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非常關心農業、農村、農民。總書記問到農民的收入如何,我們現在整個農場的收益是什么樣的情況,非常關心我們的點滴。”談起向習近平總書記匯報的內容,全國人大代表,江蘇潤果農業董事長、鎮江市鎮江新區永興農機機械化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魏巧說。這一次的交流,讓魏巧更堅定了做好農業的決心和信心,她呼吁更多的年輕人扎根三農,為鄉村振興建設作出貢獻。
2017年,魏巧和丈夫雙雙辭去了在中科院和北京大學的工作,從城市回到農村,做起了現代農業的探索。如今,魏巧創辦的“潤果農業”年產稻谷1萬噸,小麥8000噸,農田管理已從1個人管200畝上升到300至500畝。
推進農業現代化,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農機裝備是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物質基礎,沒有農業機械化,就沒有農業農村現代化。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要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
“在農業勞動力快速老齡化、減量化背景下,農業機械化對于保障糧食和主要農產品供給安全的作用越來越重要。然而,目前我國農業裝備和農業機械化發展還存在人才支撐不足、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高端農機依賴進口、果蔬茶等產業無機可用、前瞻技術儲備不足、農機裝備質量可靠性差、農機農藝農地等現代農業關鍵要素不耦合等問題,這些使得農機裝備產業難以較好支撐農業強國發展戰略。”魏巧說。
以上問題的產生均與產學研用融合程度較低有高度相關性。這些問題不解決,將隨時面臨農機裝備“卡脖子”問題,進而產生糧食“卡脖子”問題。
魏巧代表建議,應當加快建設全國性的農機裝備產教融合創新平臺,促進農機“產、研、學、用、創一體化”,進而推動我國農機裝備產業和農業機械化高質量發展,支撐農業強國戰略目標實現。具體來說:
一是依托產教融合創新平臺進行核心技術攻關,實現“產、研、用一體”。依托高校、農機企業、農場三方產教融合創新平臺,通過“揭榜掛帥”的方式支持開展核心技術、短板裝備、前瞻技術攻關,有利于確保高校的技術研發緊密結合產業需求,研發的技術成果及時在農機企業落地轉化,研制的農機產品及時在田間進行試驗優化與推廣,促進研發制造應用一體化。
二是依托產教融合創新平臺進行協同育人,實現農機裝備產業“產、學、培一體”。有農機研發優勢的高校、龍頭企業、規模農場攜手,共享設備、場地、師資、技術團隊,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共同建立實踐教學體系,建立拔尖人才和技能人才分段分層培養培訓、生產學習交替進行的現代學徒制,有利于培養用得上、留得下的農機制造和管理高級技術人才。
三是依托產教融合創新平臺進行創業創新,實現“產、研、創一體”。設立農機創業風險基金,充分利用農機產教融合創新平臺的技術和資源優勢、師資力量、產業資本,共同開展創業活動,培養農機創新創業人才,將優質前瞻項目進行產業化。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