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發揮“水”特色 走稻田綜合種養之路——來自江蘇鹽城市的調研
時間:2023-06-27 01:04:50 來源:農村工作通訊 作者:楊群義 字號:【

  隨著工業化城鎮化步伐加快,農村勞動力大量轉移,農村承包土地加速流轉,以家庭農場為經營主體的糧食規模經營迅猛發展。然而,家庭農場始終面臨如何提高種糧效益、穩定糧食生產的困境。從江蘇省鹽城市近幾年的實踐摸索來看,水鄉通過發展稻田綜合種養,破解了困境,走出了一條特色發展之路。

  重要價值

  糧食規模經營發展稻田綜合種養,充分利用已有的稻田資源,將水稻、水產兩個農業產業有機結合,一田雙用,兼具“穩產、高效、生態”三重功效,可產生“1+1>2”的疊加效應,具有重大的推廣價值。

  稻田綜合種養可帶動糧食規模經營“結構調整”優化。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新發展理念,把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農業農村工作的主線,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糧食規模經營要提高綜合效益和競爭力,必須率先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擴大有效供給。實行稻田綜合種養,生態環境得到進一步改善,可使水稻朝著品質更好、產品更優方向調整供給側結構。稻田綜合種養還具有帶動產業融合發展的巨大優勢。在一些地方,稻田綜合種養與加工、旅游、文化、健康養老等產業深度融合,展現了三產融合發展的良好勢頭,是調高效益、調優品質、調好生態、調美景觀、調強產業的有效方式。

  稻田綜合種養可實現糧食規模經營“穩糧增收”功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穩定發展糧食生產,一定要讓農民種糧有利可圖、讓主產區抓糧有積極性。這方面,既要發揮市場機制作用,也要加強政府支持保護。”堅持以市場為導向,利用市場機制作用,開展稻田綜合種養,可以節省肥藥和人工成本,收獲的稻米可以達到綠色有機標準,優質優價,加上養殖龍蝦、魚、蟹、鴨等產品,平均每畝可增加效益數千元。一塊田兩種高收益,可以有效提高稻田綜合效益,充分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帶動農民增收。

  稻田綜合種養可促進糧食規模經營“生態綠色”轉型。稻田綜合種養充分利用水稻、水產內在生態共生機制,促進糧食規模經營綠色轉型發展。由于漁稻共生互促作用,水稻和水生動物很少發病,因而用藥大幅減少,能有效保障質量安全。研究表明,在稻蝦共作模式中,小龍蝦以稻田中雜草、稻秸腐殖質、稻田蟲類為餌料,達到了生物滅蟲和除草目的,可減少50%以上的農藥用量;小龍蝦排泄物為稻谷生長提供有機肥料,可減少50%以上的化肥使用量,生產出品質優良的生態稻。稻田綜合種養,既不影響農田的基本生產能力,也可大幅減少化肥、農藥使用量,減少農業面源污染,提高稻米品質,有利于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農業,推進農村生態文明建設。

  探索模式

  近年來,鹽城各地在學習借鑒其他地區稻田綜合種養經驗的基礎上,邊試驗邊摸索,探索出了稻田綜合種養多種模式。

  從稻田利用的方式來看主要有三種模式。一是稻田開挖標準環溝開展綜合種養。一般在50畝左右的一塊稻田開挖不超過稻田總面積10%的“回”型環溝。田埂構筑利用開挖環溝的泥土逐層夯實加固、加寬、加高田埂。利用“回”型環溝和稻田開展綜合種養,這是目前稻田綜合種養普遍采用的模式。二是稻田構筑高埂提水開展綜合種養。一般以50~100畝為一塊稻田綜合種養區,利用周邊河道清理的泥土,將稻田綜合種養區田埂加高,埂面加寬,直接提水開展綜合種養。如稻田養殖小龍蝦,可實行“一季稻+一季蝦”稻蝦輪作模式。這種模式不用挖環溝,節省一次性挖溝投入,不用與種稻搶占用地,穩糧增效的效果更好,缺點就是加高加寬田埂的用土難找。濱海縣寶翔生態農業發展公司,在陳濤鎮利用這種模式發展200多畝稻蝦綜合種養,種一季稻,養一季兩茬小龍蝦,畝產水稻1200斤以上,小龍蝦400斤左右,比稻田開挖環溝開展稻蝦綜合種養畝效益還高300元以上。三是利用稻田現有溝渠開展綜合種養。射陽縣佳悅農場在海通、盤灣等5個鎮的1.2萬畝稻田利用現有溝渠養殖螃蟹,將溝渠進出水口用漁網圍上,稻田四周用防逃尼龍薄膜圍上進行稻田養蟹,幼蟹初期在溝渠暫養,生長主要靠食用稻田有機質,畝可產1~2兩/只螃蟹20斤左右,實現畝效益250元左右,一畝田種稻麥可實現效益600元左右,利用現有溝渠養殖螃蟹,比單純種稻麥,畝增加效益40%以上。這種模式畝增加效益雖不多,但投入少、管理省事,規模效益可觀。

  從稻田養殖的水產品來看主要有五種模式。一是稻蝦綜合種養。稻田養殖小龍蝦,有兩種綜合種養模式,為“一季稻+一季蝦”稻蝦輪作模式和“一季稻+兩季蝦”稻蝦共作模式。稻蝦綜合種養成功的關鍵:一要蝦苗繁育與養殖分開,二要重抓規格、抓錯季,養大規格蝦和早市蝦。如阜寧縣新溝鎮稻蝦苑家庭農場開發500畝水稻田發展“水稻+小龍蝦”綜合種養項目,執行小龍蝦專池育苗、轉池養成、年年清塘的操作流程,4月初畝放養本地蝦苗25公斤(5000~8000尾),5月中下旬陸續起捕上市銷售,實現收獲小龍蝦平均規格在35克以上,畝均產量150公斤以上、畝收益3000元以上。6月下旬采用機插的方式移栽連稻99、南粳9108,全程實行生態栽培、綠色防控技術,畝產優質水稻600公斤以上。二是稻蟹綜合種養。響水縣同勝水產養殖合作社,在150畝稻田開挖環溝,開展稻蟹輪作綜合種養,畝實現螃蟹收入8000多元。三是稻魚綜合種養。射陽縣海河鎮玉成家庭農場利用1000畝稻田,開展稻鴨魚共作,水稻生產按有機綠色生產標準實施,肥料只施基肥(新品有機肥+餅肥),一生不施化肥,不用農藥,人工除草,殺蟲燈殺蟲,訂購單位和個人全程聯網監控。一般畝產優質大米680斤左右,每斤8元,畝產值5440元;鴨子每只50元左右,畝產值1750元左右;魚畝產70斤左右,畝產值700元左右,累計畝產純效益在4000元左右。四是稻鱉綜合種養。鹽城市禾田漁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發展稻鱉種養40畝,每畝投放半斤左右的苗100只,養殖的生態鱉價格達120元/斤,畝實現產值2萬元以上,純收入1萬元以上。五是稻蛙綜合種養。鹽都區江蘇田盛源生態農場建成標準化稻蛙綜合養殖示范基地200畝,畝產黑斑蛙2000斤以上,畝純收入1.2萬元以上。

  從稻田經營主體來看主要有兩種模式。一是一個主體統一經營。即同一塊稻田里糧食種植和水產養殖由一個主體統一經營,這是稻田綜合種養主要的經營形式,其中,又有農民家庭統一經營、村集體經濟組織統一經營、農業公司統一經營等多種形式。二是兩個主體分開經營。即同一塊稻田里糧食種植和水產養殖分別由兩個主體各自分開承包,獨立經營。阜寧縣羅橋鎮豐谷農業公司在射賓村的1400多畝稻田實行稻蝦綜合種養,水稻由公司自己生產種植有機稻,稻田小龍蝦養殖則以每畝300元的價格承包給村民徐學搞經營,小龍蝦畝產200斤左右,畝純收入1000元以上。一塊田兩家經營,兩個主體各盡所長,各得其所,合作共贏。

  對策建議

  稻田綜合種養既是水鄉糧食規模經營今后一個重要的優先發展方向,也是一場重大的稻田生產方式改革,應當樹立大食物觀,高度重視、大力發展、加快推進。

  多路徑發展,擴大水鄉糧食規模經營的稻田綜合種養面積。一是引導糧食家庭農場和大戶調整結構。鹽城市有糧食家庭農場4111家,占比達72%,經營面積達120多萬畝,應將發展稻田綜合種養作為糧食家庭農場和大戶調整農業結構的重要努力方向,在“穩糧增效”上取得新突破。二是鼓勵農創客創新創業發展稻田綜合種養。稻田綜合種養投資小、效益高、風險低,是農民投資創業的一個好項目,應采取得力措施鼓勵和支持返鄉創業的農民,積極嘗試發展稻田綜合種養。三是招引工商資本投資。推廣鹽城建湖、濱海等縣的經驗做法,招引在城市創業成功、工商資本雄厚的本土老板,返鄉流轉土地,創辦農業公司,實行產業化經營、企業化管理、品牌化運作,發展稻田綜合種養。四是支持村集體盤活土地資源。阜寧縣一些集體經濟薄弱村利用財政項目扶持資金,流轉農戶土地,創辦村集體農場和農地股份合作社,發展稻田綜合種養高效農業項目,既增強了集體收入,又促進了農民增收,其經驗值得大力推廣。五是結合高標準農田項目建設配套發展。一些適合發展稻田綜合種養的地方,在進行高標準農田項目建設時,可考慮稻田綜合種養的需要,適當增加一些配套工程,發展稻田綜合種養。

  多模式試點,提升水鄉糧食規模經營的稻田綜合種養效益。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核心,以綠色為方向,大膽試點探索,不斷總結成功經驗,探索出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高效稻田綜合種養模式。一是多模式開發稻田。可以采取稻田開挖環溝開展綜合種養的模式,發展魚、蝦、蟹、鱉等精養;可以實行稻田構筑高埂提水開展綜合種養的模式,發展稻蝦輪作;可以利用稻田現有溝渠開展綜合種養模式,實行稻、魚、蟹互促共生。二是多模式經營稻田。同一塊稻田可以由一個經營主體統一種養,也可將水稻種植和水產養殖,由兩個經營主體分開承包經營,讓會種稻的種稻,會養殖的搞養殖,各展所長,合作開發稻田綜合種養資源。三是多模式試養水產。總結推廣“稻+魚”“稻+蝦”“稻+蟹”“稻+鱉”“稻+蛙”“稻+螺”“稻+鴨”等多種成功模式,不斷提高稻田綜合種養效益。四是多模式生產經營。總結推廣稻蝦綜合種養之小龍蝦“繁養分開”“錯時繁養”“棚田接力養殖”等多種生產經營新模式,實現從大養蝦到養大蝦、養錯時上市蝦的轉變。試點探索稻蟹綜合種養之“養一齡蟹”生產經營新模式,為河蟹深加工和預制菜提供專用原料產品。五是多模式延長產業鏈。圍繞健全建強稻田綜合種養全產業鏈,大力鼓勵發展“稻田綜合種養+水稻水產種苗繁育”“稻田綜合種養+水稻水產加工流通”“稻田綜合種養+文化休閑觀光旅游”“稻田綜合種養+互聯網”,多模式、多業態經營稻田綜合種養,深度挖出稻田綜合種養多種價值。

  多舉措推進,加大水鄉糧食規模經營的稻田綜合種養力度。一是強化規劃引領。深入開展調查,全面摸清可利用稻田資源家底,確定目標,明確重點,科學編制好稻田綜合種養發展規劃。落實具體的推進措施、分年度實施計劃。把發展稻田綜合種養作為農業結構調整的重頭戲,拿出抓發展蔬菜特經來調整農業結構的勁頭,抓發展稻田綜合種養來調整農業結構。二是加大政策扶持。財政建立專項資金,重點對基礎設施建設、配套良種工程、技術研發推廣、病害防控等關鍵環節予以扶持。發揮政策性保險、金融貸款和貼息,對稻田綜合種養的支持作用。三是搞好指導服務。組建稻田綜合種養專業科技服務團隊,通過科技下鄉、專題培訓、現場觀摩會等形式,加大人才培養力度,培育既會種稻、又懂養魚蝦蟹的技術人員和示范戶。積極培育稻田綜合種養專業合作社,發揮稻田綜合種養鄉土人才帶領技藝傳承、帶強產業發展、帶動群眾致富的“三帶”作用。四是加強監督管理。制定完善稻田綜合種養標準規范,加強監督管理,堅持規范發展,嚴格控制田間工程溝坑面積占比,嚴禁外運土方和單一養殖、不種水稻,防止稻田綜合種養“非糧化”。

  (作者單位:江蘇省鹽城市農業農村局)

責任編輯:蔡薇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