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福建省龍巖市高素質農民培育堅持“需求導向、產業主線、分層實施、全程培育”工作思路,以“五個強化”為抓手,形成“在教育培訓中提高,在搭臺服務中成熟,在政策扶持中壯大”的培育路徑,實現“培訓一批學員、帶動一方農民、助推一項產業”培育效果。2020年至今,累計舉辦高素質農民培訓班610個,培訓35091人次,組織大專學歷教育農民生源799人,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高素質農民隊伍逐步壯大,為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有力人才支撐。
強化需求摸底 打牢培育基礎
通過網絡問卷調查、鎮村摸底登記、行業部門推薦、調研座談走訪等多種形式,充分掌握培訓意向對象和培訓需求,建立培訓對象庫,制定培育實施方案,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種養大戶、新農人、鄉村治理帶頭人四類對象為重點,分產業、分專題有針對性建班辦學。2021年,龍巖市舉辦了鄉村工匠培訓班,邀請高校專家、專業建筑工程師、鄉村規劃師來上課,50名鄉村“泥瓦匠”經過10天“理論+實操”專業培訓和技能考試變身成“專家”。鄉村工匠培訓班不僅提升“泥瓦匠”技能水平,更重要的是提升工匠在規劃中的整體意識,助力鄉村建設行動,把自己的工程納入建設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藍圖中。結合農村電商蓬勃發展的新業態需求,龍巖市連續多年遴選有培訓意向的農村青年開展農村電商培訓1500余人次,培養一批懂市場、有技能、會網銷的復合型“新農商”。
強化教學設計 增強培育精度
始終把提高培訓質量作為主攻點,堅持在“講什么”上找重點,“誰來講”上下功夫,“怎么學”上多變樣。
一是緊盯重點任務定“專題”。堅決扛起糧食安全政治責任,進一步調動農民種植糧油積極性,糧食生產、“菜籃子”產品種養技術開設班次占總班次60%,家庭農場主、青年農民、女農民、兵支書、鄉村振興協理員等專題培訓全面落實。
二是緊貼農民需求開“菜單”。堅持“一班一案一調”,提前在班級群發布培訓方案,征求學員意見并據以調整完善,課程設置兼顧“綜合素養課+專業技能課+能力拓展課”模塊,師資陣容注重“院校教師+政策講師+農技專家+實訓導師”組合,課堂教學融合“專題講座+案例教學+討論交流”方式,現場教學采取“觀摩交流+實地體驗+動手操作”形式,基本滿足學員“缺什么補什么”。
三是緊扣實用實效連“田頭”。將高素質農民培訓與產業集群緊密結合,積極探索“送教下鄉”“送學到社”“送技進園”等形式,突出基地現場教學,讓學員較快提技增能。
四是緊跟形勢接“云端”。充分利用“云上智農”、中國農村遠程教育網、福建省農村實用技術遠程培訓平臺等,提高線上培訓覆蓋面,開設線上線下融合培訓班49個,組織農村實用技術遠程培訓40期,盡可能讓農民隨時能學隨地可學。
強化條件建設 提升培育能力
一是注重師資培養。龍巖市高度重視本土農民培訓師資和管理人員隊伍建設,不斷加強師資隊伍素質提升,組織舉辦師資(管理人員)培訓班,讓來自院校的學術性教師與基層一線農技推廣人員、優秀農民之間互通有無、博采眾長,以高水平的師資力量推動全市高素質農民培訓工作有序開展。每年向福建農職院、龍巖學院、龍巖農校、農科所等院校機構征集優秀師資特色課程,及時充實更新本土師資庫,截至2023年,已入庫本土師資達554名,涵蓋種養殖、休閑農業、農產品加工、營銷、綠色發展、鄉村振興發展和鄉村治理等農業全產業鏈課程。以“講好課、出精品”為目標,精選27門優秀課程匯編出版《龍巖市農民教育培訓精品課程》,2名優秀師資入選全國農民教育培訓共享師資名單,培訓師資力量明顯增強。
二是精選實訓基地。按照“產業效益顯著、示范帶動明顯、交通食宿便利”的標準,2020年以來累計遴選“可看、可學、可訓”的突出實訓基地75個,給予資金補助70萬元,組織縣(市、區)串聯優秀基地推介精品現場教學線路6條,促進了各縣優勢資源共享,打造一批高標準現場教學點。武平松花寨、梁野仙蜜、永定招寶農莊、漳平臺品茶園四個基地被列入第一批省級實訓基地。
三是優選培育機構。吸納涉農院校、農民合作社、社會培訓機構、龍頭企業、人才協會等各類主體參與培訓,構建多元培育體系。龍巖上杭職業中專學校高素質農民培訓模式入選全國農民教育培訓發展典型案例。龍巖學院、龍巖農校、上杭職專、永定裕農人才培訓中心被列入第一批省級培訓基地。
強化訓后服務 鞏固培育效果
一是及時跟蹤回訪。培訓結束一年內,指導培訓機構針對不同培訓班分別組建由班主任、產業技術專家、鄉土專家組成的跟蹤服務團隊,通過電話、微信、現場指導等形式,回訪學員達50%以上,為學員后續發展獻計獻策。
二是舉辦技能競賽。堅持學賽結合,通過舉辦技能競賽,營造比學趕超氛圍,以賽促學、以賽促訓,搭建高技能人才交流平臺。2022年,龍巖市緊緊圍繞保障糧食安全這一主題,率先在全省舉辦水稻機收減損高素質學員競賽,鞏固提升培訓效果,為保障糧食安全奠定堅實基礎。近年,龍巖市組織舉辦了高素質農民創新創業、植保飛防、評茶技能、苗木嫁接、動物防疫等技能競賽23場,搭建風采展示的舞臺。
三是組織異地交流。堅持走出去,開闊視野,拓展思路,提供再學習、再提高的平臺。2020、2021年每年組織100名優秀學員、大中專生返鄉創業典型、農業“五新”示范典型、創業之星等農業產業帶頭人,前往市外優秀農業示范基地開展為期7天交流考察,學員們一路走、一路看、一路學,紛紛表示收獲滿滿,回去后謀劃發展思路,帶領村民走向致富路。
四是加強宣傳推介。挖掘、總結高素質農民典型事跡,聯系對接福建三農網、閩西日報等媒體宣傳報道近百名典型創業故事,精選78位典型事跡材料編印成《龍巖市高素質農民典型風采》,進一步擴大影響力,營造關心關注關愛高素質農民的良好社會氛圍。
強化政策扶持 助力發展壯大
一是注重典型培育。制定《高素質農民典型(實訓基地)認定辦法》,爭取市級專項經費,2020年以來共評選初創之星、創業之星、農創標兵等各類高素質農民優秀典型145名,給予2~5萬元資金獎勵,扶持補助資金達445萬元,以“典型+農戶”“典型+脫貧戶”帶動周邊群眾近萬人就業創業,發揮激勵示范帶動作用,涌現了全國百名杰出新型職業農民鐘亮生、全國百名優秀學員梁永英、全國百優保供先鋒傅木清、楊樹煌等優秀典型。
二是引導抱團發展。指導成立了全省首個以返鄉創業大學生為主體的新農人協會,目前會員197名,平均年齡36歲,大專及以上學歷占90%,在農民培訓、典型選樹、種糧扶持、評優推薦等方面予以政策傾斜,成為助力返鄉“新農人”創業興業的重要平臺。
三是支持學歷提升和職稱評定。積極選送推薦符合條件的農民參加農林大、農職院等院校大專學歷免費教育,累計組織生源799人。鼓勵農村“土專家”“田秀才”參與市級農村實用人才中級職稱評定,目前已有4批160名農民獲評中級職稱。
四是貸款貼息補助。市財政安排專項資金,連續10年每年補助7個縣貼息資金10萬元,引導各縣出臺高素質農民農業生產貸款貼息補助政策,累計3500余名農民獲貼息補助2000余萬元。如龍巖市連城縣在財政緊張的情況下,多年堅持對符合條件的申報對象給予2‰農業生產貸款貼息補助;上杭縣每年列支高素質農民農業生產經營貸款貼息補助惠農資金達200萬元。
(作者單位:福建省龍巖市農業農村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