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政協會議的民建、工商聯界委員時叮囑道,“資本下鄉,要把投資投到點上”“真正做到造福農村、富裕農民”。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擴大農業農村有效投資指明了方向,也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資本健康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對資本性質、作用及
治理方式認識的逐步深化
隨著改革開放進程的推進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我們黨對資本特性及行為規律的認識不斷深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實行改革開放以后,我們破除所有制問題上的傳統觀念束縛,認為資本作為重要生產要素,是市場配置資源的工具,是發展經濟的方式和手段,社會主義國家也可以利用各類資本推動經濟社會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強調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為各類資本發展營造更加有利的市場環境和法治環境。面對一些領域資本無序擴張導致的負面后果和出現的不良趨勢,黨中央多次提出要“防止資本無序擴張”“為資本設置‘紅綠燈’”。概括來看,相關重要論述經歷了一系列深化細化,從“防止資本無序擴張、野蠻生長”到“正確認識和把握資本的特性和行為規律”“依法加強對資本的有效監管”,再到“規范和引導我國資本健康發展”“全面提升資本治理效能”“著力查處資本無序擴張、平臺壟斷等背后的腐敗行為”。
新時代以來有關資本的重要論述,科學回答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資本“性質是什么”“作用怎么看”“規律如何把握”“治理怎么辦”等一系列重大問題。從性質上,指出資本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生產要素;從作用上,指出資本是促進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力量;從規律上,指出資本具有逐利本性,必須加以規范和約束;從治理上,指出要規范和引導資本健康發展,為資本設置“紅綠燈”、依法加強有效監管。
資本下鄉要把投資投到點上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工商資本是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工商資本下鄉,鄉村有需求,資本有動力,發揮作用有空間,方向是對的。一方面要優化環境,穩定政策預期,引導好、服務好、保護好工商資本下鄉的積極性。另一方面,要設立必要的‘防火墻’,防止跑馬圈地、把農民擠出去,防止打擦邊球、玩障眼法、鉆政策和管理的空子,防止侵害農村集體產權、侵犯農民利益。”本次兩會講話中,習近平
總書記再次強調“資本下鄉,要把投資投到點上”“真正做到造福農村、富裕農民”。這為引導資本在鄉村振興中發揮積極作用、不斷擴大農業農村有效投資和政策效應指明了方向。
充分認識社會資本是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
鄉村有需求。從生產要素需求看,社會資本下鄉能夠帶動技術、人才、管理等稀缺要素向農業農村流動,從而提高土地產出率、勞動生產率、資源利用率。從產品市場需求看,人民群眾對優質綠色農產品的需求日益增長,對綠水青山、美麗田園更加向往,社會資本在鄉村振興中能夠持續發揮開發新產品、繁榮新產業、創造新業態的作用。從鄉村功能需求看,農業農村在生態屏障、文化傳承、新消費載體等方面的功能愈加凸顯,需要資本導入優質資源,促成鄉村生產、生活、生態“三生共贏”。
資本有動力。相對城鎮資本邊際回報率,農村資本邊際回報率在不斷提升。資本邊際回報率“鄉升城降”的大背景下,已經有大量資本從城鎮流向農村。一系列強農惠農政策在改善農業農村基礎條件、降低鄉村產業風險等方面產生了積極作用,也增加了農業農村的投資吸引力。農村土地“三權分置”制度、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等,為社會資本參與鄉村振興創造了條件、保障了產權、降低了交易成本。
發揮作用有空間。大量分散的小農戶,可以通過資本組織起來,實現內部要素配置優化與外部生產規模擴大。通過統籌盤活農村資產,促進傳統農業種養加銷提檔升級,加快鄉村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依托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優勢特色產業集群等,發揮資本“穿針引線”作用,產生集聚效應,充分發揮區域資源稟賦比較優勢,提升質量效益競爭力。
辯證看待社會資本下鄉可能會帶來的負面影響
在缺乏必要約束和引導的情況下,社會資本無序擴張,會對農業農村發展帶來負面影響。社會資本憑借自身優勢,在市場競爭中占據有利地位,如果長時間大規模直接租賃土地、直接參與農業經營,會在部分地區和一些利潤較高的行業對小農戶產生擠出效應,影響農民生計與社會穩定。部分社會資本受土地價值吸引進入農業,以“圈地”或非農化為目的,導致部分地區出現土地“非糧化”“非農化”現象,對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供給產生潛在不利影響。本次兩會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18億畝紅線,要保證農田不能非農化,更不能非糧化,結果有些地方投資全‘非’了,農業大棚搞成了‘小別墅’。”這給資本下鄉劃出了底線、亮明了“紅綠燈”。
保護好資本投資農業農村的積極性
領域適宜是關鍵基礎。社會資本進入適宜企業化經營的領域,能夠跨越核心技術、資金、管理、人才等進入門檻,有效發揮企業經營優勢,獲得專業化分工效益。應發揮產業部門政策指導優勢,引導社會資本持續投向現代種養業、現代種業、鄉村富民產業、農產品加工流通業、鄉村新型服務業、農業農村綠色發展、農業科技創新、農業農村人才培養、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數字鄉村和智慧農業建設、農村創業創新、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農業對外合作等領域,尤其是擴大糧食生產、育種制種、耕地保護等事關“國之大者”領域的有效投資。
配套服務是重要支撐。政府配套服務能夠降低企業交易成本,克服資本無序擴張的市場失靈問題。要發揮政府在規劃引導、政策支持、市場監管、法治保障等方面的積極作用,在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人才創業創新等方面提供配套服務,打好財政、金融、產業、就業等政策“組合拳”,引導資本合理有序投資。
嵌入社區是有效手段。工商企業作為外來組織,進入以熟人社會為紐帶的農村社區,可能會受到排斥。要促進企業與農村集體建立良好關系,建立企業與村莊共建共享的利益共同體,在資本投資獲利的同時,帶動農民增收致富,實現資本與農村社區“雙贏”。
設立好必要的“防火墻”
頂層設計是首要前提。本次兩會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把積極性調動起來以后,做什么、怎么做,還要加強頂層設計、分類指導。”要統籌規劃,加強社會資本投資農業農村的頂層設計,堅持以“農”為本,尊重農民的主體地位,繼續以社會資本投資農業農村指引明確社會資本投資農業農村的重點、方向、路徑和舉措,構建支持保障體系。強化政策激勵,加強宣傳引導,確保資本下鄉投資能投到點上,真正做到造福農村、富裕農民。
加強監管是重要保障。鼓勵社會資本投資農業農村,既要有激勵機制,更要有約束機制。要防止以“下鄉投資”之名行“圈地”之實,采取有效措施保護農民利益,加強對社會資本的監管,堅守土地用途管制的法律底線。明確監管部門,引導社會資本積極參與相關規劃編制、項目梳理,嚴格遵循鄉村規劃“三區三線”的空間管制,準確把握投資方向,積極探索具體方式,提高各類項目落地效率。對工商資本租賃農戶承包地要有明確的上限控制,要進行資格審核和項目審查。特別是要防止工商資本下鄉租賃承包地后擅自改變土地農業用途,搞“非農化”或“圈而不用”,降低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利益聯結是重點內容。社會資本投資農業農村,既要讓資本下鄉“有利可圖”,又要保障農民利益不受侵害,關鍵需要建立合理的利益聯結機制,強化資本社會責任意識。鼓勵社會資本采用“農民+合作社+龍頭企業”“土地流轉+優先雇用+社會保障”“農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紅”等利益聯結方式,與農民建立穩定合作關系、形成穩定利益共同體,讓社會資本和農民共享發展成果。
(作者單位:農業農村部管理干部學院)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