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槐莊村位于北京市通州區永樂店鎮中東部,全村共220戶,總人口610人,常住人口540人。村莊現有耕地面積696畝,魚池面積110畝,林地面積514畝,蔬菜面積180畝,村內主導產業是蘿卜種植。
過去,村里只種植蘿卜一種傳統作物,產業單一,曾是集體經濟薄弱村。而如今,在科技小院的幫助下,去年村集體收入已提升到了70萬元,村民們的腰包越來越鼓了,日子也一天比一天好了。
大學生到村里建起科技小院
2021年春天,吳林靜、寧國法兩位中國農業大學碩士生“進村讀研”,建起了一個科技小院。這個落在田間地頭的工作室,重要工作之一就是指導農戶科學種植。
“我們也是好不容易申請到的,西槐莊村集體經濟薄弱,可以說基本就沒什么集體收入。能把城里的專家請到咱村里來,之前做夢都不敢想。”村黨支部書記姜學武說,經過當時村里第一書記的牽線搭橋,科技小院落戶在了西槐莊村。
事實證明,科技小院給村子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在科技小院的帶領下,西槐莊村引進水肥一體化、雄峰授粉等先進技術、拓新櫻桃番茄、水果黃瓜、甜糯玉米等優勢品種,僅一年時間,村集體收入就實現了300%的增長,摘掉了經濟薄弱的“帽子”,從此走上了品質農業轉型之路。“以前村委會發工資都要四處借錢,村里種蘿卜的歷史雖然悠久但因為品質欠佳也陷入銷售難題,科技小院的學生們駐扎村里之后,搞研究、試品種,幫助我們拓寬了農產品種類,2022年村集體收入達到70萬元,這離不開科技小院的助力。”姜學武說。
解決農業生產的急難愁盼
西槐莊村是以蘿卜種植為主要產業的村莊,但是這個遠近聞名的老品種蘿卜,卻并沒有帶村民走上致富路。
剛到村里,吳林靜、寧國法敏銳地察覺到了村里蘿卜產業發展的困境。“聽說咱村種蘿卜的歷史將近一百年了,蘿卜專業村的名聲咱們要保留,但是蘿卜的品質也需要提升,這樣才能實現增收。”經過一周的查看和檢測,吳林靜發現,村里土質疏松、透氣性強、排水性好,是典型的沙質土壤,特別適合蘿卜種植。但是村里以前的蘿卜種子都是村民自留的,雖然便宜,但品質肯定不如母代。經過一段時間的摸排調查,他們一致認為:“應該選擇一些優質品種替代老品種了。”
但讓村里人改種新品種并不是一件容易事。“只有讓大家看到實實在在的效果,大家才會轉變想法。”于是,吳林靜、寧國法和村委會一合計,決定先拿出幾個大棚,分別種了老品種和新品種,做個對比試驗。
自此,吳林靜和寧國法天天扎在大棚里,運用專業知識,設計了一套科學有效的種植方法。為了實現高產高效,吳林靜和寧國法還引進了水肥一體化設備、病蟲害防控等綠色生產技術。
忙碌了幾個月后,蘿卜終于出棚了。“脆、甜,沒什么辣味,水分還挺多,確實比咱們原來的老品種好。”品嘗過后,村黨支部書記姜學武給出了較高的評價,村里的幾位村民試嘗之后也紛紛點贊。
眼見為實,在兩位大學生優異的實驗成果下,村里的蘿卜老品種全部替換成了新品種。兩位大學生同時也表示,以后每年還會不斷引進新品種,讓村里的蘿卜始終走在市場前列。姜學武笑著說:“種蘿卜這么多年,今年的蘿卜口感最好。”
種出了優質的蘿卜,怎么讓好吃的蘿卜賣一個好價成為擺在面前的一個新問題。為暢通銷售渠道,村黨支部、科技小院、鎮黨委同時發力,村里聯系了蘇寧公司,參與“村企協同共贏發展”項目,村里的蘿卜進駐了家樂福超市。與此同時,科技小院的研究生也看準了互聯網這一風口,線上發力,幫村里開通了微店,鎮黨委為村里聯系了通州區融媒體中心的專業主持人,請他們為蘿卜銷售開直播帶貨,在抖音、快手等4個平臺同時進行,開播當日,蘿卜的銷售量就達到了4000斤,還吸引了大批參觀者直接來到蘿卜大棚采摘和購買。
“原來村里的蘿卜30元一箱都不好賣,今年我們種的蘿卜70元一箱,有網購的,還有開車來村里買的,就連村民都買來送禮用。”吳林靜笑著說,“看來,我們的實驗成功了。”
傳承接力,一批農業青年
投身廣大鄉村“自找苦吃”
張巖林和張曉恬是比吳林靜小一級的師弟和師妹,接替了她在西槐莊的工作。這兩天,他們正在謀劃“共享菜園”這一個新項目。
西槐莊村位于北京郊區,與城里相比,郊區越來越成為城里人周末休閑度假的一個重要選擇。他們倆琢磨著吸引城里的顧客到這里租一塊“科技”土地,從他們設計的“菜單”中選種五六種家常果蔬,收獲的作物歸顧客所有。
因是初試,他們計劃用一畝地打造20個“共享菜園”。這塊地已經歷蚯蚓糞培肥,配備了全程監控。而且,科技小院將提供全程技術指導,尤其是提升果蔬營養價值的富硒技術。
“將這些菜園租出去,產值就能翻一倍不止,一畝達到十萬元。”張巖林說,希望通過“共享菜園”嘗試發展第三產業。“光靠種植、銷售農產品,對集體經濟增長而言還不夠多。我們要嘗試一產、三產融合發展。”
不止吳林靜、張巖林、張曉恬……如今,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向農而行。這些農大學子此時正分散在全國各地的科技小院“自找苦吃”,在田間地頭和村屯農家書寫了一個個新時代農業青年的“五四故事”。
據了解,2009年,中國農業大學在河北省曲周縣探索成立了科技小院,把農業專業學位研究生派駐到農業生產一線,在完成知識、理論學習的基礎上,研究解決農業農村發展中的實際問題,培養農業高層次人才,服務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目前,該校已在全國24個省區市的91個縣市區旗建立了139個科技小院。
“我們這屆就有50多人。大家研一集中學習理論,研二就會根據研究方向被分配到全國各地的科技小院,一年半后再返校。”據張曉恬介紹,她的同學們有的正在江西種植橙子,有的則在四川研究火龍果,從東三省到云貴高原,從上海崇明到海南三亞。而且,該專業的招生人數從2021年的50人、2022年的60人到今年的100多人,還在逐年增加。
“經過多年發展,科技小院已經發展成為涵蓋‘五大振興’內涵的3.0版本,科技小院對服務鄉村振興和農業綠色發展國家行動,以及研究生的個人成長成才,都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大學國家農業綠色發展研究院院長張福鎖表示。
(本刊綜合整理)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