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唐山市遷西縣灤陽鎮鐵門關村地處遷西縣北部邊境、長城腳下,有“唐山北大門”和“關內第一集”之稱。全村506戶,有18個村民小組,總面積16.8平方公里。全村擁有萬畝山場,林茂果豐,年產優質板栗60萬公斤以上,年創產值1200多萬元。近年來,鐵門關村做實做細村規民約,大膽探索鄉風文明的“鐵門關模式”,全面筑牢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打造產業發展新高地、生態文明新標桿,加快推進鄉村文明建設和社會治理能力現代化,實現了由縣內落后村到“全國文明村”“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的精彩蝶變。
結合實際立“規矩”
依法依規,全面梳理完善。村黨支部書記劉文福是河北省知名的民營企業家,遠近聞名的慈善家、道德模范、擁軍模范。他將自己的治企理念融進了村規民約中。他根據黨的方針政策和國家法律法規,結合本村實際,專門聘請律師把關,起草了鐵門關村村規民約。村規民約共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是宏觀概要,用工整的5~7個字一句話說出,便于記憶和傳誦;第二層是比較具體的制度和規則,共分為7章60條;第三層是更為詳細的細則,其中包括義務工制度、生態綠化制度、公路河套管理制度等。
嚴格程序,尊重民情民意。村規民約的完善修改,采取了“起草-村‘兩委’會修改-全體黨員大會討論-村民代表通過”方式。在起草鐵門關村村規民約的過程中,光草稿就修改了19遍,定稿后專門召開村“兩委”會議,認真研究梳理討論修改;召開全體黨員大會,由村里德高望重黨員行校核,確保傳統民俗得到有效傳承。一經發現有違反法律法規或與國家政策或者民風民俗相違背的條款,及時提出修改意見;召開村民代表大會進行討論修改,確保村民能夠共同認可,保證村規民約能夠落地生效。
細化內容,保證有章可循。村規民約是規范性、細則性的,是鄉村治理過程中一種“有章可循”的工具,要保持常態化、持久化。村規民約細則中內容全面,比如,電線桿子被撞了,該怎么解決;集貿市場、商品一條街該如何管理;生態庭院創建該怎么維護。同時向“高價彩禮、厚葬薄養、鋪張浪費”等不良習俗說“不”,細化規定,堅持厚養薄葬,停靈操辦原則上不超3天,不大擺宴席等,用標準要求人,用制度管人,用村規民約約束人。
示范引領執“規矩”
黨員干部帶頭。充分發揮黨員的模范帶頭作用,要求廣大黨員主動亮身份,在村規民約執行上率先垂范,帶頭文明節儉辦事、帶頭執行婚喪事宜報告備案等有關規定,并接受村民監督。同時,把遵守、執行村規民約的情況作為培養考察入黨積極分子及后備干部的重要參考依據。近年來,該村發展培養黨員13名,入黨積極分子70名。
先進模范帶動。堅持每年開展“好兒媳”“身邊好人”等移風易俗評比活動,近年來,共選樹典型89人,始終堅持用正確的輿論引導人,用身邊的典型感召人,形成學習先進典型、凝聚奮進力量的和諧氛圍,以一大批崇德向善、孝老愛親、誠實守信、敬業奉獻等道德楷模引領全村文明鄉風向上向善。
文化氛圍推動。先后投資800多萬元,打造黨建文化示范街、民俗文化示范街、民主法治示范街、道德教育示范街,修建文化墻2000多米。建設高標準綜合服務中心、5000平方米文化廣場以及綜合文化宣傳教育陣地。讓村民在休閑健身時受到文化熏陶和道德滋養。
多措并舉守“規矩”
宣傳教育引導。借助蒲扇、圍裙等生活用品,印上村規民約內容,教育啟發群眾自覺革除陳規陋習、主動踐行文明新風。充分發揮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服務群眾、引導群眾的主陣地作用,開展宣講會3次,幫助群眾了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定理想信念,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大眾化。普及《民法典》《婚姻法》等法律法規培訓3次,積極宣傳高價彩禮、炫富比闊、鋪張浪費的危害,提高群眾思想認識,轉變婚嫁觀念。讓文明鄉風深入民心,精神文化生活進一步豐富。
簽訂“承諾書”。村規民約張榜公布后,村“兩委”組織村民通過線上、線下方式簽訂遵守村規民約承諾書423份,外出的群眾通過線上確認方式簽訂,在家群眾通過村干部上門服務方式進行簽訂,真正做到“我制定、我簽字,我承諾、我執行”。
開設鄉風文明“紅黑榜”。把環境衛生好、勤勞致富、講文明樹新風等正面典型納入“紅榜”,作為村民學習的模范;把環境衛生差、爭當困難戶、好吃懶做等負面典型納入“黑榜”,由村中德高望重有信服力的老人對其進行說服教育,引導互相幫助和感化,遵守村規民約。通過“紅榜”激勵群眾3人次,“黑榜”通報、整改3人次。
鐵門關村以村規民約為綱,以鄉村文化建設為引領,營造鄉村治理和發展新風尚,活用治村文化十三篇,打造鐵門關“鐵人精神”,闖出一條由“落后”變“先進”的鄉村振興之路。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