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提出了建設農業強國的目標任務,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再次提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為我們做好新時代新征程三農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吉林省委省政府明確了加快建設農業強省的目標任務,堅決扛起習近平總書記賦予吉林“爭當農業現代化排頭兵”的重任,努力在建設農業強國戰略全局中走在前、開新路、作表率。
明確時間表路線圖,確保各項任務落實落地。建設農業強省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歷史任務,必須統籌兼顧、因地制宜、循序漸進,壓緊壓實部門和地方責任。強化頂層設計。錨定“到2025年農業強省建設取得重要進展,到2030年農業農村現代化基本實現、農業強省地位更加穩固”的目標,科學編制發展規劃,明確任務分工,制定工作臺賬,一體推進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現代化。強化工作落實。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結果導向,聚焦最突出的問題、最關鍵的工作,實行清單化管理、項目化落實、工程化推進,確保糧食生產、黑土地保護、十大產業集群建設等重點工作取得新突破。強化考核評價。構建農業強省建設考核評價指標體系,制定考核評價辦法,適時開展督導評價,將其作為干部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據,形成比學趕超良好氛圍。
實施“千億斤糧食”產能建設工程,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主動承接好國家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任務,推進吉林省“千億斤糧食”產能建設工程,努力實現再增加糧食產量200億斤的目標。今年糧食播種面積達到9000萬畝,新增大豆油料播種面積25萬畝,確保正常年景下糧食總產量穩定在800億斤以上。抓好良田建設。按照整縣推進、集中連片,編制把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的實施方案,健全長效管護機制,確保干一塊成一塊,今年落實新建任務378萬畝,創建示范區15萬畝。推動“梨樹模式”等黑土地保護十大模式提質擴面,支持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應用黑土地保護成熟技術,保護性耕作面積達到3500萬畝。深入實施“黑土糧倉”科技會戰和鹽堿地等耕地后備資源綜合利用工程,高質量辦好第三屆黑土地保護國際論壇。抓好種業發展。統籌推進國家現代種業產業園、制種大縣、南繁科研育種基地等基礎建設,籌劃建設耐鹽堿水稻良種示范基地。強化作物育種聯盟合作創新,開展玉米、水稻、大豆等優勢品種關鍵核心技術聯合攻關和突破性新品種聯合選育。抓好生物育種產業化種植試點。大力推進育繁推一體化,打造具有競爭力的種業龍頭企業。抓好農機裝備升級。推進大馬力拖拉機產業化項目產能提升,支持農機裝備技術創新中心、重點實驗室建設。推進國家農機研發制造推廣應用一體化試點,落實好農機購置與應用補貼政策,加大智能高端農機具補貼。抓好科技支撐。通過揭榜掛帥、擇優委托、科企聯合等形式,推進一批高產玉米、優質水稻、優質肉牛等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啟動實施玉米單產提升工程,支持長春農高區開展“首創性”試驗。推廣水肥一體化技術,因地制宜細化技術標準,推廣面積500萬畝以上。推動農業數字化改造,持續完善“吉農云”平臺功能,擴大“吉農碼”應用范圍,加快推進智慧農業示范基地和“數字村”建設。
加快發展生態低碳農業,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落實生態強省建設要求,推進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加快形成綠色低碳生產生活方式。提高農業資源利用效率。集成推廣測土配方施肥、增施有機肥、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技術,實現農業投入品減量增效。分區域規模化推進高效節水灌溉,發展節水型設施農業。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推廣使用生物農藥、高效低毒農藥,擴大統防統治面積。加強灌溉水質在線監測,通過源頭控制、過程攔截、末端治理等強化農村小流域污染聯合防控。加強畜禽糞污“收儲運”體系建設和資源化利用,推進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建設。提升農業廢棄物回收利用水平。推進秸稈全量化處理和“五化”利用,抓好25個秸稈綜合化利用試點縣的全鏈條發展,促進黑土地保護與秸稈利用有機銜接。開展農膜回收和“綠色農資”行動,大力推廣生物可降解地膜。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以兩個“三品一標”為抓手,開展農業標準化示范基地創建,供給更多綠色、有機和名特優新產品。加大綠色、有機、地理標志農產品認證力度,推行食用農產品承諾達標合格證制度,基本實現規模化農產品生產主體全覆蓋。
打造“萬億級產業”,提升全產業鏈發展水平。做好“農頭工尾”“糧頭食尾”“畜頭肉尾”大文章,聚焦把農產品及其深加工和食品細加工打造成萬億級規模大產業,推動“十大產業”集群建設取得更大突破。補鏈條。謀劃設計包裝一批玉米、肉牛、人參、雜糧雜豆等強鏈補鏈延鏈項目,加大國內外500強企業引進力度。發揮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業產業強鎮、優勢特色產業集群等平臺作用,引導農產品加工企業向縣域布局、向產地下沉、向園區集中。強龍頭。推動“十大產業”集群的每個集群加快培育10~15家規模大、帶動力強、后勁足的骨干企業,加大對農業領域“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扶持力度。全力推動“秸稈變肉”暨千萬頭肉牛建設工程上規模上水平。興業態。建設一批“特色產業+休閑采摘、觀光體驗、農事研學、醫療康養”基地。發展網紅經濟和直播帶貨,讓吉林好米、好菜、好肉更多出現在網絡平臺、擺在全國人民餐桌。推進預制菜產業發展,加快引進頭部企業,提升產業標準化和規范化水平。樹品牌。堅持區域公用品牌、企業品牌、產品品牌聯動,辦好長春農博會等活動,推廣“農產品+賓館、景區、交通樞紐”等模式,提升“吉字號”市場影響力和競爭力。促增收。加強返鄉入鄉創業園、農村創業孵化實訓基地建設和農民職業教育、技能培訓,培育特色勞務品牌,帶動農民就地就近就業。將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聯農帶農業績作為享受扶持政策的重要條件,讓農民分享產業增值收益。
深入推進鄉村建設行動,打造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瞄準農村基本具備現代生活條件的目標,大力實施鄉村建設行動,實現鄉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備的全面提升。提升村莊整體風貌。堅持規劃引領,合理優化鄉村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加強村風村貌整體管控,留住鄉風鄉韻鄉愁。統籌推進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加快補齊農村道路、供水、通信等公共基礎設施短板,扎實推進農產品倉儲保鮮和冷鏈物流等設施建設。在衛生、養老、教育、文化等農民關心領域,集中力量優先抓好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持續開展“千村示范”創建,啟動“百村提升”行動,打造一批高水平的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深入開展廁所革命,統籌推進農村生活垃圾、污水、糞污等綜合治理,完善收集、運輸和處置體系,持續開展農村黑臭水體整治和村莊綠化美化行動。
持續深化農村改革,以體制機制創新賦能農業農村現代化。堅持處理好農民和土地關系這條主線,加強改革系統集成,依靠改革增動力添活力。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抓好吉林市、延邊州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相關試點工作,探索可復制可推廣延包模式。穩慎推進宅基地改革試點。推動九臺、梅河口、通榆3個國家級試點縣市探索、總結宅基地“三權分置”有效經驗做法,擴大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試點范圍。深入推進農村“三變”改革。加快農村產權交易市場服務體系建設,推廣和龍、舒蘭、通榆等典型經驗,鼓勵村級組織通過發展特色產業、租賃發包、股份合作等多種形式增加集體收入,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加快培育多元化服務主體,大力發展農業生產托管服務,完善服務標準和技術規程,推動現代農業服務中心提檔升級,推進農業社會化服務平臺建設,加大對德惠等6個全國社會化服務創新試點縣市的支持力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