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對加快建設農業強國,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作出了具體部署,這既是全年農村工作的“任務清單”,也是指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操作手冊”。江西省橫峰縣作為老區縣、脫貧縣、國家鄉村振興示范創建單位,將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圍繞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和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相關要求,大力發展農業特色產業,提升農村人居環境,推動村民自治、倡導文明新風,努力從有效銜接邁向鄉村振興。
做好“宜居”文章
扎實推進鄉村建設
廣大鄉村,是農民群眾的生活家園;良好環境,是農民群眾的深情期盼。
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行動進行到底。堅持“尊重現有村莊布局,不搞大拆大建,保留特色風貌”的原則,通過規劃建設“一張圖”、發動農民朋友“一起干”、力促建設管護“一體化”、下好融合共建“一盤棋”,致力實現宅改廁改作示范、“5G+”長效管護常態化、治污治水全覆蓋、城鄉供水一體化,不斷美化村莊環境,完善鄉村公共服務,切實鞏固全域全國衛生鄉鎮(縣城)成果,讓村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將美麗集鎮建成連通城鄉的紐帶。緊扣“環境美、生活美、人文美、產業美、治理美”五美要求,抓好集鎮環境整治,持續開展“五拆五清”“潔凈工程”行動,確保鎮區環境有效改善;加快補齊公共活動廣場、污水處理、停車場、農貿市場等基礎設施短板,不斷完善集鎮功能。通過充分發掘人文歷史、風俗民情,注重古建筑修繕保護和山水生態綜合利用,打造人文魅力集鎮;充分運用市場機制,搭建農民創業平臺,吸引更多農民來集鎮務工、經商、辦服務業,把美麗集鎮打造成為產業和人口集聚的新平臺,成為城鄉交流互通的紐帶。
將長效管護貫穿鄉村建設工作的始終。建立1300余人保潔員隊伍,明確81個長效管護員,持續健全“戶分、村收、鄉轉運、縣處理”的農村環境衛生處理機制。健全長效管護“五定包干”機制(定人員、定標準、定職責、定范圍、定獎懲),持續維護好村容村貌。在“一月一調度、一季一巡查、半年一評比、年終兌獎懲”的工作推進機制基礎之上,全縣三個督導組不定期深入現場檢查、督查、對發現的問題及時通報、限期整改,確保監管有效,嚴格落實“門前三包”,確保垃圾日產日清,村莊整潔干凈,做到隊伍充實,有人干事、有人管事,整治效果持久穩定。
做好“宜業”文章
扎實推進鄉村發展
“宜業”是鄉村振興的基礎,只有“宜業”才能實現農民的持續增收和農村的共富發展。
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嚴格落實過渡期內“四個不摘”要求,確保政策穩定不斷檔。全面落實防返貧監測預警及動態幫扶,精準識別監測對象,早發現、早干預、早幫扶。對喪失勞動能力且無法通過就業獲得穩定收入的人口,及時納入現有社保體系,做好兜底保障。對有勞動能力人員,積極對接橫峰經開區電商中心,開展就業、創業培訓,支持群眾創新創業;繼續大力開發鄉村公益性崗位,托底安置確實無法通過市場就業的脫貧勞動力就業,確保總體就業形勢穩定。
牢牢守住糧食安全底線。作為國家級特種制種大縣,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基本農田“非糧化”,扎實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讓農田回歸良田,讓良田回歸糧田。大力實施種業振興行動,堅持把制種業作為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的民生產業,加大水稻、油菜種業發展的扶持力度,全面推行稻油制種輪作,興建育秧工廠,布局烘干房,加大農機補貼力度,落實全額保險,完善產前、產中、產后服務,保糧食安全,促農民增收。
做優做強特色產業。作為中國葛之鄉,出臺橫峰葛種植及產品標準,加快葛產品研發和成果轉化利用,努力實現葛產業一二三產融合發展。作為江西綠色油庫,紅皮霜降籽的核心區就在橫峰。橫峰將大力實施油茶育苗、新造、低改“三位一體”的振興計劃,著力完善產前、產中、產后的農事服務,通過“一頃油茶山”推動鄉村增收致富。作為江西省休閑農業示范縣,橫峰將大力發展果蔬產業,推動采摘農業,打造“四季有花、有果、有景、有樂、有效益、有笑臉”的生動局面。作為全國“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試點縣,圓通、中通、韻達、百世等快遞物流頭部企業已經入駐,橫峰成為了贛浙閩皖四省交界區域快遞物流中心。橫峰將積極推動“工業品下鄉”和“農產品進城”,暢通城鄉雙向循環,提升農村居民消費品質、降低農村消費成本。作為閩浙贛革命根據地的“紅色省會”,橫峰將重點加快葛源4A級景區開發,推動閩浙贛革命根據地舊址群的保護和利用。圍繞“吃住行游購娛”產業鏈,精心謀劃鄉村酒店、餐飲民宿等配套旅游項目,深入挖掘“紅色省會、梯田花海、云頂風車、最美星空、峽谷秘境”等旅游資源,推進紅色農旅綜合開發,打造農事體驗旅游引爆點。通過推動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帶動農民就業創業致富。
做好“和美”文章
扎實推進鄉村治理
和美鄉村是既能體現鄉村“外在美”,也能體現鄉村“內在美”的鄉村。
夯實基層黨建基礎。旗幟鮮明地堅持和加強基層黨組織對各類鄉村組織的領導,大力整頓軟弱渙散的農村基層黨組織,選好配強村黨支部書記、駐村第一書記和工作隊,把群眾緊密團結在黨的周圍。創新黨建引領模式,持續完善村黨組織領導下的村民理事會、鄉賢促進會、監督委員會、村民互助會“1+4”鄉村治理模式,在推進鄉村治理中注重發揮群眾的主體作用,讓農民的事情農民辦,讓農民真正成為鄉村振興的主角。
積極培育文明鄉風。深入推動農村移風易俗,劃清傳統禮俗和陳規陋習的界限,旗幟鮮明地反對天價彩禮、反對鋪張浪費、反對婚喪大操大辦、抵制封建迷信,引導農民群眾改變陳規陋習、樹立文明新風。加強農村公共文化陣地建設,重塑鄉村價值,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實現鄉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備的全面提升。
深入推進精神文明建設。積極發揮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作用,大力開展文明鄉村、農村文明家庭、星級文明戶、五好家庭等創建活動,廣泛開展農村道德模范、最美鄰里、身邊好人、新時代好少年、尋找最美家庭等選樹活動。結合農村受眾和對象,增加更多具有農耕農趣農味、充滿正能量、形式多樣接地氣、深受農民歡迎的文化產品供給,組織開展群眾喜聞樂見的文明實踐活動,宣傳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普及科學知識,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