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小片區”帶動鄉村“大振興”——山東青島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先行區調研觀察
時間:2023-09-19 09:07:39 來源:農村工作通訊 作者:雷劉功 楊宗輝 字號:【

  “三面郁蔥環碧海,一山高下盡紅樓”。提起青島,人們的第一印象大多是美麗的現代化海濱城市,但很少有人將青島與農業大市聯系起來。這片山海之地,得益于“鄉村振興示范片區”的引領帶動,農業更強、農村更美、農民更富的鄉村振興新圖景正在徐徐展開。

  2018年3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兩會”期間,參加山東代表團審議,賦予山東“打造鄉村振興的齊魯樣板”的重大使命。齊魯樣板怎么干?青島先行先試,出臺《關于高質量建設鄉村振興示范片區的意見》,以示范片區建設作為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的重要突破口,聚力農業“強市”、主攻產業“特色”、促進“融合”發展、共建“美麗”底色。示范片區正牽引著青島鄉村的發展理念、產業結構、人居環境、治理方式以及城鄉關系發生深刻變革。

  近期,記者踏上這片山海城相融之地,深入鄉村調研采訪,感受青島鄉村振興示范片區高質量發展的強勁脈動。

  敢于一個“先”字

  這個“先”,就是青島在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上扛牢“先行”擔當,增進“先發”優勢。市委市政府精準把脈,敢為“人先”,提出了一系列“先試”舉措,全市上下形成了“爭先”創優的良好氛圍。

  一個典型就是一面旗幟,一個先進就是一個標桿。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是總書記對山東的殷切期望。作為農業大省,山東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責無旁貸;作為省內經濟大市與農業大市,青島在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上具備先行條件,基礎扎實,義不容辭。

  舞起鄉村振興的龍頭,扛鼎齊魯樣板先行區重任,青島三農如何破題?

  下好“先手棋”。2022年初,青島市農業農村局成立調研組,深入各區市進行鄉村振興摸底調研,既摸清鄉村振興的實際情況,又尋找未來鄉村發展的方向。經多次論證與探討,青島開拓思路,創新舉措,提出建設“鄉村振興示范片區”的路數打法:以6個左右相連相通、集中連片、人文相近、產業相融的村莊為單元,科學規劃、精心實施、系統推進,用3年時間高質量建設10個市級、帶動建設36個區市級鄉村振興示范片區。以示范片區為小切口,轉變發展模式、重塑發展路徑,高質量打造齊魯樣板的青島場景,培育齊魯樣板的青島典型,蹚出一條彰顯鄉土味、青島韻、齊魯風的齊魯樣板青島路徑。

  “過去我們抓鄉村振興,用的是傳統方法,一個一個的建設美麗鄉村,體量小、不系統,大多是注重基礎設施和環境面貌的變化,鄉村振興的綜合效果不佳。”青島市委農辦主任、市農業農村局局長、市鄉村振興局局長袁瑞先談起青島抓鄉村振興的思路變化,“建設示范片區就是堅持‘兩點論’‘重點論’相統一,以片區為載體,通過集中優勢兵力、集聚資源要素,聚焦‘五大振興’打造出示范樣板,再通過復制樣板,示范帶動,積小勝為大勝,從而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

  今年是青島鄉村振興示范片區“見形象”的關鍵之年,為把示范片區這件事干好干實,青島拋出“大手筆”: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分管領導多次召開會議,部署示范片區建設行動,市兩辦先后專門出臺指導意見和文件,對示范片區的建設內容、建設原則、建設方向等作出指導;市級財政三年平均給予每個市級片區1億元資金獎補,每個市級片區三年給予50畝以上建設用地指標支持;每個片區由一個區市國有投資平臺公司參與建設運營……一系列真金實策的推出,在全國范圍內來說都屬于先行先試,支持力度之大在省內乃至全國走在前列。

  今年6月,青島召開全市鄉村振興齊魯樣板先行區現場推進會,“觀摩團”在西海岸新區和平度市的鄉村振興示范片區集中觀摩,進鄉村、入片區,看變化、謀發展,進一步明確高質量建設鄉村振興齊魯樣板先行區的實踐路徑。不少前來觀摩的干部表示:這是一次生動的“現場教學”,也是一次階段性的“工作總結”,更是一次深入的“對標交流”。

  示范片區不是“選出來”的,而是“干出來”“比出來”“賽出來”的。如今在青島,從區市委書記到鎮街書記再到村社書記,都要“打擂臺”;市級層面各部門之間要“打擂”,部門內部也要“打擂”,先進的“披紅掛彩”,后進的“紅臉出汗”。各級各部門的“擂臺賽”,強化實字當頭、干字為先的鮮明導向,各級干部紛紛亮成績、亮打法、擺問題、樹目標、談思路、列措施,迅速掀起比學趕超、干事創業的高漲熱潮。

  “鄉村振興示范片區同樣要‘打擂’。9月底10月初就要進行三季度的考評‘打擂’,核心在于激勵先進、鞭策后進,干得好拿出真金白銀進行獎勵,干得不好核減獎補資金進行鞭策,建設滯后不僅全市進行通報批評,而且大會要作表態發言。”青島市委農辦副主任,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杜紹波介紹,在示范片區建設過程中,青島引入“賽馬”機制,把觀摩評比作為“賽馬”競優的常態機制,每年按季度組織4次左右的觀摩評比活動。觀摩期間對示范片區建設、鄉村產業項目建設、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等重點工作,進行評比、打分、排位、通報,評比結果納入全市年度考核,與干部選拔任用掛鉤,以實績論英雄,以激勵促擔當。“當然,賽馬并不是‘一評定終身’,而是全過程動態追蹤,我們將把賽馬競優機制貫穿示范片區建設的始終,全面營造你追我趕、爭先創優的競爭氛圍。”杜紹波說。

  示范片區建設的擴面提速,凝聚著青島對優化城鄉關系、改善鄉村面貌的殷切期望,寄托著廣大農民對實現共同富裕、過上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景。青島一馬當先,以示范片區為引擎,跑出了鄉村振興的加速度。

  聚力一個“強”字

  打造鄉村振興示范片區,讓村莊有了“抱團”優勢,由“村莊”向“片區”演變,進而推進農業強鎮、農業強縣、農業強市的梯次升級。“數字”讓青島農業擁有賦能增效的最強大腦,“設施”讓青島農業具備轉型升級的最佳裝備,“品牌”讓青島農品享譽天下,“糧食”讓青島打造農業強市名符其實。

  “大歉不歉,大亂不亂,千難萬難,不離嶗山”。自古以來青島就是一塊區位優越、稟賦豐厚的寶地,1.1萬平方公里陸域面積,80%以上為農村腹地,富饒豐厚的農業資源,是青島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底氣”。

  青島有農業嗎?年產糧食300萬噸以上、蔬菜600萬噸以上、果品100萬噸以上、肉蛋奶100萬噸以上、水產品100萬噸左右,都市現代農業發展水平進位全國大中城市第六,農產品出口額穩定在400億元左右,穩居全國城市首位……這些都是青島農業強市建設的驕人成績。

  點開數字農村版塊,透過農業農村家庭一張圖,每戶農戶承包地宅基地信息、每個村集體的集體經濟收入情況一覽無余;點開智慧畜牧板塊,每日動物的屠宰數量、調入調出情況、動物開發處理曲線一目了然;點開質量安全模塊,每日質量檢測總數、開具達標合格證條數等關于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數據信息盡收眼底……“青農云腦”,開啟“智慧農業生活”的每一天。

  數字化是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標志。近年來,青島把“數字”作為鮮明特色,推進生產智能化,打造未來農業新場景;推進監管精準化,解碼智慧監管新路徑;推進服務高效化,催生鄉村產業新業態,奮力搶占全國數字農業“制高點”。據悉,青農云腦系統是全國農業農村系統首個集大數據平臺、鄉村振興可視化和重大動物疫情調度指揮等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多功能、現代化、智能化大數據中心,兼具服務、保障、決策、監管、調度、指揮等六大功能。“通過‘青農云腦’,真正實現了‘一圖速覽、一屏統管、一鍵直達’”青島市農業農村局副巡視員楊峰說。

  “將農林廢棄果木粉碎預濕,到發酵、滅菌,培育成菌棒,然后放在菌棚里,慢慢地,菌菇就長了出來。”萊西艾澤福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侯國正介紹起香菇的培育過程。走進艾澤福吉的香菇廠房,一排排菌包整整齊齊排列著,一簇簇小菇破袋欲出。智能設計讓香菇的成長擁有最舒適的溫度和濕度,國內領先的食用菌環境智能控制生產流水線全過程、全自動流水作業……在這里,數字化技術賦能食用菌工廠化應用場景,產業效率與產品品質實現“雙提升”。與此同時,設施農業也讓農戶搭上“致富快車”。艾澤福吉與鎮村共富公司合作,打造食用菌產學研基地,將周邊50余處農村庭院改造為菌菇房,農民利用一早一晚種植菌菇,每年增收1.5萬元,實現“庭院就業、‘早晚’致富”。

  發展現代設施農業,青島底子實、優勢足。近年來,青島把發展現代設施農業作為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的主渠道,大力發展設施種植、設施畜牧、設施漁業和設施食用菌等多種業態,布局科學、用地節約、智慧高效、綠色安全、保障有力的現代設施農業發展格局正加快形成,一批批低碳高產、智能高效的現代化設施農業成為青島農業強市的一張靚麗名片。

  馬家溝芹菜、膠州大白菜、嶗山茶……這些耳熟能詳的青島農品,曾經是伴隨無數青島人一生的舌尖記憶,在全國也有較高知名度和美譽度。然而,這些只是青島優質農產品中的冰山一角。

  農業品牌已發展成為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重要抓手。“酒香也怕巷子深”。如何讓優質農產品從“養在深閨人未識”到“飛入尋常百姓家”?青島持續推進農業品牌建設,著手打造“青島農品”區域公用品牌,以產業育品牌,以質量樹品牌,以開放塑品牌,以文化潤品牌,強化品牌監管、加強品牌宣傳、開拓品牌市場,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品牌強農之路。目前,青島擁有935個“三品一標”農產品、54個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32個國家“名特優新”農產品,187個市知名農產品品牌。“青島農品”的品牌價值持續攀升,達614億元。

  強農首要強糧。山東是全國產糧大省,然而很少有人知道,這個產量大省的產糧第一大縣在青島。近年來,青島平度市糧食種植面積穩定在280萬畝,產量29億斤,約占青島市糧食總產量的一半。已連續10年蟬聯全省產糧大縣“冠軍”,連續11年獲評“全國超級產糧大縣”稱號。

  在全國36個大中城市中,青島重要農產品保障能力位居第一。這是青島端牢中國飯碗的最大信心和底氣。倉廩足而知稟賦,居安更應思危。今年以來,青島在全國率先提出建設綠色增糧先行示范區,集成良田、良種、良機、良法、良制等綠色增糧方式,全力打造集高產創建、快速烘干、倉儲物流、加工銷售、數字應用、成果展示于一體的高標準現代化糧食生產綜合示范樣板。按照規劃,將利用3年時間,分區域、分步驟建設10個左右綠色增糧先行示范區,目前第一批7個“綠色增糧先行示范區”建設已全面啟動。

  既要“自己動手”“糧食滿倉”,也要“全面平衡”“食品多樣”。青島深化科技增產、品牌增值、融合增效,全力打造“大食物觀”支撐體系,確保糧食及重要農產品在自給自足的同時還能實現結余,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夯實“壓艙石”。

  在農業強市這道考題上,高質量發展的青島揮墨疾書,筆筆生花。

  主攻一個“特”字

  打造鄉村振興示范片區,立足于青島大城市帶大農村的特點,揚優各片區獨特的資源稟賦,強化各片區特色產業的顯著標識,讓青島的“土特產”帶活鄉土資源,突出地域特點,形成集群優勢,實現了“片片有一樣,片片不一樣”。

  大城市帶大農村是青島的鮮明特點,山村、漁村、產糧村、蔬菜村、城中村、村改居社區等各種村莊形態并存,種養業、加工農業、體驗農業、休閑農業、終端農業、數字農業等各類農業業態共生,為特色產業發展提供了豐厚沃土。

  “乘柿而上,向陽正紅”。走進平度市崔家集“向陽紅”鄉村振興示范片區,一排排西紅柿大棚在陽光的反射下,閃耀著銀光,絢麗奪目。向陽紅片區的核心村前洼村,曾是一個“種糧糧不收,種菜菜不長”的洼地。后來,在村黨支部書記鞠炳錦的帶領下,結合當地的酸性土壤以及種植西紅柿的歷史,前洼村最終把目光瞄向了發展小西紅柿這一產業。

  時至今日,向陽紅片區已建有2400余個設施栽培大棚,種植面積達1.5萬余畝,年產小西紅柿5萬多噸,實現年銷售收入超8億元。前洼村紅火的小西紅柿讓周邊村看到了“賺頭”,紛紛加入產業發展大軍。目前,崔家集鎮域半數以上村莊種植西紅柿,產業集群優勢愈發彰顯,已建設設施栽培大棚總數4300余個,實現年銷售收入10.3億元,帶動村民年增收6億元,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強勁引擎。

  “在示范片區打造的過程中,我們注重片區之間的差異化而非同質化,通過打造各美其美的示范片區,從而勾勒出美美與共的靚麗圖景。”青島市委農辦秘書處處長張守杰介紹,青島從一開始就注重打造鄉村振興示范片區“千面萬象”,根據不同片區的具體情況,分類確定產業發展模式,全力打造一個聯農帶農富農的主導產業,同時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力爭實現“片片有一樣,片片不一樣”。

  年接待游客超過30萬人次,文化產業年產值2.6億元;擁有中國北方最大的油畫企業,油畫作品暢銷全球……西海岸新區張家樓街道畫美達尼鄉村振興示范片區錨定油畫產業,發展陶瓷、石刻、根雕、繪畫等業態,與生態美景相融,與歷史文化相結合,以服務體驗為配套,打造高品質農旅綜合體。在這里,一幅幅油畫托起振興夢,興了產業,富了百姓,綠了生態。

  休閑旅游、采摘體驗、露營觀星。“五一”假期期間,游客紛至沓來、絡繹不絕,特色民宿更是“一房難求”。嶗山區沙子口街道流清灣鄉村振興示范片區深挖民宿“富礦”,通過與平臺公司合作、將閑置宅基地打造成山海相間的特色民宿,實現村民村集體雙增收。在這里,一間間民宿催開幸福花,美了田園,醉了游人,厚了家底。

  智能調控的“溫光水氣肥”、比傳統溫室高6~8倍的產量、高效精準的現代化種植,在萊西市龍水社區七星河鄉村振興示范片區,“數字”已然成為最鮮明的“標簽”。依托凱盛浩豐智慧農業產業園,以“智慧農業+數字鄉村”為路徑,推進“產業、鄉村、旅游、治理、生態”數字化發展,打造以智慧農業、數字鄉村為引領的鄉村振興示范片區。在這里,一個個智慧棚結出了科技果,提了效率,添了活力,增了動力。

  一列列葡萄架間隔均勻,一串串青綠色的葡萄懸掛在枝蔓間,晶瑩剔透、顆粒飽滿。在萊西產芝湖鄉村振興示范片區茂芝場葡萄園,村民通過承包大棚,每畝收入達10萬元。集體“錢袋子”鼓起來了,老百姓也“兜里有錢,臉上有光”。在這里,一顆顆小葡萄架起共富橋,讓農民嘗了甜頭,有了奔頭,提了勁頭。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基礎和前提。市級鄉村振興示范片區1億元的獎補資金主要用在支持產業發展上,堅持大抓項目、抓大項目,以大項目帶動產業大升級,《青島市級鄉村振興示范片區建設導引》明確要求,市級示范片區主導產業比重達到片區產值的30%以上,至少培育或引進具有較強帶動力的1家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或者農民合作社,聯農帶農比重達到50%以上……在推動示范片區產業發展上青島打出“組合拳”,協同推進一攬子政策,力促產業發展有新內涵,利益聯結有新機制、產村融合有新突破、產業集群有新成長,讓廣大農民更多分享產業振興紅利。

  鄉村振興示范片區為發展特色產業提供了“天時”,本地優勢資源稟賦為發展特色產業提供了“地利”,政策支持匯聚大量人才、資金、技術等為特色產業發展提供了“人和”,特色產業“百花齊放”,“滿園春色”的產業振興喜人畫卷在膠東大地上盡情鋪展。

  促進一個“融”字

  打造鄉村振興示范片區,讓簡單的村莊相加變為深度的要素融合,以產業融合切入,帶動生態、人才、文化、組織的交相融合。

  單絲不成線,獨木不成林。示范片區建設不是把雞蛋放到一個籃子里,而是把雞蛋打碎放到一個碗里,實現深度融合。

  產業興則片區興。在頂層設計上,與產業發展相關聯的“連環招”占有半壁江山,這也折射出示范片區產業融合的思路:鄉村振興示范片區內的優勢產業,一定是與農業農村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產業。

  “西有吐魯番,東有大澤山”。平度大澤山數千年前開始種植葡萄,這里的人們祖祖輩輩世世代代都和葡萄打交道,葡萄已成為了這里的文化符號,葡萄也自然成為印象大澤鄉村振興示范片區的產業紐帶。“葡萄和我們村民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我們做足葡萄文章,確定葡萄種植和鄉村旅游為示范片區主導產業,讓小葡萄撬動整個片區的大發展。”平度大澤山鎮副書記劉春梅說。

  到田園會客廳里喝喝咖啡、去影視基地打卡爆款電視劇經典場景、亦或是在田園共創學堂里捧書閱讀……如此田園般詩情畫意的生活是如今楊家山里的常態。然而,在資源統籌、片區化發展之前,楊家山里祖上是出了名的“窮山村”。

  “片區化打造以來,我們將8個山村的山水資源、紅色文化資源、傳統村落資源、特色產業資源等統一集中起來,做融合文章,以田園景區化、景村一體化、文旅全域化為目標,促進農文旅深度融合,主打‘原山原水原生態,原汁原味原生活’”。西海岸新區鐵山街道黨工委書記祝增建對楊家山里一路走來的變化十分感慨,這個昔日的窮鄉僻壤,在片區化發展的“加持”下,漸漸成為鄉村旅游的“網紅”與“頂流”。2022年,楊家山里片區累計接待游客23萬人,旅游收入達3000萬元,戶均增收3萬元,村集體增收10%以上。如今走在楊家山里的村落之間,看到最多的是村民臉上的幸福笑容,聽到最多的是“城里人有的我們都有,城里人沒有的我們也有”。

  仙足山千畝桑葚,圓了中扶莊的綠水青山夢,互聯網蘋果、櫻桃,揚了小夼村的農產品牌名,“產芝老家”膠東特色民宿,迎了四面八方客。如今的萊西市水集街道產芝湖鄉村振興示范片區,美了大地、富了鄉親的故事在不斷上演。

  30多年前“萊西經驗”從這里走出,走向全國。30多年后,萊西經驗仍以其理論價值和時代意義滋潤著這片土地。“我們將茂芝場、中莊扶、北莊扶、產芝、小夼、寨莊、譚家莊7個自然村優化調整為1個產芝湖新村,實現片區的黨建融合,構建起‘鎮黨委-新村黨委-網格黨支部-黨員中心戶’組織鏈條,更好發揮黨建統領作用。”萊西水集街道黨工委副書記曹妍介紹,產芝湖新村黨委統領區域內各類組織與資源要素,探索“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的產業模式,成立旅游專業合作社,注冊“產芝老家”旅游品牌,打造了開心農場、泥塑館、民俗博物館等旅游景點。同時,村“兩委”采取“房屋入股、免費打造、五年后分紅”的形式,帶領村民發展民宿經濟,各類鄉村旅游項目每年為村集體和群眾增收100多萬元,實現了黨員帶頭干,經濟有發展,模式有創新,群眾有回音。

  “要把示范片區打造成‘五個振興’的共同體,產業、生態、人才、文化、組織要互融互促。基層黨組織、廣大農民也要融合融入,不能政府干、農民看”。在袁瑞先看來,“融合發展”是推進鄉村振興示范片區建設的一個重要砝碼。

  在頂層設計上,青島進一步聚焦深化強村富民的謀劃和推進,推動片區實現系統融合、特色鮮明。鼓勵統籌資產資源,借助“股權清晰、利益共享”的共富公司、產業園區等“東風”,在特色產業區推動標準化生產、品牌化營銷和融合發展等;鼓勵通過“項目+村集體”“土地入股+合作社”等實踐模式,把當地的資源、特色、產品聯結進來,促進產業融合發展;鼓勵通過黨建聯盟、組織優化等形式,推動片區黨組織的融合發展與廣大農民的融合融入,以嶄新姿態孕育產、村、人、文融合發展新動能。

  腰包鼓了、盼頭有了、日子美了、群眾笑了,這是片區融合效果的最直觀體現,更是人民幸福指數、滿意指數的最佳彰顯。

  共建一個“美”字

  打造鄉村振興示范片區,成為和美鄉村建設的一個有力抓手。示范片區帶來鄉村發展的華麗蝶變:青島鄉村開始由“小美”到“大美”,由“外美”到“內美”,由“個美”到“共美”。

  “石頭房、石板路、石門樓、石院墻隨處可見,行走在大澤山鎮響山潘家村,古風古貌的村莊與一樁樁老民居,透露著拙樸厚重的獨特氣質,帶著濃郁的鄉愁,展現滄桑的歷史”。

  “不搞大拆大建,不拆一戶一樹,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汁原味”是各示范片區吸引游客紛至沓來并流連忘返的“秘訣”。“農村就是農村,不要種植名貴苗木,不能新上大理石石板、瓷磚墻和不銹鋼門窗,而是在自然生態的基礎上微整治、精提升,彰顯鄉土味、三農情。”在抓村莊“面子”建設這件事上,青島思路清晰、打法明確。

  “水源之地·鄉村記憶”。今年“五一”期間,城陽棘洪灘街道東毛西毛鄉村振興示范片區每天都吸引上萬人前來打卡。綠帶繞碧水,人在畫中行。在這里,邂逅詩畫般的田園風光,感受詩境般的鄉村生活。走進即墨區龍泉街道蓮花田園鄉村振興示范片區,一種清爽、愜意的感覺迎面撲來。游客們三三兩兩,在河畔打水槍或是垂釣,在草地露營或是野餐,在河邊漫步或是騎行。眼前的這片田園鄉村,儼然就是“世外桃源”。

  環境是示范片區成為“示范”的“敲門磚”與“試金石”。在片區打造過程中,青島深入學習借鑒浙江“千萬工程”經驗,力促片區內村莊風貌的相對一致性,突出改善農村人居環境、農村生態環境保護、農業綠色發展、示范美麗村莊建設等工作重點,守好“綠水青山”,讓“綠色”成為鄉村振興的最美“底色”。

  在嶗山區沙子口街道流清灣鄉村振興示范片區,曾經的小漁村東麥窯、西麥窯正在上演一場“華麗轉身”的好戲,一改往日“窮山惡水”,擁抱“綠水青山”。漫步在東麥窯村,看看露天電影,喝喝啤酒,賞賞海景,十分愜意。近年來,東麥窯乘民宿東風,打造“仙居嶗山”等民宿品牌,結合嶗山茶、王哥莊大饅頭、海鮮等當地特色產品,推動民宿與周邊美食、文化、商貿等產業融合,帶動集體經濟壯大。“我們村要顏值有顏值,要內涵有內涵。現在村里人人有事可做,村民的腰包越來越鼓了。”談起東麥窯村的發展變化,村黨支部書記李紹亮愈發自豪。

  鄉村的外在美是示范片區的面子和底色,農民精神面貌的變化和鄉村良好鄉風的改善更是示范片區建設的精神源泉。鄉村振興示范片區,改變的不僅僅是片區內村莊的面貌,而且深刻改變了農民的精神世界,農民自身的素質與價值不斷提升。

  “互敬互愛,勤儉持家”“誠信為本,善良做人”……在東麥窯村,家家戶戶門口掛著的家風家訓躍然醒目。良好的家風家訓支撐起村莊好風氣,揚起村民的精氣神。“隨著村子的發展越來越好,村民們的思想與精神面貌更向上了,對黨也更加感恩,整個村的向心力、凝聚力更強了。”對于村民的變化,李紹亮感受頗深。

  文明鄉風的培育不能只靠口號,更要靠辦法。在膠州市洋河鎮艾山鄉村振興示范片區,這里的村民對于鄉村共建、共榮的意識越來越強。通過開展衛生整治情況量化積分,建立“艾心銀行”積分兌換機制,全面開展“潔凈庭院”評比,簽訂“門前三包”等活動,喚醒“主人翁”意識,讓農民“唱主角”,更好地實現了村莊常治長效。

  “面子美,里子更要美”。青島持續探索新時代深化拓展“萊西經驗”新路徑,創新基層黨建統領、德育銀行、道德積分等鄉村善治新做法,豐富農村精神文明和文化生活,不斷涵養文明鄉風,提升鄉村“氣質”。

  “現在農民看問題的角度更通達了。”青島市委農辦秘書處二級調研員孫同周對示范片區打造以來農民精神面貌的變化深有體會,示范片區打造以來,各村人氣越來越旺,環境越來越美,老百姓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斷提高,各方面的追求也越來越高。更重要的是,算長遠賬的多了,算眼前賬的少了。通過示范片區建設,青島正實現對村民由以管理規范為主到自我約束為主的生動轉變。

  示范片區的建設還在悄然改變著基層干部的工作作風。“示范片區的發展,不僅改變了農民群眾的精神面貌。受到感染,基層干部作風能力也有了極大提升。等靠要少了,躺平少了,干事創業的勁頭更足了。”嶗山區委副書記徐志向說。

  產業之基不斷夯實、生態之美愈發彰顯、共富之路越拓越寬、群眾面貌煥然一新,在青島的山鄉沃野,鄉村振興齊魯樣板成色越來越足,鄉村振興示范片區正托起廣大農民群眾穩穩的幸福。

責任編輯:蔡薇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舉報電話: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舉報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