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強調“穩定糧食生產”。糧穩天下安。去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深入眉山市東坡區永豐村考察時強調,成都平原自古有“天府之國”的美稱,要保護好這片產糧寶地,把糧食生產抓緊抓牢,在新時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糧倉”。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對四川三農工作新的戰略定位,是對四川三農發展的更高期許,與“擦亮四川農業大省金字招牌”“推進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跨越”的重要指示精神一脈相承。建設新時代更高水平“天府糧倉”,加快建設農業強省,是四川三農人必須肩負的重大使命任務。
用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統攬四川農業強省建設
深刻領會總書記關于四川三農工作歷史方位的重要指示精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四川農業資源豐富,農耕文化歷史悠久;強調四川是農業大省,鄉村地域廣、面積大、人口多,是全國的重要糧食主產區;指出四川是“天府之國”,農業生產條件優越,是我國糧油、生豬、茶葉等農產品大省,名優特產眾多,川菜、川酒聞名天下。這要求我們必須進一步發揮優勢,做強優勢,堅定加快實現四川農業現代化的信心決心。
深刻領會總書記關于四川三農工作目標任務的重要指示精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四川農業大省這塊金字招牌擦亮,加快實現由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跨越;強調要嚴守耕地紅線,保護好這片產糧寶地,把糧食生產抓緊抓牢,在新時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糧倉”。這要求我們必須以建設“天府糧倉”為根本抓手和有效載體,切實把建設“天府糧倉”的過程作為持續擦亮農業大省“金字招牌”的過程,作為推動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跨越的過程。
深刻領會總書記關于四川三農工作方向路徑的重要指示精神。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城鄉發展一體化作為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推動城鄉融合發展,推動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推動城鄉公共服務均衡發展,逐步縮小城鄉發展差距,促進城鄉共同繁榮,讓進城的進得放心,留在農村的留得安心。這要求我們必須把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作為建設農業強省的重要任務,堅持城鄉融合,堅定走城鄉共興共富之路。
深刻領會總書記關于四川三農工作著力重點的重要指示精神。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發展現代農業要走質量興農之路,要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夯實糧食等農業生產能力基礎,加大農業結構調整優化力度,念好“優、綠、特、強、新、實”六字經,等等;強調加強現代農業科技推廣應用和技術培訓。這要求我們必須樹牢產業化思維,提升標準化生產,強化社會化服務,夯實項目化支撐,以農業農村的高質量發展不斷夯實四川現代化建設根基。
在深刻全面把握四川農情特征中找準著力重點
四川是農業大省,優勢十分明顯,至少有3張金色名片。一張是“糧豬安天下”,因為四川是全國13個糧食主產省之一和西部唯一主產省,馬鈴薯、甘薯、油菜籽產量長期保持全國第一;也是全國唯一商品豬戰略保障基地,生豬出欄長期全國第一。一張是“川味譽天下”,則因四川不僅有蜚聲中外的川菜,還有享譽全國的“川字號”農產品。“三品一標”農產品數量位列全國前茅,穩居西部第一;是全國最大白酒產區、產量占全國1/3;是全球最大紅心獼猴桃和全國最大晚熟柑桔、晚熟芒果、檸檬生產基地;竹葉青、天府龍芽、蒙頂黃芽馳名中外。一張是“鄉村美天下”,因為四川是中國“農家樂”發源地,“中國美麗休閑鄉村”數量位居西部第一、全國前三,春可賞花、夏能避暑、秋適品果、冬宜養生。
四川農業短板也比較突出,農業大而不強、產品特而不優、品牌多而不響,主要呈現出“六多”“六少”特點:一是山地多、良田少,山地占全省耕地近八成,高標準農田真正達到“旱澇保收、宜機作業”的不到三分之一。二是農戶多、大戶少,有家庭承包戶1779.6萬戶,種糧大戶僅2.7萬戶,經營耕地30畝以上的農戶數僅23.9萬戶。三是出產多、加工少,油菜、生豬等15項農產品產量全國第一,但農產品初加工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四是品牌多、名品少,有農業品牌1000余個,但知名度高、市場認可度高、溢價率高的“三高”名品還較少。五是產值多、出口少,2022年全省一產增加值總量全國第二,但出口僅13.7億美元,農業外向度還不足。六是企業多、龍頭少,有涉農企業超10萬家,但國家級龍頭企業僅有96家。
由此可見,由農業大省變為農業強省,雖一字之差,但需要把準省情、吃透農情,認真對標、找準問題,需要堅持科學的態度和務實的精神,揚優勢、補短板,抓重點、求突破,把省委省政府出臺的《建設新時代更高水平“天府糧倉”行動方案》明確的三個階段建設目標、“1531”建設布局、十個方面重點任務和43項具體任務,一件一件抓落實,一項一項見成效,以建設更高水平“天府糧倉”推動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跨越。
以“五良”融合推動“天府糧倉”建設開好局起好步
打造新時代更高水平“天府糧倉”,需要系統著力,統籌推進,持續在深化“五良”融合上下功夫。
第一,建良田。這是建好天府糧倉的根基。通過“出臺三個文件、 制定一個條例、 明確一條路徑”推進天府良田建設。一是出臺高標準農田建設技術規范,分類明確平原、丘陵、山地建設技術標準;出臺高標準農田建設驗收使用管護實施辦法,保證良田糧用、全程管控;出臺統籌整合涉農項目優先用于建設高標準農田實施意見,保障資金投入。二是出臺四川省農田建設條例,用法治守護天府良田。三是堅持整灌區、整市、整縣、整片建設,制定天府良田建設攻堅提質十年行動計劃,分階段把全省6308萬畝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今年完成都江堰灌區和2市、10縣、100片共425萬畝建設任務,確保建一片、成一片、用好一片。
第二,育良種。這是建好天府糧倉的核心。堅持“五個一”思路,推動建成一個資源庫、組建一批創新聯合體、提質一批制種基地、推廣一批“當家品種”、培育一批領軍企業,加快川種振興。一是建成全國唯一省級綜合性種質資源庫——四川種質資源中心庫。二是加快建設天府種業實驗室創新平臺,今年培育水稻、小麥、玉米、油菜、大豆等10個育繁推創新聯合體,開展種業聯合攻關。三是實施制種基地提升三年攻堅行動,今年建設5個種業集群和1個國家級、2個省級現代種業園區。四是示范推廣10個優質糧油“當家品種”,力爭實現水稻、玉米、小麥、薯類四大糧食作物畝均增產8公斤以上。五是實施川種領軍企業培育工程,力爭到2025年有3戶以上種業企業進入全國20強。
第三,推良機。這是建好天府糧倉的支撐。通過“路線圖+清單制”“先行縣+先導區”“服務中心+服務隊”綜合施策,突破研發瓶頸,補齊應用短板。一是“路線圖+清單制”開展研發攻關,制定四川農業裝備產業技術攻關路線圖,發布丘陵山區農機裝備需求目錄清單,突破玉米大豆單粒精量排種技術等關鍵技術,今年研發適用新機具100臺(套)以上。二是“先行縣+先導區”推進宜機化改造,今年建設全程機械化先行縣10個、先導區100個。三是“服務中心+服務隊”強化應用服務,在90個產糧大縣建設“全程機械化+為農服務中心”,在鄉鎮組建農業機械化專業服務隊,實現一縣一中心、一鎮一隊伍全覆蓋。
第四,用良法。這是建好天府糧倉的關鍵。通過評選、競賽、創建“三位一體”提升糧食標準化生產水平。一是設置四川省“稻香杯”暨農業豐收獎,每五年以省委省政府名義開展一次評選表彰。二是以縣為單元開展種糧大戶高產競賽,推廣良法良技。今年在90個糧食生產重點縣,每縣建成一個萬畝高產示范基地,打造“噸糧田”千畝示范片40個。三是開展全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省創建,注冊發布“天府糧倉”省級公用品牌并出臺管理辦法,推動糧食生產全產業鏈標準化生產。
第五,強良制。這是建好天府糧倉的保障。通過省級財政設專項、種糧補貼提標準、農技人員蹲田坎、服務體系助農戶,全力護航天府糧倉建設。一是設立 “農業高質量發展”專項,增加省級財政農業專項投入。二是將成都平原、丘陵山區種糧大戶補貼標準分別提高到90元/畝、100元/畝,糧食生產重點農機具購置補貼比例提高至40%、增加5個百分點。三是實施助農服務“百千萬”工程,組織百名農業專家、千個農技服務組織、萬名農技人員開展助農服務。四是構建“縣為農服務中心+鄉為農服務站(點)+村為農服務員”三級為農服務體系。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