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提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農業強國內涵豐富、涉及面廣,農業強國應具備供給保障強、科技裝備強、經營體系強、產業韌性強、競爭能力強等特征。但就實質性的主體架構而言,農產品綜合生產能力強和加工轉化能力強應是農業強國的關鍵性、基礎性、核心性的兩大支柱,這兩大支柱不強,其他也強不起來。
中國人世世代代與不足作斗爭,今天借助現代科技,農產品綜合生產能力大大增強,但加工轉化能力不強,嚴重制約農業強國建設。食品產業是關系國計民生的生命產業,改革開放以來,食品工業已成為我國現代化工業體系的第一大產業,我國更是位居全球第一的食品產業大國,出口210多個國家和地區,出口量位居世界第一。但大而不優、多而不強的問題十分突出。從消費角度看,食品消費一年十多萬億,每年都有巨大的消費量。中國美食在世界各國尚蘊藏著不可估量的潛在市場,沒有哪個國家、哪個民族積淀如此深厚的美食文化。孫中山先生在《建國方略》中自信地說:“我中國近代文明進化,事事皆落人之后,惟飲食一道之進步,至今尚為文明各國所不及。”因此,應著力推進產業變革,延伸產業鏈、完善供應鏈、提升價值鏈、拓展功能鏈,合力攻堅,開拓創新,把農產品加工轉化作為國家理念、國家意志、國家戰略,聚焦打造具有極強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體系和產品品牌。尤其食品產業應融合“兩場”、嵌入文化,構建“農場-工廠-市場”三位一體的產業格局,滿足消費者從物質到精神的雙重需求。
所謂融合“兩場”,就是食品企業要融入農場和市場,靠這兩端發力塑造品牌、提升價值。
融合農場,就是食品企業深度融入產業前端,以生產環節的質量安全控制,從源頭上保證產品質量,保障農產品穩定供應。食品產業的原料來自農業的生產基地,從生產端做起,首先要從改良土壤開始,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等農業技術,推行綠色生態生產模式,以有機肥、生物藥替代農藥、化肥。美國的有機肥施用量已占總用肥量的50%以上,我國僅10%左右。一個重要的工作推手,就是要實現“三物循環”,特別要重視微生物把植物動物殘渣廢料包括人畜糞便分解發酵循環利用方面的獨特作用,以此建立植物、動物、微生物“三物循環”的生態系統,推動綠色發展、高效利用,否則農產品質量難以穩定有效保障。這次全球范圍的疫情使許多供應鏈中斷,不少產業因此受挫,一些企業更是面臨滅頂之災。一個螺絲釘斷貨,可能會逼停一條生產線;一張包裝紙遲到,可能會拖垮一個企業;一個集裝箱滯留海上,就有可能毀掉一個產業。食品企業與當地農場建立緊密的合作關系,便可減少甚至杜絕全球化背景下供應鏈中斷的危害。從更宏觀的層面看,中國已經成為“世界工廠”,而“世界工廠”必須有“世界農場”作支撐,無論科學技術多么先進,經濟社會多么發達,吃飯是第一需求,只有打造出現代化的農場,做“世界工廠”才有底氣,這是食品產業的責任、使命和歷史擔當。
融合市場,就是抓好市場終端,根據市場需求,把握消費流向,市場需要什么就生產供給什么,贏得市場占領市場,進而提升市場競爭力和品牌美譽度。目前市場消費分為大眾消費、分眾消費、小眾消費、個性化消費4類。比如,大眾消費的典型代表就是方便面,方便快捷、老少皆宜;十分暢銷的食品辣條就是分眾消費,迎合了青年人的消費需求;小眾消費是瞄準特定人群的,比如100元/斤的豬肉、5元/個的雞蛋,有人愿意花這個錢消費;個性化消費就是私人定制,滿足這部分消費群體的特定需求。在推進食品產業發展過程中,要適應不同層次不同流向的消費需求,精準把握細分市場,在差異化需求多元化市場中占得一席之地。終端為王,只有占領終端消費市場,才能立于不敗之地。
所謂嵌入文化,就是不僅滿足物質消費需求,還要滿足精神文化需求。溫飽時代,人們主要是滿足物質需求。今天進入豐裕時代,人們在滿足物質需求的同時,還追求精神文化的滿足。
一是嵌入中醫藥文化。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人類的財富積累已經進入第五階段。第一階段是土地,第二階段是機器,第三階段是金融,第四階段是教育,目前就是第五階段康養,在這個發展階段,人們更加重視養生,更加講究食物營養,更加追求身體健康。食品產業要順應這種發展趨勢,發掘好中醫藥養生文化資源,變資源潛力為現實生產力,變過去“病從口入” 為“病從口出”。中國具有中醫藥資源獨特優勢,應該打好中醫藥這張牌,向日本、韓國學習,把中醫藥融入食品,大力開發食品的康養保健功能。
中醫藥是中國的國粹國寶,但可惜的是世界中藥材貿易的90%是日本在做,5%是韓國在做,中國的中藥材貿易不到5%。人類通過上萬年的探索,已經找出6000多種植物可以食用藥用,目前我國公布的既可食用又可藥用的藥食同源食品115種,食品行業應重點開發具有養生功能的食品。
二是嵌入知識型文化。現在人們在食品消費時,不僅滿足口腹之欲,還要能增進知識增長見識。國內外一些知名企業,比如做餅干的,在包裝盒上印上餅干的來歷、世界餅干發展史;做調味品的,把調味品的發展歷程、流派分野、各種調味品的特點做成微型宣傳卡裝進包裝袋等等,既普及了專業文化,也提高了知識含量。食品企業應根據自身特點深挖知識性文化內涵。
三是嵌入趣味性文化。食品與趣味文化具有天然的聯系。山西運城萬榮縣以創作笑話聞名,是民間藝術一朵奇葩,將人們生活中的趣事編排創作成很多笑話,出了很多笑話集,廣泛流傳于全國各地,這個縣還專門建了占地幾百畝的笑話博覽園。萬榮蘋果等許多農產品在產品包裝上都印滿笑話,有的刻成光盤隨產品贈送,十分受歡迎。
四是嵌入美食文化。五千年中華文化中積淀最厚的不是哲學、不是文學、不是醫學,而是中國人的美食文化。中華美食文化博大精深,不同地域、不同風味、不同流派,無論品種品類還是制作技藝,都花樣繁多、不一而足。據專家研究,僅僅面條的種類全國就有1200多種。食品產業要鑲上美食文化標識,往深里做、往實里走。中國歷代文人大多都是美食家,蘇東坡曾寫過50首關于美食的詩詞,如果拍成電視片,就是一部完整的舌尖上的宋朝。我國第一部美食著作是曹操編寫的《四時食制》,該書已經失傳,但其內容在《太平御覽》和《顏氏家訓》兩本書中都有不少引用。這些寶貴遺產,應該繼承發揚。中國為增強文化自信,在世界大辦孔子學院,推廣哲學上的中國,如果把舌尖上的中國向世界推廣,國際上接受的程度恐怕比哲學上的中國更便捷、更容易。中國人更能從美食中找到文化自信,從舌尖上傳播中華文明。
五是嵌入風俗文化。中國人性格含蓄內斂,表現在食品上,凡是帶餡的都包在里面,餃子、湯圓、粽子、月餅等等。西方人性格開放張揚,表現在食品上,比薩、漢堡、熱狗等,餡一看便知。有人抓住這一文化特點,在美國專賣肉夾饃,一下子就發了財。一個地方的風俗習慣,是世世代代長期積淀的一種文化,做食品產業必須針對地域文化特征開拓市場。
六是嵌入時尚文化。知識爆炸、信息爆炸時代,人們對食品追求的時尚性越來越強,時尚的周期性也越來越短。搶抓機遇,不斷創新,引領時尚,很可能使企業一夜暴富。方便面是1958年日本人發明的,上世紀八十年代,方便面在中國大陸是前衛食品,臺灣鼎新企業來大陸創了一個康師傅的牌子,不僅救活了瀕于倒閉的企業,且一下子發了大財,至今仍然暢銷。河南的辣條一度成為年輕人的時尚消費,最高峰時創造了500億的市場。今天的奶茶是時尚,大街小巷的奶茶店排長隊的現象司空見慣。咖啡店在西方相當于中國的茶館,近兩年,中國縣城里已經不斷冒出咖啡店,年輕人以到咖啡店消費為時尚,但這些店里不是只售賣咖啡,而是什么都賣。消費者不需要咖啡,需要的是咖啡店。預制菜火了,“加熱即食、堂食口感”的預制菜已經在悄然占領市民餐桌,成為消費新寵。一些品牌餐飲、連鎖商超、生鮮電商都在加快布局。預制菜已經成為食品餐飲行業的新藍海,涉足這個新領域,應圍繞口味、品質及供應鏈的可追溯打造核心競爭優勢,利用數字技術實現線上線下的深度融合。
七是嵌入企業文化。很多時候吸引消費者的不單是產品,還有企業的經營宗旨、價值取向、文化精神、時尚氣質。比如有企業把宣傳傳統文化作為價值取向,把冰棍做成三星堆、兵馬俑、紅山玉龍、良渚玉琮等古代文物形狀,冰吃完了,留在棍上的是這個造型的名稱。消費者十分青睞,很具有吸引人的謎之魔力。有企業做兒童食品,把餅干做成各種時髦的卡通造型,兒童十分喜愛。洛川蘋果為增加文化內涵,創意設計出人類第四個蘋果,第一個是亞當夏娃偷吃的那個,是生命之果;第二個是砸中牛頓腦袋的那個,是智慧之果;第三個是喬布斯的那個,是科技之果;第四個就是洛川蘋果,是康養之果。這都是值得我們企業效仿學習的。
(作者系中央農辦、農業農村部鄉村振興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