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回鄉,山東濰坊都吉臺村支書趙術亭和我一起,冒雨去看了南臺上的學屋。
學屋,是兒時都吉臺村那些長輩們對學校的稱謂。我的求學之路就是從這所鄉村學屋起步的。
都吉臺是古老的。早在1800多年前漢文帝封劉昂為平昌侯時,都吉臺就是平昌故城,這在司馬遷的《史記》、酈道元的《水經注》中都有記載,中國社科院考古所也做過多次考證。但都吉臺有現代意義的學校不滿百年。上世紀二十年代,趕上新學潮流,村里辦了“尚友學堂”,1931年改為諸城縣立第五小學,1937年正式改稱為都吉臺小學。學校是新式的,學屋和辦學條件卻很是落后。先是把一家地主的私塾變成學屋,后來又把斗雞臺上的關王廟建成南臺學屋,但那個學屋在戰火中被毀了。
新中國成立后,小學一直在村中心的中山祠辦學。我初入小學的時候,就是在中山祠的一個偏房。那里只有在磚垛搭上長條木板的所謂課桌,我們要自己帶小馬扎當課椅。后來,村里又在“斗雞臺”上建了新的學校,大家都叫南臺學屋。
我就是在這所學校學會了“山石田土”“日月水火”,知道了劉文學、張高謙等英雄名字,還背熟了毛主席的詩句“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但最無奈的還是“學屋”的屋太差,在中山祠時,房子低矮,光線昏暗,到南臺后,我們的新教室,有桌椅了,但窗戶沒有玻璃。直到我離開都吉臺村,學校面貌都沒有大的改變。
十幾年前,趙術亭擔任了都吉臺村支書,他對我說:“咱村的學屋已經被鑒定為危房了。”我的心情十分沉重,總想著應該為解決這個問題做點事情。
此后不久,在北京全國僑聯開會,遇到了老朋友——香港金龍科技集團董事長胡國贊,他當時還是世界胡氏宗親會的會長,菲律賓的華人僑領。他正在和全國僑聯副主席喬衛推動支持中國教育事業的發展。我把都吉臺小學的困境告訴了他們,胡先生表示他可以做一些事情,喬衛副主席說全國僑聯公益基金會可以支持,我喜出望外。后來,全國僑聯主席林軍同志也關注到這個事,落實的步伐就快了起來。
2011年,胡國贊先生不顧年近80歲的高齡,到都吉臺小學考察。都吉臺悠久的歷史文化和學校破舊不堪的現狀讓他動容,他當即表示捐款200萬元,建一座全新的教學樓。他將款項捐給全國僑聯基金會,基金會全額立項撥付給都吉臺小學。在全國僑聯、濰坊僑聯、諸城市委市政府的關心下,一切都進展得極為順利。一年后,一座嶄新的教學樓拔地而起,這在當時是全石橋子鎮唯一有教學樓的小學。鄉親們,老師們,還有上學的孩子們都十分高興。
我和都吉臺學屋的感情是與生俱來的,而我和胡國贊先生的交往,卻是以改革開放為媒介的。
初次認識胡國贊先生是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那是一個人人都為招商引資出力的年代。胡先生作為香港金龍科技集團的董事局主席,在濟南市市中區順河街投資興建了濟南第一座商業寫字樓——金龍大廈。時任山東省委書記姜春云為大廈題寫了名字,還帶領省各大班子領導參加了開工典禮,我也和一批省直部門的負責人前來祝賀,我們知道了胡國贊先生。
后來,胡先生因在山東有眾多投資項目被選為山東省政協常委,我因擔任山東省青年主席也被選為山東省政協常委。每次省政協常委會都是我們見面敘談的機會。
胡先生是福建安溪人,1958年響應國家開發山區的號召,舉家遷往三明山區。20世紀70年代末,又舉家遷往香港。就胡先生的創業歷史和資產事業來講,他并不是一個大亨,甚至不是一個什么大老板。但他成長的歷史和對福建安溪、三明的感情,使他成為一個愛國向善的人。我和他交往的二十多年中,參加他最多的活動就是捐資助學。
1997年,我擔任泰安市市長,他向泰安一中捐資100萬元。2008年,他應邀到合肥參加徽商大會,為績溪縣捐資120萬元建設希望小學。2011年,他又捐了100萬元為利辛縣的貧困學生設立獎學金。此后,他又多次向六安市、阜陽市、宿州市、蚌埠市、合肥市以及西藏等地中小學捐款。我離開安徽后,看到中國新聞網的一篇報道,胡先生及其任會長的世界胡式宗親會為安徽累計捐款達5500多萬元。有一次和香港《大公報》社長姜在忠先生敘談,他特別贊美胡先生捐助內地教育的善舉。他說這些年胡先生年事已高,五個子女分別在世界各地打理著企業,每年都拿出相當數量的款項供胡先生在內地捐助教育。
胡先生在香港曾被推舉為香港保良局總理,保良局是一個照顧老人,幫助社會弱勢群體的公益團體。胡先生2008年在北京被評為“中國改革功勛人物”,2010年獲得“世界杰出華人企業家勛章”。
去年8月12日,還是新冠疫情肆虐期間,我在北京獲悉胡先生病逝的噩耗。
胡先生的去世,在福建、山東、安徽、北京、江蘇、江西、香港和新加坡、菲律賓等地區都引發了很大反響,大家都為之悲痛,追思他的高尚情操。全國僑聯等方面都發電發文悼念。我也向世界和平促進會及胡先生家人發去了慰問唁電。
斯人已去,善行流芳。學屋是教書育人的地方,像胡先生這樣愛國愛鄉、施善助學的精神,將會激勵一代又一代學子積極上進,學以報國。
(作者系原國家林業局局長)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