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在漫漫歷史長河中,不過一瞬。
但對于三農而言,5年,卻足以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糧食產量連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近1億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新建改建農村公路125萬公里”“多年累計改造農村危房2400多萬戶”……
一組組數據,彰顯著大國三農發展的澎湃活力。過去五年,在全黨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我國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穩中有升,絕對貧困問題得到歷史性解決,鄉村振興全面推進,鄉村面貌煥然一新。一幅幅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新畫卷徐徐鋪展。
農業更加高質高效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現在,城鄉居民食物消費結構在不斷升級,今后農產品保供,既要保數量,也要保多樣、保質量”,提出“要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
五年來,我國在持續保障糧食穩產增產的基礎上,繼續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著力破解糧食供給結構性矛盾,推動我國從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大步邁進。
——調好方式,推動“動力變革”
農用車替代了繁重的運輸體力勞動,極大地解放了農村勞動生產力,推動了農村經濟快速發展;“雷諾曼”大馬力拖拉機配載北斗導航系統,實現了動力換擋、自動駕駛;青飼料收獲打捆機實現了收獲、切碎、打捆一站式作業……全國人大代表、五征集團董事長姜衛東興奮地表示:“為農業發展注入機械動能,生產出優質的農產品將更加輕松省力。”
五年來,廣袤的田野上,科技動能澎湃。全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從67%提高到73%,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2.4%,農業科技創新整體水平已經邁入世界第一方陣,農業發展動力更加強勁。
——調優結構,擦亮“綠色底色”
“稻畝產達到808.8公斤,比常規生產增加了31.7%。同時,稻田徑流污染物負荷顯著降低,減氮11%,減磷55%,磷徑流排放減少50%,化學需氧量排放降低52%。”2022年,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灣橋鎮古生村生態綠色種植模式取得喜人成果。
“許多人會覺得,發展的生態、效益和綠色是矛盾的,要發展就必然會犧牲環境,要綠色就很難實現效益。”生態綠色種植項目發起人,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張福鎖難掩興奮地說:“在今天,我們的技術,可以幫助我們實現既高產又環保的目標。”
五年來,生態種植讓農業的綠色底色越發鮮亮。化肥農藥利用率均超過41%,畜禽糞污、秸稈、農膜等利用率分別超過78%、88%、80%。綠色、有機和地理標志農產品數量累計超過6.3萬個,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合格率97.6%。種類豐富、質量更優的農產品讓人民群眾吃得更飽、更好、更健康。
——調順體系,實現“全鏈增值”
在重慶市忠縣新立鎮,從銷售柑橘到深加工成果汁、橘餅、果酒、精油等產品,再到“三峽橘鄉”田園綜合體里三產融合發展,柑橘產業鏈不斷延伸。
在山東菏澤單縣,圍繞著單縣羊湯這一特色美食,先后建成了青山羊智慧養殖場和青山羊中央廚房,并初步建立了保種育種、智慧養殖、精深加工、冷鏈物流、餐飲連鎖、文化旅游“六位一體”的全產業鏈條。
五年來,我國農業產業鏈不斷延伸,價值鏈持續拓展,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勢不可擋。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70.6%,農產品加工產值與農業總產值的比值提高到2.5。新增5萬多個產地冷藏保鮮設施。2022年,全國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實現營業收入超過18.5萬億元。
鄉村更加宜居宜業
“原本3個小時的山路變成只需3分鐘。核桃、花椒都可以運下山了,道路通了,來這里的外地游客也越來越多。”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漢源縣永利彝族鄉古路村的鄭望春說。
五年來,各地區各部門急農民之所急、想農之所想,深入推進鄉村建設行動,加快補齊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廣袤鄉村面貌一新。
——鄉村更加宜居,農民生活更加舒心
每年核桃采摘季,客商的貨車都能直接開到湖北省秭歸縣雁落坪村田頭收貨。“連接鄉鎮集市的路拓寬到了4.5米,錯車容易了。一條環村路連起各村組,村民串門辦事少走回頭路。路面硬化了,不再是‘晴天土雨天泥’。”村主任鄧弘說。曾經困擾著小山村的“斷頭路”變成了如今的“幸福路”。
五年來,越來越多的鄉村“硬件”顯著強化,鄉親們就地享受到了“城里的生活”。95%以上的村莊開展了清潔行動,14萬個村莊得到綠化美化,村容村貌煥然一新。建制村100%實現通硬化路、通客車、通郵路,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84%,現有行政村已實現村村通寬帶。鄉親們出行、網上購物、走親訪友更加方便。
——資源要素加快匯聚,鄉村發展活力涌現
“綠水青山成了幸福靠山!”全國人大代表、浙江省安吉縣余村黨支部書記汪玉成將余村發展的好消息帶到了北京,分享給全國人民。近年來,余村辦“兩山”旅游公司,建礦山遺址公園,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曾經的貧困村一躍成為“世界最佳旅游鄉村”。2022年,余村開啟“全球合伙人”計劃,吸引浙大機器人研學、綠城鄉村運營等50余個合伙人項目,帶動招引高層次創業人才13人、大學生1115人。
余村是個縮影。五年來,越來越多的人才、資金、技術等生產要素加速匯聚,許多鄉村吃上了“工業飯”“旅游飯”,鄉村振興的動能更加強勁,截至2022年底,我國返鄉入鄉創業人員數量累計達到1220萬人。村莊的產業興了,人氣旺了。
農民更加富裕富足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做好農業農村工作,增加農民收入是關鍵。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產業是發展的根基,產業興旺,農民收入才能穩定增長。
五年來,鄉村產業穩步生長,聯動帶農機制不斷創新,農民增收動能越來越足。
——產業在鄉村開花,鼓了農民“口袋”
“蜂糖李產業成為了我們村的‘甜蜜’事業。”提起產業富民,全國人大代表、貴州省安順市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六馬鎮致富村黨支部書記盧丹非常高興,2022年,致富村蜂糖李種植面積達到2800畝,群眾人均收入從以前的2000余元增長到2萬余元。
廣袤鄉村,一個個小特產正寫出一篇篇富民的“大文章”。2022年,新建40個優勢特色產業集群、50個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200個農業產業強鎮。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累計達到4068個,其中產值超10億元的鎮199個、超億元的村306個。興產業、促增收,全國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8年的14617元增長到2022年的20133元。
——文明鄉風在鄉村勁吹,富了農民腦袋
“村子里建設了220米的‘廉政文化長廊’,將廉政思想滲透到最基層。建立‘善行義舉榜’,結合好家風,定期開展‘好婆婆’‘好兒媳’‘文明家庭’‘道德模范’評選和慰問留守兒童、空巢老人活動,樹立新風尚。”全國人大代表、內蒙古松山區大廟鎮小廟子村黨支部書記趙會杰說。通過加強鄉風文明建設,小廟子村村民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豐富,鄉情鄉誼濃了,對現在的幸福生活更加珍惜了。
這五年來,各地區各部門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抓、兩手硬,“天價彩禮”“厚葬薄養”等歪風惡俗得到初步遏制,全國所有行政村都有了農家書屋、文化活動室和電子閱覽室,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廣大農村落地生根,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進一步豐富。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