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明確要求“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并提出了“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戰略部署。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要求“立足國情農情,體現中國特色,建設供給保障強、科技裝備強、經營體系強、產業韌性強、競爭能力強的農業強國”。世界農業強國盡管資源稟賦各異、發展需求有別,但往往都呈現出規模化比較優勢和強勢競爭力,具體體現為堅守了一個底線,即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并具有“三強一高一足”特征,即農業創新力、競爭力、可持續發展能力強,農業現代化水平高,農業及其關聯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足。基于“大國小農”的基本國情,堅持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和政策思維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應該更加重視完善聯農帶農的利益聯結機制,并培育農業及其關聯產業創新力、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為提升農業及其關聯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提供雄厚底蘊。
強化聯農帶農的利益聯結機制是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基礎工程
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農民農村共同富裕是當前影響共同富裕的突出短板,“大國小農”是我國在較長時間內難以根本改變的基本國情。因此,在我國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過程中,強化聯農帶農的利益聯結機制,促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應該是一條必須始終堅持的主線。借此,引導小農戶參與農業強國建設,防止其成為農業強國建設的“旁觀者”“局外人”,規避其走向建設農業強國“邊緣人”或“落伍者”的地步。
以2016年12月31日為標準試點,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數據顯示,全國共有農業經營戶20743.16萬戶,其中有較大農業經營規模、以商品化經營為主的規模農業經營戶398.04萬戶,占1.9%。這些規模農業經營戶的農業經營規模普遍大于普通農業經營戶。如種植業中的規模農業經營戶,在一年一熟制、一年兩熟及以上地區露地種植農作物分別要求達到100畝、50畝以上;在林業中的規模農業經營戶,經營林地面積要求達到500畝及以上。但這些規模農業經營戶的農業經營規模,多數明顯小于歐美農業強國。如2016年,歐盟平均農場規模達16.6公頃,相當于249畝;并有大約15%的農場達到或超過這一規模。據《中國農村經營管理統計年報(2018年)》數據,2018年在全國農戶中,經營耕地面積10畝以上的農戶占85.2%,其中包括占農戶總數7.9%的未經營耕地農戶;經營耕地面積50~100畝、在100畝以上的農戶分別僅占農戶總數的1.0%和0.6%。近年來,農戶經營規模在總體上有所擴大,但以小規模農戶為主體的農業經營格局并未明顯改變。
更為重要的是,這些小規模農戶的農業生產經營人員不僅文化素質相對較低,而且老齡化程度嚴重。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數據顯示,在全國農業生產經營人員中,初中及以上程度者占56.7%,年齡55歲及以上者占33.6%;同類數據在規模農業經營戶分別為65.8%和20.7%。因此,強化聯農帶農的利益聯結機制,不僅要注意帶動農民特別是小農戶就業增收,還要與帶動其增強參與發展能力、增加其“在干中學”的機會結合起來。此外,當前國內外發展環境的不穩定不確定性明顯增加,這些小農戶抵御外部風險的能力普遍較弱。因此,要把增強利益聯結機制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借此,不僅可以為小農戶參與農業強國建設提供穩定預期,還有利于帶動更多的小農戶參與農業強國建設。因為相對于緊密型利益聯結機制,穩定型利益聯結機制更容易形成較大的惠及面和持續帶動力。
強化聯農帶農的利益聯結機制亟待創新思維、拓寬視野
完善聯農帶農的利益聯結機制,從微觀層面包括通過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或者提供就業增收、培訓機會等方式,帶動小農戶參與農業發展和農業產業鏈供應鏈建設。除此之外,還需從以下方面重點發力。
鼓勵現代農業產業組織引領帶動小農戶參與農業強國建設。農業強國強勢的背后,往往是富有創新力、競爭力、可持續發展能力的現代農業產業組織。農業產業組織不強,農業不可能強。在世界農業強國中,農業產業組織既包括為數眾多的家庭農場或農戶,還包括發達的農民合作社、涉農行業組織、農產品加工或農資供應企業、涉農服務組織和跨國農業企業等,這些現代農業產業組織分工協作、優勢互補、網絡聯動,協同帶動家庭農場或農戶發展現代農業,共同分享農業強國建設的成果。在此過程中,合作社、涉農企業、涉農服務組織可能通過合作制、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方式吸納農戶參與,也可能通過提供就業增收、服務供給、關聯產業發展機會等方式,形成對農戶的輻射帶動力。但是,考察聯農帶農的利益聯結機制時,不僅要注意這些現代農業產業組織是如何直接帶動農戶的,還要關注跨國農業企業、涉農行業協會等處于塔尖位置的現代農業產業組織,是如何通過利益聯結機制創新,形成對農民合作社和中小微企業等處于塔中、塔底位置的現代農業產業組織的輻射帶動力的。推進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培育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等,間接帶動小農戶就業增收并參與農業強國建設,也是聯農帶農的重要方式。
健全農業農村發展的支持保護政策。如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要求,健全農民種糧掙錢得利、地方抓糧擔責盡義的機制保障,健全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健全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體系,做好農業農村發展的兜底保障;加強對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能力建設的支持,加強對脫貧地區、脫貧地區產業發展和農民增收的支持。這實際上是從宏觀層面加強聯農帶農的利益聯結機制建設。美國、澳大利亞、法國、德國、日本等現有世界農業強國取得成功的一個重要密碼,正是將農業作為立國之本、強國之基,與時俱進調整完善農業支持保護政策,并加強對農業農村發展關鍵領域、薄弱環節的支持,如日益加強對農業綠色發展、環境友好型發展和包容性發展的支持,支持農民增加收入和穩定生活水準等。當前,工農城鄉發展不平衡、三農發展不充分,是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突出表現。因此,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總方針,健全農業農村發展的支持保護政策,既是解決當前社會主要矛盾的需要,對于中長期加快建設農業強國也有重要的“強基礎”作用。
拓展鼓勵城市和社會力量支持帶動農業發展和農業產業鏈供應鏈建設。有的采取政府準政府組織的方式,有的采取社會力量自發組織或參與的方式,關鍵是創新完善相關激勵機制,激發城市和社會力量支持帶動農業發展和農業產業鏈供應鏈建設的內生動力。前者如支持駐村干部、科技特派員幫扶農業和鄉村產業發展,后者如實施農業強國城市志愿者參與行動。要鼓勵城市人才下鄉參與和支持農業產業鏈供應鏈建設;鼓勵城市大企業下鄉、位居城市的平臺型企業帶動鄉村集體經濟、農村中小微企業、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發展,放大其輻射帶動農戶和農業產業鏈供應鏈建設的能級。發達地區通過吸納勞動力就業、開展農業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城市向農村、發達地區向欠發達地區轉移涉農配套關聯產業,大中城市在周邊縣域或農村布局涉農關聯產業、配套企業等,也是聯農帶農的一種重要方式。近年來,許多地方通過優化區域城鎮體系布局,統籌城鄉生產、生活、生態空間,暢通都市圈核心城市、區域中心城市甚至梯級節點城市輻射帶動農業農村發展的路徑,帶動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有些地方推動梯度配置縣鄉村公共資源,鼓勵發展城鄉學校共同體、緊密型醫療衛生共同體、養老服務聯合體等,發揮城市公共服務對農村公共服務轉型升級的引領帶動功能。這些也是完善聯農帶農利益聯結機制的重要途徑,至少間接有利于帶動農業強國建設。
此外,2022年,我國65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已達14.9%,進入中度老齡化社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我國經歷了1957年前、1962-1973年兩個人口出生率的高峰期。前一個人口出生高峰期的人口已經超過65歲,后一個人口出生高峰期的人口已達退休年齡。如何創新激勵機制,鼓勵城市老齡人口特別是退休企業家、退休專家、退休干部等老齡人才更好地幫扶農業及其關聯產業發展,亟待在制度創新上加快破題。
(作者單位:國家發改委產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