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市常山縣位于浙江省西南部,錢塘江源頭,是全省的西大門。全縣總面積1099平方公里,下轄3街道6鎮5鄉,180個行政村,人口34.2萬。
2023年,浙江省委一號文件提出,要以“千萬工程”為牽引,以美麗鄉村為底色,以未來鄉村為示范,以共同富裕為追求,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構建“千村未來、萬村共富、全域和美”新格局,加快讓農民就地過上現代文明生活。同時庭院經濟首次被寫入中央一號文件,文件明確提出“鼓勵脫貧地區有條件的農戶發展庭院經濟”。
近年來,常山縣立足生態優勢、資源優勢、產業優勢,把發展庭院經濟作為“千萬工程”迭代升級的突破口,推動“美麗庭院”創建向“幸福庭院”延伸。
規劃先行,盤活庭院閑置土地。發展庭院經濟,首先要解決在哪里發展的基本問題。該縣以鄉鎮(街道)為單位,組織村“兩委”和駐村工作隊開展入戶走訪活動,以摸底為前提,了解掌握基本情況。對轄區內行政村閑置宅基地、低效用地和荒地進行摸底調查,了解掌握主要農戶家庭人口、勞動力狀況、家庭收入來源、房前屋后地塊分類、家庭種植習慣、人居環境等情況,并建立好一戶一冊臺賬,把特色農產品和產業要素進行合理分類,為庭院經濟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政府引導,匯聚多元化市場要素。如何引導農戶突破小農經濟意識限制,更好地與市場對接,也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現實考題。該縣由政府相關部門提供信息指引和產業發展咨詢服務,搭建生產和銷售平臺,幫農戶選擇有潛力和前景的產業,走與市場接軌之路,讓農民更多分享產業增值收益,推動形成“一村一業”或“一村多業”的庭院經濟發展格局。
三產融合,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三產融合是推動農業增效、農村繁榮、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促進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舉措。該縣在推動庭院經濟發展的同時,構建現代鄉村產業體系,打造農業全產業鏈,把鄉村資源優勢、生態優勢、文化優勢轉化為庭院經濟產業優勢,發揮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的乘數效應,促進融合發展。
優化機制,推動庭院建設轉型升級。推動農民由個體向聯合轉變,鼓勵小農戶聯合成立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探索共富果園建設,創新“1+2+3”利益分配模式,促進收益合理分配。強化技能培訓,提升素質由較低向較高轉變。開展對農戶及農場主的技能知識培訓,推動庭院經濟標準化建設,提高庭院經濟經營者整體素質,提升庭院經濟的品牌影響力。
發展庭院經濟,成效顯著,常山真正實現了美麗資源向美麗經濟轉變,助力農民增收致富。
激活了閑置土地資源。近年來,隨著耕地“非糧化”“非農化”工作的推進,常山縣“胡柚”農業主導產業也面臨著“種在哪里”的問題。2023年,該縣推出幸福庭院計劃,由政府牽頭,利用低收入農戶庭前屋后零碎的“小地塊”種植可當年栽種、次年投產的實生胡柚樹(資產確權到戶)。目前幸福庭院行動已完成第一批1031戶低收入農戶庭院的胡柚種植。
打通了市場“最后一公里”。緊扣“農產品進城”核心場景,迭代升級打造以流動供富大篷車為一個總切口,以供銷社旗下農聯公司為一個主平臺,以“大篷車+連鎖商超”“大篷車+供銷基層社”“大篷車+旅游伴手禮”“大篷車+商會供銷驛站”“大篷車+餐飲協會”5個主渠道,形成了“1+1+5”流動供富大篷車助農增收范式。
帶動了農民致富增收。將庭院經濟與休閑農業、鄉村旅游有機結合,如東案鄉金源村成立“騰云”公司,盤活農村閑置房屋,實行整村規劃改造,以“一戶一圖、一家一策”方式打造“古韻詩香”庭院,探索出了一條游在古村、住在民居、吃在農家、賞在庭院的多元化經濟增長新路子。金源村每年接待游客12萬人次,可實現村集體增收50萬元,村民創利1000萬元。
提升了庭院品質內涵。以“常山阿姨”等品牌為牽引,成立四省邊際教育聯盟,提升農民就業技能和創業能力,讓農民在家門口就業增收。同弓鄉彤弓山村,結合曬秋文化,帶動周邊群眾主動投身庭院升級提升、積極參加民宿女管家、鮮辣女廚、種植女能手培訓,激勵家庭成員摒棄亂堆亂放等陋習,提升了綜合素養,弘揚了好家風好家訓。
(衢州市常山縣農業農村局供稿)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