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今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抓好糧食生產意義重大。當下,全國備春耕正從南到北陸續展開,各地區各部門壓實責任,細化春季田管,確保春播面積,強化農資服務,全力以赴保障春季農業生產。本期特別報道刊發江蘇、河北衡水市等地在推進春耕生產過程中的經驗做法,以期為推進春季生產、奪取夏糧豐收提供借鑒。
清明前后,種瓜點豆。在華北平原糧食主產區,河北省衡水市當地農民搶抓時機開展春耕生產:旋耕土地,覆膜保墑,播撒種子,機聲隆隆。當前春耕進展如何?當地有什么做法和經驗?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情況怎么樣?帶著這些問題,筆者采訪了衡水市有關負責同志和相關經營主體。
苗情好,“夏糧增收有了基礎”
據日前春播農作物意向調查顯示,當地春播糧食預計播種面積68.9萬畝,春播油料預計播種面積31.8萬畝,春播棉花預計播種面積28.2萬畝,春播蔬菜預計播種面積47萬畝,其他春播作物預計播種面積15.8萬畝,共計191.7萬畝。截至目前,全市已完成春播面積17.61萬畝。冬小麥在田面積499.5萬畝,目前正從南到北進入起身期。
談及目前的苗青,景縣志清合作社理事長高志清說,“去年11月28日突然降溫,一下子降10度,凍害比較厲害,已經打完防凍藥劑。”
衡水市農業農村局負責農業生產工作的副局長于海云介紹:“我們3月20日做的調查數據顯示,一二類壯苗達到九成以上。”小麥群體較足,個體發育較好,地上地下協調。于海云總結:“主體麥田苗情明顯好于去年,夏糧增收有了基礎。”
2月3日,衡水市農業農村局召開全市冬小麥田管工作視頻調度會議,3月14日召開全市小麥生產形勢分析暨小麥春季田管技術培訓視頻會議,針對當前苗情提出有效管理措施。
對于病蟲害預測,衡水市植保站站長于衛紅說:“整體看來,今年小麥病蟲害預計中等發生。”從前期會商情況看,麥蚜偏重發生,白粉病、紋枯病、麥蜘蛛等中等發生,莖基腐病、根腐病、小麥吸漿蟲、地下害蟲等偏輕發生。于衛紅補充:“如氣候適宜,條銹病流行風險較大;揚花期遇連陰雨天氣,赤霉病將在部分地塊偏重發生。”
抓農技,“要讓農民用最合適的技術種出更多的糧食”
圍繞春耕春管,衡水市成立了春季農業生產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衡水市農業農村局種植業科。河北省人大代表、衡水市農業農村局種植業科科長李欣華說:“春耕春管的工作有很多,但是要抓重點,第一個重點就是農技,要讓農民用最合適的技術種出更多的糧食。”
衡水市大力開展春耕科技服務。自去年秋小麥播種以來,全市技術部門及時做好苗情、墑情、病蟲情調查,依據苗情變化特點和農時季節,先后下發了小麥冬前、越冬期、返青期苗情調查及春季管理建議,為指導農民科學管理小麥提供了科學依據。
“我們結合春季田管和春耕備耕工作實際,廣泛開展多種形式的科技服務,全市共派出技術指導組116個,派出技術人員1086人次,培訓農民11900人次,提高了技術入戶率和到位率,把各項增產技術落實到田間地頭,提升了春耕生產的科技含量。”衡水市農業農村局有關工作人員介紹。
志清合作社在景縣龍華鎮流轉了3000畝土地,是河北省農科院小麥節水節肥節藥綠色關鍵技術示范區。高志清說:“在專家的指導下,今年種植的小麥品種以衡觀35、衡4399等為主,每畝節水50噸,示范樣板田產量預計達到每畝600公斤左右。”
備農機,“要發揮好農機主力軍作用”
農機是當地春耕生產工作的重頭戲。衡水市農機管理總站站長韓東方說,“規模經營就得靠農機,沒有農機的高效率,春耕春管的任務就完不成,要發揮好農機主力軍作用。”
人誤地一時,地誤人一年。衡水市農機管理總站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線下線上對機手開展技術培訓,共培訓機手1.3萬余人次。
衡水市桃城區新壯農機合作社成立于2006年,有青儲機,深松機、旋耕機、秸稈打包機、玉米籽粒收收割機等設備,有7個機手。理事長渠新壯說:“以前沒太注意安全,但是經過政府農機專題培訓,看了一些出事的案例,比如加油時司機抽煙,引起火災或爆炸;機器臨時出現故障,司機沒有滅火就開始檢修,容易出事。看了培訓,我回去就跟司機挨個說,一定要重視。”
為方便農機合作社辦理牌照,桃城區農業農村局開展“上門服務”,讓合作社足不出戶就能順利辦牌照。桃城區眾力興田農機合作社理事長李增輝是這項政策的受益人。
“今年的重點是保墑抗旱。”韓東方說,全市共投入鎮壓機具987臺,完成春季小麥鎮壓面積76萬畝;引導農機專業合作社、農機大戶等發揮自走式植保機、植保無人機等植保先進機械的優勢,提高麥田管理效率和水平。
聽反響,“國家政策好,補貼、政策事關農戶切身利益,事關吃飯大局”
糧食生產是國之大者。當地政府高度重視,在穩產保供方面實施了一系列政策,得到老百姓擁護。但是也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出的一些問題,值得深思。
以農機購置補貼為例,該政策支持推動了我國農機裝備水平和農業機械化水平的大幅度提升。當地農業農村局依托國家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引導農戶更新適合農業發展需求的先進機具。渠新壯說:“國產拖拉機的補貼在30%左右,但是拉重東西,發動機容易壞,修一次得小一萬元,太鬧心。國外的拖拉機得一百多萬元,終身保修,什么時候咱們能生產出物美價廉的拖拉機,我就心滿意足了。”
再看種糧補貼。補貼對象是實際種糧者。以去年為例,中央財政累計下達糧食生產補貼資金3500多億元,直接補貼到種糧農民手中。但在基層實際操作中,還存在著實際種糧大戶得不到補貼的情況。
潘建星是深州宏圖農機合作社理事長,今年40歲。用他自己的話說,“這個年齡,這個行當,像他這樣的,不多。”自2011年成立合作社以來,他流轉了2310畝土地,托管了1110畝土地。他說:“關于補貼的問題,我想請國家多關注一下實際種糧者,把補貼真正給到種糧食的人。”
高志清還全托管了1000畝土地,半托管了15000畝土地。“現在國家政策好,去年小麥1.5元/斤,玉米1.35元/斤,提高了大家積極性,流轉土地的價格已經到了1100元/畝。”高志清說,“國家政策好,補貼、政策事關農戶切身利益,事關吃飯大局。”1100元/畝的水平已經達到他的極限。在他看來,規模經營的方式,取決于政策和糧價,“糧食一漲錢,地就貴了。”沒有標準模式,要因時而動。他更看好半托,老百姓根據實際需要購買服務。
總的來看,政策有力,春耕生產積極。基層反映的一些問題,還需政策進一步來助力。當地政府需進一步強化責任,深入田間地頭,搞好政策宣傳解讀,著力發現和解決種糧者實際面臨的問題,將惠農政策真正落地,調動好農民種糧積極性,讓農民種糧有錢賺。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