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讓農民種菜有奔頭——記國家大宗蔬菜產業體系壽光綜合試驗站站長趙志偉
時間:2023-04-10 07:12:34 來源:農村工作通訊 作者:牛震 字號:【

  “咱就是個農民的孩子。上學考出去是為了不再種地,沒想到轉了一圈,還是像父輩一樣種上了地,當上了‘泥腿子’。”趙志偉笑著說。

  今年51歲的趙志偉,是山東省壽光市農業農村局的副科級干部,也是國家大宗蔬菜產業體系壽光綜合試驗站的站長。憑借著多年跟三農打交道的經歷,在朋友圈贏得了一個“泥腿子”的昵稱,這也是他用了多年的網名。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普通農家子弟,在十三年的時間里,不但實現了從企業管理到蔬菜育種成功跨行,而且先后培育出了17個新品種;在新冠疫情期間,趙志偉還為試驗站重要種質資源的保護作出了重要貢獻。

  與蔬菜育種結緣

  “像我這樣一個‘門外漢’,半路出家搞育種這類科技活兒,不可避免會走很多彎路。但是,只要堅持下來,一切都是值得的。”趙志偉說。

  上世紀九十年代,趙志偉中專畢業參加工作。第一份工作是分配到當地一家國有企業負責財務工作,這與他在大學所學專業相符。這份工作在當時看來,是穩定且令人羨慕的,直到2005年企業改制,這份穩定被打破了。趙志偉被調整到山東省蔬菜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這是趙志偉與蔬菜育種最初的結緣。

  2008年,趙志偉調到山東省蔬菜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農場工作。這一年,從北京來的中國農業大學沈火林老師來壽光開展辣椒育種工作。為了幫助沈老師做好工作,趙志偉一心一意打起了下手。下大田,跑市場,收集種質資料,趙志偉一路陪同。也許是跟在專家身邊時間長了,耳濡目染,趙志偉這個“門外漢”,對蔬菜育種愈發感興趣。

  2009年秋,趙志偉與沈火林多次到基地開展品種單株選純工作。一次路上聊天中,趙志偉了解到之所以要一遍遍進行品選工作,是因為栽培過程中,品種會因為人為或天然雜交造成品種退化,種子質量降低,所以要在種植群體中進行選優去劣,提高品種純度。在聽到沈老師跟學生說起如何純化材料時,趙志偉忍不住插話說:“可以用雄花連續多茬對雌花授粉的方法進行純化……”當時,沈老師和學生都忍不住對這個“門外漢”表示了肯定和鼓勵,而這也激發了趙志偉搞蔬菜育種的熱情和信心。

  讓老鄉種菜用上好種子

  作為國內知名的“蔬菜之都”,壽光蔬菜產業發展迅速。但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壽光的蔬菜種子供應卻很長時間被國外壟斷。

  “當時市場上最受菜農歡迎的主要是來自日本、韓國的種子。我印象深的時候是占到了市場的百分之八九十,最貴的種子賣到了一毛錢一粒。”趙志偉說。看得越多,內心越著急,他暗下決心:“一定要讓菜農用上便宜的好種子,讓老鄉們種菜增收致富更有底氣!”

  雖然小時候跟長輩種過地,但都是種的小麥、玉米等常見作物,搞育種這類科技活,趙志偉心里沒底兒。為此,趙志偉虛心向專家老師請教,向農民請教,向種子銷售人員請教,自己買來《遺傳學》《蔬菜種學》等專業書籍自學。走一路,問一路,學一路,小本本上記得密密麻麻。白天下田跑市場求教,晚上拿出筆記認真學習消化。

  2011年,原農業部國家大宗蔬菜產業體系綜合試驗站落戶壽光。作為試驗站團隊成員,趙志偉參與到運轉工作中。2016年,趙志偉被任命為試驗站站長,負責試驗站的建設和新品種、新技術示范推廣等工作。

  “多年自學成果,也算是有了用武之地。”趙志偉說。接下來,他奔走在壽光市各鄉鎮、企業間,建基地、建園區、搞育種,趙志偉跟同事們忙得不亦樂乎,根據實際情況,他每年邀請5個鄉鎮街道作為體系的示范鄉鎮,為體系開展產業信息數據調研和示范基地建設。在做好大宗蔬菜體系工作的同時,趙志偉帶領團隊開展自有的番茄育種工作,每年都有新品種育成。

  2017年,在趙志偉和同事們的共同努力下,“壽研1、2、3、4、5、6號”和“壽研550”等新品種開始申報植物新品種權,2020年通過農業農村部植物新品種保護辦公室審批,獲批植物新品種權。接下來更是一發不可收拾,“中壽1901、1902、1903、1904、1905”等系列品種相繼獲批植物新品種權。

  “第一個新品種培育成功時,確實很激動。這也給我增添了信心和動力,感覺培育出讓老鄉們認可的品種不再是遙不可及。”趙志偉說。

  讓菜農種菜得實惠

  “趙老師,您在哪呢?我家地里的菜又出問題了”“趙老師,您現在能來下我們村頭嗎?那片地里的菜長勢不行了”……

  一年到頭,無論工作日還是節假日,趙志偉隨時都能接到菜農的電話。多年來,他堅持做好農民教育培訓工作,努力提高菜農種植技術,每年和試驗站團隊到壽光各鄉鎮開展技術培訓,年培訓人員200人以上。

  “就是為了讓菜農多弄倆錢。”趙志偉說:“老鄉們種菜很不容易,除了看天還得看市場。年頭好了能多掙點,年頭不好了能掙個本錢就不錯了。”

  急菜農所急,想菜農所想,只要菜農朋友遇到啥疑難問題,趙志偉都會第一時間趕往農家大棚。2019年底,趙志偉在跟一位內蒙古朋友電話聊天時,聽說當地種的西紅柿葉片莖干上出現了深褐色病斑,菜農們在用了不少防治晚疫病的藥后,效果依然不好。趙志偉第二天就組織團隊成員趕到當地,在現場仔細調查后,確診為細菌性斑點病。接下來,趙志偉通過現場教學,為菜農們細心講解解決方法,為當地蔬菜種植戶挽回了很大損失。

  從現場教學,到跟蹤服務,趙志偉每年堅持到各鄉鎮開課20多次。十多年來,經他指導受益的農民不在少數。2022年3月的一天,壽光市田柳鎮后疃村王景江打來電話說,他種植的西紅柿掛果后,有幾棵突然病死了,生怕后期情況更嚴重會影響產量,他非常著急。放下電話,趙志偉便趕到王景江家的大棚查看情況。經過大半天的現場觀察判斷,確定是細菌性潰瘍病,當即制定了防治方案。臨近中午,王景江為表感激,非要請趙志偉吃午飯,但趙志偉還是婉拒了,穿著一身汗透的衣衫回了家。

  堅守兩個陣地不動搖

  “長期以來,我們面臨著優異種質資源匱乏、育種起步晚、專業研究機構及人員較少等問題,種子生產技術落后,產能不足,進口品種形成市場壟斷,進而造成了部分蔬菜種子遭遇‘卡脖子’原因。”趙志偉說,“問題找到了,解決問題就是我們努力的方向。”

  2019年4月,中國農科院壽光蔬菜研發中心落戶壽光。趙志偉再次被委以重任,負責農場管理和番茄育種工作。在他和同事們的共同努力下,占地420畝的研發基地很快建了起來,并相繼種下了1700多個試驗新品種。

  2020年初,新冠疫情暴發。本打算繼續將育種事業作出新成績的趙志偉,卻被這場疫情打了個措手不及。因為受疫情影響,農科院的專家們來不了當地,趙志偉和剩下的工作人員總共四個人,卻要負責起這420畝試驗田的正常運轉。“基地怎么辦,科研怎么辦,大棚里那些即將種植的幼苗怎么辦?”趙志偉一時犯了難。

  “為了不影響家人和朋友健康安全,我們四個人吃住都在基地。”趙志偉說,從春節前后到疫情放緩的一個多月里,四個大男人輪流做飯,排班輪值。為了保證33個試驗溫室里的新品種正常成長,趙志偉吃住都在農場的鐵皮房里。白天巡檢,晚上守夜,就這樣度過了疫情最艱難的時期。“這三年,除了大年初一拜年,我基本上都是在試驗田里度過的。”趙志偉說。

  2022年6月中下旬,壽光連續暴雨,研發中心的農場因為地勢低洼遭遇洪水侵襲。趙志偉又一次沖鋒在前,帶領工人連夜抗洪。雨勢太大,趙志偉顧不得換衣服,就一直穿著沉甸甸的濕衣服繼續工作。有人勸他換個衣服別著涼,他卻說:“這洪水不退,我心里不踏實。哪怕離開這里一會兒,我心里都不安生!”

  三年間,趙志偉帶領農場工作人員奮戰在防疫和生產第一線,牢牢堅守住抗擊疫情和科研生產兩個陣地,真正實現了科研工作“不耽擱”“不掉線”“不斷檔”。

  心中有信仰,腳下有力量。從一個對育種一竅不通的“門外漢”,到自學成才相繼育出17個品種的蔬菜專家,用奮斗點亮了科研的夢想,趙志偉的故事不但激勵了自己,而且感動了很多人。圣城街道趙旺鋪村村民趙修東說:“趙老師這人非常實在,每次苗子有問題找他,從來不推脫,手把手地教,讓我們菜農種好菜更有底氣。”

責任編輯:蔡薇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