的收藏上榜全國甲級民宿,交叉小徑的花園、梅姑娘、黃山雲亼等一批精品民宿百花齊放、發展壯大,全市徽州民宿達3215家,成為創意、文化、藝術空間綜合體和帶動鄉村振興的重要載體。
以“微景區”培育提升鄉村價值與內涵。制定《黃山市景區村莊認定標準(試行)》,培育村景融合微景區、推進一體化發展,推動村莊變景區,鄉村旅游覆蓋全市超七成村莊,10余萬人從事旅游服務。一是村莊“景區化”。充分發揮新黃山人、文藝界人士等一批“鄉村規劃師”作用,因地制宜發展“一村一品”,以鄉土鄉愁鄉韻豐富與彰顯鄉村內涵,形成“藝蔬臨河”“賣花漁村”“綠野仙蹤西溪南”等特色“微景區”170個。二是環境“風景化”。統籌抓好全域文明創建、“兩高一場”周邊環境整治、農村人居環境“三大革命”,匠心整治提升關系游客微觀感受的微景觀、標志物、服務設施等節點,出臺《皖南古村落西遞景區“席地而坐”服務規范》團體標準,西遞成為全國2個“世界最佳旅游鄉村”之一,實現由“盆景向風景”的迭代升級。三是服務“精細化”。編制《徽州民宿質量等級劃分與評定》地方標準,成立民宿協調小組和聯審小組,簡化程序、聯審新辦特行證1100余家。打造民宿管家服務品牌,培養了一批能力強、善創新、會干事的鄉村民宿管家。加快建設智慧旅游“一張網”,構筑與養生養老、文化創意、運動健康、鄉村旅游等業態發展相適應的基礎設施,打造皖浙1號、世界遺產等旅游風景道10條,建成一批旅游服務驛站。
以“微創意”運營釋放鄉村財值與活力。堅持無邊界創意賦能產業發展,探索鄉村要素市場化改革實現路徑,完善產業、生產、經營“三大體系”,推動創意變生意、資產變資金,促進共同富裕。2022年全市村集體經營性收入總額4.42億元、同比增長75.3%,徽州區村均超百萬元,農民人均收入多年位列全省第一方陣。一是金融信貸賦能。與農發行合作全域推廣“村落徽州”保護利用項目,審批通過貸款28.5億元,實現政府、銀行、企業、集體、村民“五方共贏”,得到中組部攻堅克難案例、國家發改委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案例關注;探索實施望江山—豐樂河區域水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暨綠色轉型發展EOD項目;創新推出“鱖魚貸”等特色金融產品72款,累計授信30余億元;以政策性金融“熱錢”帶動盤活村民閑置資源,盤活利用農房4400余幢。二是創意運營賦能。668個村以股份合作形式開展農村“三變”改革、占比97%,入股農戶9.7萬戶,資金5.4億元、土地11.1萬畝,收益9588萬元。注冊運營縣鄉村三級運營公司418家,實現營業收入2.04億元,直接帶動村集體增收4267.8萬元。在“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畜頭肉尾”上下功夫,扎實推進“六業千億”全鏈條高質量發展,打響“田園徽州”“黟品五黑”等區域公用品牌,6個品牌入選首批50個安徽有影響力綠色食品區域公用品牌,有農模式被評為全國30個農業社會化服務創新試點之一。三是人才引育賦能。積極舉辦DOU世界—鄉村推介官特訓營,一批導游變身鄉村帶貨“網紅”。吸引有情懷的鄉創客、媒體達人、企業家等500余名自帶流量名人成為“新黃山人”,在鄉村一線創業創新,桃源村“一座書店激活了一個村”,湯家莊“一群藝術家豐富了鄉村文化內涵”。
以“微循環”發展增添鄉村能值與底色。提升農業資源利用效率,推進綠色生態價值轉化與可持續發展,黃山生態補償創新發展作為安徽省唯一案例入選中央黨校“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40個案例選編,推動生態變業態,提升發展能級。一是全域化提升宜居質量。在全省率先建成全域垃圾智能化收轉運體系,實現生活垃圾100%無害化處理,建設運營“生態美”超市345家。穩步推進農村廁所革命,全市衛生廁所普及率達92.1%。梯次推進農村污水治理,治理率位居全省前列。畜禽糞污年綜合利用率超98.35%,秸稈綜合利用率達93%,農作物秸稈發酵墊料養豬技術獲國家新型專利授權。新安江屯溪段獲評全國9個美麗河湖之一、全省唯一。二是資源化推進價值轉化。爭創國家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城市,依托新安江綠色發展論壇打造綠色達沃斯,依托安徽省生態產品交易所推進排污權、用水權、林業碳匯市場化交易,打造區域性綠色生態產品交易中心。目前完成水污染權交易30筆81.73萬元、碳匯交易2筆4萬元、水權交易2筆9.2萬元。三是生態化發展綠色農業。持續鞏固全市農藥集中配送和茶園綠色防控成果,傾力打造全國首個全域茶葉無農殘城市,打響中國名茶之都品牌,黃山毛峰、太平猴魁、祁門紅茶制作技藝成功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大力發展徽菜預制菜產業,建成長三角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25個,5個企業品牌、14個產品品牌獲評2022年“皖美農品”,綠水青山成為老百姓的幸??可?。
以“微奉獻”治理促進鄉村增值與和美。實施黨建帶群建促鄉村振興滿天星工程,開展頭雁領航、萬企興村、青春有Young、巾幗雙創、生態和美等五大行動。一是夯實基層組織。推行村黨組織書記列席鄉鎮黨委會制度,選調337名鄉村干部赴寧波等地區體悟實訓,開展村書記、選派干部“擂臺比武”102期1500余人次。招考210名全日制本科生到村任鄉村振興助理員、農村專職工作者。二是深耕鄉村治理。黨建引領信用村累計授信84.5億元、用信46.5億元,共建共治共享“大茂模式”得到省委肯定。全域推開小微權力“監督一點通”服務平臺,“作退一步想”工作法、“小快靈”立法經驗獲全國人大常委會主要領導批示肯定,98%以上矛盾化解在基層。三是激活發展動能。大力推廣板凳會、戶主會做法,創新推出“新安夜話”發展品牌,引導村民圍繞鄉村建設發展獻計獻策8000余條,建立健全“一獻四捐”“道德銀行”積分等制度,有效激活群眾內生動力。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