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發展“一村一品”“一鄉一業”建設現代農業之都——基于對哈爾濱市特色農業發展的調研
時間:2023-06-27 01:03:08 來源:農村工作通訊 作者:哈爾濱市人大農林委課題組 字號:【

  “一村一品”“一鄉一業”是指以自然村和鄉鎮為基本經濟單元,充分發掘和有效利用資源優勢和區位優勢,通過發展具有地方特色、附加值高、市場影響力大的優勢產品和主導產業,推進農產品向集約化、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品牌化方向發展。發展“一村一品”“一鄉一業”,是加速農業產業化進程的重要方式,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舉措,也是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建設現代農業之都的重要抓手。近年來,哈爾濱把發展“一村一品”“一鄉一業”作為鄉村產業振興和縣域經濟增長的牽動力,精心謀劃布局,切實加強領導,全力整合資源,著重強化服務,有力促進了全市特色農業穩步健康發展,截至2022年底,全市共有國家級“一村一品”“一鄉一業”專業村(鄉)12個,比上年增加了3個。

  主要成效

  利用資源稟賦,發揮比較優勢,“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空間布局初步形成。哈爾濱立足全市鄉村產業發展的總體規劃,利用五常市等南部地區水資源豐沛,呼蘭區等北部地區耕地面積廣袤,賓縣等中部地區交通運輸便利,尚志市等東部地區生態環境良好,道里區等腹部地區經濟基礎堅實和地理位置優越等資源稟賦,著力發展“一村一品”“一鄉一業”,迄今基本形成了“南部綠色稻米、北部糧油畜禽、中部果菜肉蛋、東部綠色生態、腹部旅游休閑”五大特色產業功能板塊。

  堅持市場導向,培植特色產業,“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哈爾濱本著“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宜畜則畜、宜游則游”的原則,加快推進“一村一品”“一鄉一業”建設,構建了以尚志市元寶村為代表的政學研支撐型、以依蘭縣道臺橋鎮為代表的服務組織帶動型、以尚志市亞布力鎮為代表的旅游度假主導型、以呼蘭區裕田鎮為代表的龍頭企業引領型四種“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發展模式,實現了區域資源優勢與市場需求的有效對接。各區縣(市)圍繞特色種植、特色養殖、特色觀光旅游,積極引進興辦鄉村特色產業項目,形成了“一村一品”“一鄉一業”多個產品類型和多種產業形態。

  培育新型經營主體,發揮引領輻射作用,“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組織化程度明顯增強。哈爾濱堅持把發展適度規模經營作為主攻方向,把發展農村新型經營主體作為“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的有力支撐,以鄉鎮村屯為基點和依托,加快培育農村各類新型經營主體。截至2022年底,全市共有家庭農場1.5萬個,其中省級家庭農場示范場541個;共有農民專業合作社1500多個,其中省級示范社125個。全市各級農業主管部門對經營主體強化規范化管理,建立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深入開展農作物耕、種、防、收全程托管,2022年全程托管588.05萬畝,完成計劃的130.7%,延壽縣被評為全國農業社會化服務創新試點縣。

  加大資金投入,強化基礎建設,“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發展擁有可靠保障。一是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2022年全市興建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13個,帶動耕地101.49萬畝。二是推進農田水利設施和農業機械化建設,2022年全市共投入1.2億元,用于灌溉工程和防洪減災等設施建設;共投入5360萬元用于農機購置補貼,有效激發了農民從事特色種植的積極性。三是推進農業功能區建設,哈爾濱按照國家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的要求和標準,加快興建規模化、標準化、專業化綠色生產基地,目前全市已創建1個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和15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四是推進農業信息化建設。該市兩級政府高度重視和全力支持應用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發展,提高特色農業精準化水平。

  注重精深加工,延伸產業鏈條,“一村一品”“一鄉一業”不斷走向深層次高水平。一是高端品牌大米加工產業發展迅速。一些區縣(市)圍繞建設農產品加工集聚區和示范園,加快發展優質稻米加工企業。二是綜合利用玉米加工產業做大做強。部分區縣(市)依托自然資源優勢和特色農業基礎,引進和培植玉米深加工企業,重點推進了巴彥縣巴彥鎮鴻展生物燃料乙醇項目建設。三是優質乳品加工產業快速成長。一些區縣(市)以村或鄉鎮為基本單位,以市場為導向,加速培育優質乳品加工項目,重點推進了雙城區新興鄉新興村飛鶴乳業智能產業園建設。四是智能化畜產品加工產業漸趨興盛。部分區縣(市)利用物聯網快捷高效的特點和優勢,以鄉鎮村屯為基點,將標準化、自動化、集約化、數字化等元素注入畜產品加工產業之中。

  堅持走生態路,打綠色牌,“一村一品”“一鄉一業”品牌建設明顯加快。一是知名品牌創建提速,市和區縣(市)兩級政府建立綠色有機農產品產地掛牌保護制度,積極推介“昊偉農莊”“覆膜田”等一批農產品新品牌,截至2022年底,全市11家糧油企業獲得“龍標品質”認證,13個優質糧食品牌獲得“圳品”認證。二是地理標識創建加快,目前已培育發展了五常大米、通河大榛子等7個農產品地理標識和知名品牌,全市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已達35個。三是綠色品牌創建升級,該市各區縣(市)結合實際制定特色產業基地和綠色產品認證計劃,大力開展綠色產品產地建設,打造了非轉基因、寒地黑土高質量食品品牌,迄今全市綠色食品標識認證已達719個。

  存在問題

  缺乏優勢產品和主導產業,“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發展規模較小。哈爾濱市下轄9區9縣(市),共有198個鄉(鎮)、1880個行政村,目前全市有特色產品和特色產業的村僅為380個左右,約占20%,而這些特色產品和產業并未全部達到“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的標準,缺少具有較強地域特色、較高附加值和較大市場占有率的優勢產品和主導產業。

  精深加工不足,產業化水平較低,“一村一品”“一鄉一業”帶動能力較弱。哈爾濱農村的特色產品和特色產業大都以傳統的種養業為主,農產品加工業和農村服務業發展緩慢,特別是全市農產品加工總量偏少,多層次增值能力薄弱,以致于特色產業比較單一,產品檔次較低,產業鏈條較短,多數產品缺乏標準化生產加工,雖有特色但附加值低。

  品牌建設滯后,主導產品匱乏,“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發展質量不高。哈爾濱雖然培育和發展了一批特色農產品品牌,但缺少在國內外市場具有較大影響力的知名品牌。目前全市大部分特色農產品存在著品質不高、知名品牌不多、地域特色不鮮明等問題。從全市目前已形成的專業鄉鎮、專業村來看,無論是主導產品標準化基地的檔次,還是農產品質量認證水平,均與發展現代農業的要求有較大距離。

  人才資源缺失,科技支撐不足,“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發展后繼乏力。目前全市縣鄉農技人員結構不科學不合理,專業技術人員偏少,年齡結構和知識結構日趨老化,出現了明顯的斷層現象;多數有文化、有技能的青壯年勞力進城務工,留守農村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整體素質不高,且以老人和婦女為主。很多地方缺少懂經營會管理的致富帶頭人,缺少能夠發動群眾、積聚力量、興一方產業的能人。

  工作機制不完善,工作合力未形成,“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發展缺少有力保證。盡管哈爾濱在政策激勵和行政推動上不斷創新和強化,但由于兩級政府的部分相關部門認識程度不高,重視程度不夠,缺少大局意識、戰略觀念和系統思維,迄今尚未形成發展“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的工作機制和工作合力。另外,該市少數區縣(市)發展“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的規劃不健全不周密,發展思路不明確不清晰,對資金、技術、人才等發展要素整合不到位。

  對策建議

  加強組織領導,完善工作推進機制。要成立工作專班,設立全市發展“一村一品”“一鄉一業”領導小組和辦公室,建立健全組織保障體系,制定出臺全市規劃和政策措施。各區、縣(市)要把發展“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納入當地經濟社會發展中統籌安排,健全完善發展規劃,細化實化發展舉措,加強政府部門之間、區域之間的協作與聯動,促進行業間強強聯手、優勢互補。要對“一村一品”“一鄉一業”實施項目庫管理,加強項目日常監督和過程監督,做好績效評價和考核,推動特色產業項目建設順利有效進行。

  傾心扶持優勢產品,大力培育主導產業。要突出特色產品和產業,充分挖掘特色產品和產業的資源優勢,持續推進國家級農業示范強鎮建設,繼續跟蹤全省優勢特色產業集群,通過“一村一品”“一鄉一業”開展集中連片的專業化生產,形成一批專業村、專業鄉。全市各區縣(市)政府及所屬相關部門要根據當地農業資源、傳統優勢、技術人才和市場需求,對當地特色產業進行調查摸底、逐一論證,確立優勢產品和主導產業,切實發揮“特”的優勢、提升“品”的質量、拓展“業”的內涵。

  聚力打造強勢品牌,著力提升特色產品品質和競爭力。要充分發揮寒地黑土、綠色有機的優勢,做強“哈爾濱大米”“和糧溢田”等區域公用品牌、打造企業知名品牌,在主動融入全國農產品加工發展大格局中充分彰顯哈爾濱特色。要引導龍頭企業、合作社和農戶開展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認證,鼓勵有鮮明地域特色的產品繼續申報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認定一批市級專業村鎮,推薦一批省級和國家級示范村鎮。要對認定專業村的產品,統一生產標準、統一商標、統一符號。要把工作著力點由原來的生產環節向銷售環節轉移,充分利用各種展銷會、電商平臺宣傳推介優勢特色農產品,加強品牌策劃與營銷,推進“一村一品”“一鄉一業”向品牌化方向發展。

  積極培植龍頭企業,進一步延伸特色產業鏈條。市和區縣(市)兩級政府要充分發掘優質農業資源,加大招商引資力度,著力引進一批產業鏈條長和帶動能力強的大項目好項目。要采取綜合性措施,圍繞優勢產品和主導產業發展,抓緊做大做強巴彥縣鴻展生物燃料乙醇項目、雙城飛鶴乳業等產業化龍頭企業。要在充分發揮已有龍頭企業引領帶動作用的基礎上,繼續申報一批省級龍頭企業,認定一批市級龍頭企業,加強對企業運行的監管,引導龍頭企業將“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納入基地建設,加強與農戶和合作社的協作和配合,形成有效的利益聯結機制。要支持農產品加工流通企業與農民合作社共建綠色產品和有機食品基地,推動農產品保鮮包裝、主食加工等基礎設施建設,增強龍頭企業對“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發展的拉動能力。

  加快培育新型特色產業,努力開辟產業發展新賽道。要在發展農業特色產業的同時,推進農業與康養、休閑、文化等產業的深度融合。近郊縣市要在鄉鎮建設集觀光、休閑、采摘于一體的農業生態旅游園,融餐飲娛樂住宿于一體的商業綜合體,著力打造山水相映、綠色相間、風景優美的田園綜合體。要加大對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等新型產業發展的指導和扶持,切實做好中國美麗休閑鄉村、全國休閑農業重點縣申報推薦,積極開展對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精品景點和線路的宣傳推介,加大對農業文化遺產的發掘、保護、傳承和利用力度。

  建立健全服務機制,進一步增強產業發展活力。要加快農村信息服務站和“一村一品”“一鄉一業”信息平臺建設,著力做好信息站和信息平臺的運營與維護。要切實發揮各級農技人員的作用,大力推廣優良品種、先進技術和優質農資。要圍繞發展優勢產品和主導產業,集中開展實用技術、職業技能、經營管理和市場營銷等方面的培訓,不斷提高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要強化對“一村一品”“一鄉一業”帶頭人的培養引進使用,建立農村人才智庫和遠程教育平臺,開展經常性專題培訓。各級財政要樹立大局意識,將支出重心轉移到“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發展上,市政府涉農部門要積極爭取特色產品和產業的項目資金支持。各級金融部門要把扶持“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發展作為放貸重點,降低放貸門檻,增加信貸額度。全市各級電商主管部門要組織開展“互聯網+高質量農產品”行動,實施特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支持建設優勢產品和主導產業直播電商共享基地,為“一村一品”“一鄉一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有效服務。

  (課題組成員:王鐵立、孫玉、劉金祥、尹東、李英、褚冰冰)

責任編輯:蔡薇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