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王家溝村堅持以精神文明建設為統攬,把鄉風文明建設作為助力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作為培育文明鄉風的主要載體,作為建設和諧農村的有效途徑,通過宣傳教育、典型引領、隊伍建設等方式,持之以恒抓好鄉風文明建設,大力傳承和弘揚傳統美德,扎實推進移風易俗工作,“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麗富裕新農村雛形初步呈現,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營造了良好氛圍、凝聚了強大合力。
健全機制
文明鄉風落地生花
堅持“黨支部+文明建設”模式,充分發揮新時代文明建設主陣地作用,支部書記以身作則、黨員干部走在前列,當好示范、做好表率,凝聚起鄉風文明建設的強大合力。
“一支隊伍”帶動共建共享。堅持教育先行,嚴格落實“三會一課”制度,不斷豐富和創新黨內生活形式和載體,切實增強全村黨員干部“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真正把目光放到解決群眾的急難愁盼上、把功夫下到滿足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上。推動全村黨員主動投入到志愿服務活動當中去,在王家溝村環境整治、搶險救災、敬老服務等工作中,時刻能夠看到沖在一線、干在一線的黨員干部,真正打通了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也帶動了更多的村民主動參與志愿服務活動。
“一張榜單”激發群眾熱情。深入開展“文明戶”評選活動,以“孝、儉、勤、義、信”等傳統美德為主題,每年召開村民大會并在全村推選文明戶張榜公示,同時落實了獎勵資金,在全村形成爭當“文明戶”、爭做好村民的濃厚氛圍。實行“愛心積分制”,以自然村為單位,定期統計村民參與志愿勞動、志愿服務的工時,以工時兌換積分、以積分兌換“愛心超市”物品,推動廣大村民主動投身到基層治理、村莊建設中去,讓正能量充盈全村各個角落。
“一批活動”豐富群眾生活。龍交鄉黨委政府、王家溝村“兩委”、駐村工作隊三方聯動、共同謀劃,聚焦豐富群眾業余文化生活、夯實群眾幸福生活基礎,開展了一系列活動,讓全村老百姓看到村莊之美、感到生活之樂。開展舊村改造行動,在盡力保留“石頭村”特點的基礎上,投資180余萬元對舊村街道增設排水溝、修筑石擋墻、鋪設石頭路,村莊面貌煥然一新,同時新建占地3400平方米的小公園,為村民提供了活動場所。開展各類文化活動,打造村級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筑牢基層宣傳思想文化陣地;完善村級圖書室,為村民提供各類農業農技知識學習平臺;組建村秧歌隊,在春節、端午節、中秋節開展表演,組織村民共同過年過節,不斷豐富群眾文化生活,實現了干群連心、暖心、聚心。
移風易俗
讓文明新風揚起來
健全制度“樹觀念”。以村規民約為主線,充分發揮“一約四會”作用,強化對婚喪宴請的全過程監督和管理。多次召開村干部會、黨員會、群眾代表會研究討論移風易俗事宜,制定完善村規民約,組建“紅白理事會”,出臺并執行婚喪喜慶報備制度,堅決反對相互攀比、大操大辦、鋪張浪費,劍指陳規陋習、弘揚“厚養薄葬”。通過村委會“大喇叭”、居民“微信群”、工作群、宣傳欄、張貼標語等載體進行宣傳,發布“推動移風易俗 樹立文明鄉風”倡議書,引導村民身體力行爭當移風易俗、勤儉節約、文明辦事的表率。積極組織“移風易俗承諾簽名”等活動,持續挖掘、樹立移風易俗正面典型,以點帶面,著力營造良好社會氛圍。
家風建設
讓文明新風立起來
通過開展星級文明戶評選、推送“龍交好人”“整治積分”兌換等形式,不斷弘揚愛國愛家的家國情懷、相親相愛的家庭關系、向上向善的家庭美德,以良好家風帶動淳樸民風、促進文明鄉風,繪就鄉村治理同心圓,實現文明鄉風與文化振興的同頻共振。王家溝村的冉玉明,是全村尊敬長輩、孝敬父母的典范,多年來他無微不至照料患有阿爾茲海默癥的母親,為王家溝村街坊四鄰樹立了學習的榜樣。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