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樹立大食物觀,發展設施農業,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集中凸顯了新時代新征程中大食物開發的重要性。理解大食物觀豐富內涵,應該看到其出發點是國家糧食安全,切入點是發展現代農業,關鍵點是生態資源可持續利用,立足點是遵循歷史發展規律,落腳點是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只有深刻理解了大食物觀的觀念創新,才能充分認識其重大戰略意義,堅持“大視野”,明確“大思路”,胸懷“大格局”,立足“大國土”,著眼“大健康”,全方位、多途徑地開發大食物。
大食物觀內蘊新糧食安全觀。悠悠萬事,吃飯為大,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是國家糧食安全戰略的重要內容。習近平總書記在《擺脫貧困》一書中寫道:“過去講的糧食只是狹隘地理解為就是水稻、小麥、玉米等禾本科作物。現在講的糧食即食物,大糧食觀念替代了以糧為綱的舊觀念。”可以說,大食物觀自源起之時,就是對糧食內涵的極大豐富。從大食物觀視角看新糧食安全觀,數量上“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飯碗主要裝中國糧”,結構上“保障肉類、蔬菜、水果、水產品等各類食物有效供給,缺了哪樣也不行”,質量上“實現各類食物供求平衡,更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費需求”,這就要求在保障國家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的基礎上,從更廣的維度上認識糧食安全觀的歷史性演進,以更有力的措施實施國家糧食安全戰略,確保大食物安全。當前我國糧食安全形勢呈緊平衡且趨緊態勢,大豆油料等部分品種自給率明顯偏低,亟需以大食物觀引領提升食物保障能力和水平。
大食物觀內蘊大農業生產觀。人類從采集狩獵進入刀耕火種的農耕文明后,農業就始終是食物來源的最主要渠道,但農業的內涵則隨著時代進步不斷豐富。2017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明確提出“要樹立大農業、大食物觀念”,闡明了大食物觀與大農業觀的緊密聯系。大食物開發需要從耕地資源向整個國土資源拓展,農業生產的業態上也應從傳統的種植業、畜牧業、水產業,向林下種養、海洋牧場、設施農業等拓展。森林具有食物生產的可行性和便利性,是大農業的廣闊腹地,可以積極發展木本糧油水果和林下種養采集。江河湖海歷來是重要食物來源渠道,傳統漁業多淡水和近海養殖捕撈,大農業觀要求大力發展海洋漁業,建設好現代海洋牧場這個“藍色糧倉”。設施農業是通過集約和拓展利用地、溫、光、水、肥、飼條件,實現綠色高效農產品生產的重要途徑。近些年設施蔬菜種植和設施畜牧業生產發展很快,應該充分發揮設施的優越性,在西北寒旱和戈壁地區推廣基質栽培、滴灌節水等設施技術,不斷拓展農業生產的可能性邊界。
大食物觀內蘊可持續發展觀。樹立大食物觀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必然要求,大食物開發不是無序開發,而是永續利用,不是一味向耕地森林、江河湖海的索取,而是在保護好生態環境前提下,宜糧則糧、宜經則經、宜牧則牧、宜漁則漁、宜林則林。春食苗,夏食葉,秋食花實而冬食根,食物天然是生命體的轉化,根本上講是自然的產物。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當人類合理利用、友好保護自然時,自然的回報常常是慷慨的。”過去對耕地的過度利用和農業投入品的過多使用,導致水土資源過于緊張,不利于農業可持續發展。大食物觀更加強調構建食物生產力和資源承載力的平衡關系,內在要求優化農業布局、轉變生產方式,降低資源稟賦對食物開發的硬約束,是生態友好的發展理念。傳統食物生產應該更注重可持續性,拓展新的食物來源更需秉持生態觀念,以耕海牧漁為例,實行因水投放、人放天養,根據水文環境和水域承載力確定增殖品種和規模,科學開展增殖放流,引導漁民適度捕撈。
大食物觀內蘊辯證唯物史觀。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用大歷史觀來看待農業、農村、農民問題”。對“食物”這個人類歷史上的永恒需求,同樣需要以大歷史觀來認識。人類對食物的追求遵循“數量—質量—結構—健康”的漸次階段,在滿足了“吃得飽”“吃得放心”等基本訴求后,必然追求吃得多樣和健康,大食物觀正順應了這一規律。人類對食物得開發受制于生產力水平,傳統農耕時代生產條件有限,平原精耕細作,山區靠山吃山,沿海靠海吃海,隨著農業科技的進步,食物開發渠道得到了極大拓展,大食物觀也應勢而生。大食物開發的一項重要內容是發展生物產業,向微生物要熱量要蛋白。歷史上我國素有食用微生物的傳統,較早地發展出了食用菌。進入新的歷史階段,應該辯證地看待人造蛋白、合成淀粉、細胞工廠等未來食品和新生事物,以積極和開放的態度,正確認識其先進性,科學評估其可行性,而不是一味排斥拒絕,特別要看到今天走入尋常百姓家的食物,都曾是歷史上的“生面孔”。
大食物觀內蘊人民中心發展觀。民以食為天,食物歸根到底是滿足人類生存發展需要的物質。樹立大食物觀就是要掌握人民群眾食物結構復雜化趨勢,更好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據統計,我國人均年食物消費量從1978年的515公斤增加到2021年的1400公斤以上,但同期人均年原糧消費則由247.8公斤下降到了130公斤,充分證明了人民群眾食物需求的多樣化趨勢。開發特色豐富的食物品種正是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之必需。老百姓吃飯,不再是“民非谷不食”,肉蛋奶、果菜魚、菌菇筍,件件樁樁都關系著人們的美好生活和幸福指數。中國人素來講究的膳食平衡理念,也體現在大食物觀中,以多元化的食物體系建立全面均衡的膳食結構,更好提升國民健康水平。同時,大食物開發也為億萬農民開辟了新的產業空間和更大的增收潛力,有助于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實現農村農民共同富裕。[本文系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黨的二十大精神)研究專項]
(作者單位:田曉暉,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李飛,農民日報社)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