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習近平總書記給中國農業大學科技小院的同學們回信,提出殷切期望,并在五四青年節到來之際,向全國廣大青年致以節日的祝賀。
總書記點贊的科技小院發源地在河北曲周。2009年,一群自稱“自找苦吃”的中國農業大學青年師生在曲周探索成立科技小院,他們深入到農業生產一線,在完成知識、理論學習的基礎上,研究解決農業農村發展中的實際問題。
如今,在幾代農大人的努力下,曲周這篇昔日的“鹽堿灘”變成了“米糧川”。
14年前,科技小院從這里萌芽。
2009年,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大學張福鎖團隊來到曲周,探索成立科技小院,把農業專業學位研究生派駐到農業生產一線。
談到科技小院的創立,張福鎖曾說,2008年,他的團隊每年能發100多篇英文論文,在國際上有較大的影響力。“但也是這一年,我想到了一個問題,村里的父老鄉親誰讀英文?我提出,能不能下去,看看怎么把我們的研究用起來。”
曲周地處黑龍港流域,位于漳河和黃河的沖積平原,整體地勢低洼,水旱災害較多,歷史上一直飽受土地鹽堿之苦。當地曾流傳著這樣的順口溜:“春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只聽耬耙響,不見糧歸倉。”同時,曲周與中國農大還有著深厚的淵源。
20世紀70年代,中國農業大學石元春、辛德惠等老一輩科學家來到曲周,開啟了以改土治堿、區域鹽堿綜合治理為核心的黃淮海戰役,治理了曲周縣北部28萬畝“鹽堿窩”,創造了“曲周經驗”。
剛來到曲周時,師生們住在實驗站里,離田地較遠,跟當地村民下田地的時間總是湊不上。張福鎖與團隊一商量,“干脆住到村里去”。
“這一住發現效果特別好。老百姓有什么事隨時都找你。”張福鎖說,村民們早上在地里看到葉子被蟲子咬了,就摘一片葉子回來,問這是怎么回事。晚上沒事,村民們也跑到院子里聊天,面對面的交流拉近了雙方的距離。
就連“科技小院”這個名字,也是村民們給起的。“老百姓說,你們搞科技,把科技帶到農家了,就叫科技小院行不行。我說太好了,這太接地氣了。”張福鎖說。
僅用一年時間,科技小院師生們利用早晨、晚上和冬閑時間,就將農技培訓覆蓋全縣全部342個村。
自從有了科技小院,曲周的農業生產就變了樣:白寨科技小院通過研究和推廣小麥玉米高產高效技術,在增加農戶小麥玉米產量的同時,還節約了肥料和機械成本;王莊科技小院帶領農民生產優質麥種、生產石磨面粉,大大增加了經營效益和農民收入;后老營科技小院通過研究西瓜嫁接技術、養分資源綜合管理技術,推動了當地西瓜產業發展和農民增收……科技小院每次嘗試的新技術,都得到了增產增收的好結果。
科技小院從曲周出發,不僅遍布華北、輻射全國,還正在走向世界。
2021年和2022年,科技小院模式連續兩年被聯合國糧農組織推介,已推廣到老撾和非洲多國。
據悉,中非科技小院先后為12個非洲國家培養了60多名農學類學生。埃塞俄比亞前總理海爾馬里亞姆·德薩萊尼說:“我們非洲就需要數以萬計的科技小院。”
從成立之初至今,14年過去了,白寨科技小院已經培養了20多名研究生。迎來送往間,小院的接力棒代代相傳,一批又一批青年學生來到這里,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此外,中國農業大學依托曲周縣10家科技小院,開展“黨的二十大精神村村講、綠色科技進萬家”活動,入駐科技小院的6名老師、45名研究生組成15支惠民實踐團,深入曲周縣342個行政村,進行黨的二十大精神宣講、中央一號文件解讀和綠色種植技術培訓。目前,已開展活動250余場次,覆蓋全縣251個村莊3萬余人次。通過零距離、零門檻、零時差、零費用的“四零”科技培訓和服務模式,累計培養8萬余名新型科技農民。
(本刊綜合整理)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