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東省、清遠市的大力支持下,四年來,英德市以奮勇爭先的戰斗姿態,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探索出鄉村振興的“一二三”模式:“一”即抓住一個根本——加強黨對三農工作的全面領導;“二”即實施“222”計劃——守住糧食生產安全和不發生規模性返貧2條底線、打造英德紅茶和麻竹筍2大百億產業、實施美麗鄉村建設、農村綜合改革2大行動;“三”即抓住三大要素保障——人才、土地、資金。一幅“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美麗畫卷正在英德徐徐展開。
抓住一個根本
2022年10月23日,英德市連樟村的“連樟1號”鄉村品牌運營正式啟動。這是連樟村在順利完成脫貧攻堅后,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又一探索。連樟村樹立“黨建+X”工作理念,選優配強村“兩委”班子,全面加強黨對各項工作的領導,帶領全體村民發展產業、建設鄉村,2020年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面脫貧,2021年村集體收入達到164.98萬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20401元。
連樟村實踐是英德通過加強黨的領導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的一個縮影。英德市總結推廣連樟村黨建經驗,全面建立“三包三聯”制度,完善村級重大事項“四議兩公開”、村級各類組織向黨組織報告工作等制度,強化黨組織對村級事務的全面領導。持續深入推進“頭雁工程”,大力實施“黨員人才回鄉計劃”“青苗培育”工程和“學歷提升計劃”,將農村致富帶頭人、退役軍人、大學生村官、回鄉創業青年等能人充實到村黨組織帶頭人隊伍。目前,英德各個村村干部中返鄉大學生占比將近四分之一。
實施“222”計劃
打造兩大百億產業,促進農業高質高效。英德市統籌推進英德紅茶、麻竹筍、清遠雞、絲苗米特色優勢產業發展,奮力打造英德紅茶、麻竹筍兩大百億產業,不斷完善國家級、省級、縣級立體產業園布局,建成英德紅茶、連樟村果菜茶兩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高質量推進英德紅茶國家產業園和麻竹筍鎮域產業園建設,并積極申報麻竹筍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2021年,英德市入選中國百個依靠發展茶產業奪取脫貧攻堅關鍵勝利、推動鄉村振興的產茶縣(市、區)。西牛麻竹筍核心產區西牛鎮先后獲評“中國優質食用筍基地鄉鎮”、全國“一村一品”示范鎮。其中,麻竹筍、麻竹葉榮獲“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全國名特優新產品”稱號。2021年,西牛鎮成功入選“全國農業產業強鎮”創建名單。
實施兩大行動,促進鄉村宜居宜業。一方面,開展美麗鄉村建設行動,改善農村“面子”。為了打贏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這場硬仗,英德市以構建美麗整潔新農村為目標;實行“市場化”“門前三包”兩種模式;堅持縣、鎮、村上下聯動;在資金籌集上,采取本級統籌一點、鎮村自籌一點、社會籌集一點、農戶繳納一點的方式;進一步強化組織保障、制度保障、監督保障、思想保障、激勵保障。目前,全市納入規劃整治的4509個自然村已全部完成“三清三拆三整治”。另一方面,開展農村綜合改革行動,改善農村“里子”。積極開展九龍鎮、西牛鎮全國農村綜合性改革試點試驗,形成了一批可復制、可借鑒機制經驗,包括“三區”“三地”耕地整合模式、農村資源開發資產收益共享連接機制“三變”改革模式、鄉村振興“六動法”黨建引領模式等。強化組織統籌,高位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基本完成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清產核資、成員身份確認、資產量化等各項改革任務。
守住兩條底線,促進農民富裕富足。英德市委、市政府堅決扛起糧食安全的政治責任,下發《市委書記、市長糧食生產工作督查令》,確保糧食生產面積和產量保持穩定。特別是在接連遭受特大洪水災害和新冠疫情后,英德市千方百計擴大生產面積,印發“英德市2022年促進糧食生產工作措施十條”,籌措農業災后復產專項資金超過5000萬元主要用于糧食生產復產工作。
緊緊圍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為脫貧戶購買防返貧綜合險,為他們生產發展提供有力保障,防止發生規模性返貧。建立了鄉村振興“四員”工作制度,設立鄉村振興金融員、鄉村振興宣傳員、鄉村振興鄉賢員、鄉村振興廉政監督員,發揮出專人專職的優勢,扎實推進幫扶工作。
加強三個要素保障,
激發鄉村振興活力
加強鄉村振興人才保障。英德市大力引進農業農村高端人才,與科研院所、科研團隊開展“產學研用”合作。成立英德紅茶產業研究院,聘請劉仲華院士擔任院長。與廣東南華工商職業學院(廣東工匠學院)共建“廣東工匠學院英德茶產業學院”,培育復合型高素質的茶產業技能人才隊伍。培育壯大鄉村人才隊伍,高質量實施“粵菜師傅”“廣東技工”“南粵家政”三項工程,加快實施高素質農民培育項目和廣東精勤農民網絡學院培訓項目。探索完善農村專業技術人才培育機制,目前英德市獲得廣東省“鄉村工匠”職稱的人才36人。
加強鄉村振興用地保障。實施農村耕地整合,通過集體與農戶之間托管、代理、互換等方式整合土地,推動“分散變集中”。開展土地股份合作,鼓勵農村集體領辦或創建土地股份合作社,引導農戶以家庭承包地等生產資料入股,由合作社統籌管理、經營,推動“經營權變股權”。以“集約節約”推動農村宅基地改革。探索建立宅基地退出機制,對自愿退出宅基地的農戶,由村集體經濟組織結合實際給予合理補償或內部流轉,探索閑置宅基地和農房盤活利用,采取自營、出租、入股等方式發展休閑農業、鄉村民宿等新產業新業態。以“同權同價”為目標探索推進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建立健全“同權同價、流轉順暢、收益共享”的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機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出讓、租賃等所得收入扣除相關稅費后,全部歸集體經濟組織所有。
加強鄉村振興資金保障。創新采取發行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的方式,開展鄉村建設,包括發行3.52億元債券用于高標準農田建設,發行5.06億元債券用于美麗鄉村建設。同時,積極引入社會資本支持鄉村振興。創新“整村授信”模式,轉變以往對信用戶的零售模式,以“整村授信”方式支持鄉村特色產業發展和鄉村建設。創新特色金融產品,在支持特色產業發展方面創新推出“紅茶貸”“竹筍貸”等產品。創新金融下鄉渠道,探索設立麻竹筍產業發展風險補償基金和貸款貼息,以西牛鎮推動麻竹筍產業發展作為試點,撬動金融資本和社會資本投入,為麻竹筍產業發展注入“金融活水”。
“一二三”模式是廣東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巨幅畫卷的一個精美縮影,也是南粵大地春潮涌動的一滴晶瑩汗水。接下來,廣東省將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持續破題“加強基層黨組織帶頭人隊伍建設、下功夫解決城鄉二元結構問題、將短板變成‘潛力板’”,奮力推進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全面振興。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