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戴圍巾、肩扛鋤頭,下田取土、化驗,指導施肥……在吉林省梨樹縣四棵樹鄉三棵樹村,有這么一批年輕人,他們看似是當地農民,其實是來自中國農業大學的一群大學生。
梨樹縣是農業大縣,80%以上的耕地種植玉米。2009年,中國農業大學、吉林農業大學與梨樹縣共同成立科技小院,推廣黑土地保護性耕作技術。
中國農業大學米國華教授就是在2009年進入到梨樹的。他帶著學生們與當地的農地推廣總站接洽、入駐農民家、逐步建立起梨樹科技小院,他們在小院中獨立生活,依托科技小院開展社會調研、科技創新、“四零”科技服務,被新華社報道為“小村里的智囊團”。
如今,梨樹科技小院已經走過了14個年頭,一批又一批的學生從這里畢業,走向了更廣闊的天地。而科技小院,也見證著涉農人才為當地農業、農村、農民帶來的改變,和梨樹農業的發展。
“不只做農學生”
村頭的一幢白色二層小樓,就是梨樹科技小院,其中一層是辦公室、實驗室、廚房,二層是學生們的宿舍。每年4月到10月,一批批中國農大的師生們會來到這里,跟著農民們一起下田地。
“不僅是農學研究生,更是優秀的廚子、管家、調解員。”碩士研究生徐海星如此描述自己在科技小院的工作。在科技小院,生活和工作都要完全靠自己。自己買菜做飯、自己交電費、自己找人維修電和網絡;安排試驗時,從實驗地的租用,化肥、種子等農資的購買,到農機手的協調溝通也都需要學生自己完成。有一次,博士生陳延玲在田里測定光合時,急性腸胃炎發作,幾乎暈倒,但她硬是堅持,要求把醫生請到田里為自己打點滴,堅持測完了光合數據。
梨樹科技小院建立起“科技創新—人才培養—服務三農”的發展模式。讓人才扎根農村,與三農親密接觸,與農民做朋友,真正了解農村發展存在什么問題、農民到底需要什么樣的知識和技術,培養高水平研究生,是科技小院的人才培養模式和建立初衷。通過田間調查,徐海星和同學們發現,無論是作物生產技術,還是農業經營模式,梨樹的農業生產離現代農業還有很大差距,存在田間種植密度不合理、病蟲害防治意識淡薄、搶收早收等問題。而科技小院師生的任務,就是利用自己學到的知識,盡可能地幫助農民解決生產中的問題,提高生產效益。
“把論文寫在大地上”
“我們的學問到底能不能用,怎么才能用”,是米國華教授一直在思考的問題,尋找這一問題的答案,是他來到梨樹建立科技小院的初衷。
科技小院建立在農村、農民中間,是農業科技推廣的良好平臺。教授與學生是科研創新的主體,通過這個平臺,教授與學生可以更加了解三農發展的需要,培養立志改變三農的情懷;通過這個平臺,專家與農民可以建立良好的聯系,農民不僅學習農業科學知識,還可以了解現代農業經營理念,增強發展農業的信心和決心。
陳延玲是較早一批進入梨樹科技小院的博士生。2009年,陳延玲隨導師米國華到梨樹考察,次年3月,自愿報名進入梨樹開展玉米種植實驗,指導當地農民高產高效種植。
2012年8月,陳延玲和幾位師弟師妹在田間調查時,在草地上發現了不少蟲子,他們當即拍下了照片,回到科技小院進行仔細觀察和鑒別,初步確定這可能是一到二齡的二代黏蟲。這是一種近10年沒有在東北境內出現的害蟲,二代黏蟲一旦長到三齡就進入暴食期,將會大量啃食玉米葉子,造成糧食嚴重減產。
科技小院的成員分赴12個鄉鎮展開調查,發現每個鄉鎮都有田塊不同程度地出現二代黏蟲,很多農民卻不知道。甚至有嚴重的地塊,玉米葉子被吃得所剩無幾。陳延玲和幾位師弟師妹連夜制作報告,在凌晨兩點遞交到縣農業農村局。
事后,縣農業農村局為科技小院送來錦旗,上面寫著“蟲口奪糧,功不可沒”。
這是梨樹科技小院服務三農的例證。科技小院給梨樹農業生產帶來的改變不止于此。針對當地玉米種植品種復雜、密度低、收獲較早的問題,科技小院的師生們通過科學研究,對玉米生產的多個環節進行了優化,建立了春玉米種植的高產高效技術規程,解決了目前田間影響產量的主要因素。針對梨樹土壤氣候條件,用模型預測了這個地區的高產與資源利用潛力,創新了測土配方施肥、增密高產、免耕直播、水肥一體化、農機農藝結合等10余項技術,增產增效20%以上。
“與農民交朋友”
與農民建立密切聯系,是科技小院更好地服務當地三農的前提。東北地域遼闊,農戶居住分散。想要與農民密切接觸,就需要一個很好的組織形式,提高工作效率。
2009年,初到梨樹時,中國農業大學與梨樹縣農業技術推廣總站、吉林農業大學合作,舉辦“農戶玉米高產高效競賽”,通過鼓勵農戶注冊參與活動,把分散在各地的農戶組織起來。競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過競賽,師生們更了解農戶的生產需求,可以有針對性地進行科技創新;建立了科學技術的高效傳播渠道;發掘出一大批真正愛農業、懂農業、想在農業上干出大事業的農民,他們與科技小院密切聯動,又將技術傳播到梨樹縣廣大的區域,起到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作用。
在過去的14年里,米國華教授走遍了梨樹縣的各個鄉村,結識了一大批科技示范戶。科技小院的學生最早就住在王家橋村第一位高產狀元崔忠武家里。高產亞軍張漢鵬,是一個對農業生產非常投入的老農民,每次都把別人丟棄的有機肥撿拾到自己的田地里。科技小院師生與他們一次次交往,到他們地里調查、一起討論農業生產問題,久而久之,建立起一個農民朋友圈,這個朋友圈的建立也為一代又一代科技小院的師生創造了與農民接觸的條件。
真心與農民交朋友,自然也會得到農民真心的回報。有一年秋天,科技小院師生到農民王淑杰家中測產,工作完成后天已經黑了,她非要留師生在家里吃飯,被婉拒后,她抓了自己養的兩只大鵝,裝在編織袋里,硬塞給師生們帶回去吃。“這種感情很難用語言表達。”米國華教授說。目前,通過微信群,科技小院師生可以和1000多農戶保持聯系。
(本刊綜合整理)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