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禹城市深入推進農村金融供給側改革,建立“四清單一臺賬”(政策清單、產品清單、需求清單、創新清單,活動臺賬),引導金融機構賦能鄉村振興,暢通農村經濟內循環。2023年7月底,全市各項貸款余額346.6億元,建成金融服務站525個,實現行政村金融服務站點全覆蓋。
金融按下“改革”鍵,激活鄉村土地資源。一是強化金融政策供給。推動金融機構開展一對一上門走訪,實地了解融資需求。明確將“耕地保護、高標準農田建設、土地綜合治理、耕地占補平衡項目、閑散宅基地復墾”等土地資源利用項目,納入金融機構資金重點支持范圍。二是服務農村土地改革。在全省率先開展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抵押貸款,集體建設土地與國有土地同地同權,累計發放貸款6.34億元,撬動鄉鎮企業和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增效8.5億元,被山東省授予服務新舊動能十佳優秀金融產品。三是加強整村信貸支持。開展“全民授信、共同富裕”助力鄉村振興專項行動,全面實現“整村授信”“戶戶授信”。針對美麗鄉村建設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推出“鄉村宜居貸”,在農村舊房改造等方面提供專項信貸支持,為130戶提供貸款金額1300萬元。
金融按下“創新”鍵,賦能鄉村產業發展。聚焦“十大場景、百處園區、千個項目、萬家民企”,走基層、聽需求。一是下沉金融對接服務。創建“1+10+11+N”四級金融服務模式,聯動全市金融輔導專班、10支金融輔導隊、11個鎮街以及輔導隊成員力量,協同開展金融輔導“進鄉鎮、進園區、進企業”活動。創新“鑫輔導-惠園企”的金融服務品牌,開展“金融管家”試點,配強“管家”團隊,打造保姆式服務,全力支持“雙鎮百村”建設。二是支持鄉鎮特色產業發展。全省首創大豆“期貨+保險”模式,種植收益保底每畝1157元,群眾不交一分錢,包受災、包減產,定價格、定產量、定點收購,給種植戶吃上“定心丸”。針對蔬菜種植、大棚養殖農戶需求,提供“大棚貸”“家庭農場貸”“農機貸”“農牧貸” “農資化肥貸”等貸款品種。三是強化鄉鎮園區金融服務。針對鄉鎮園區小微企業擔保難、融資難、首貸難問題,全力協助推進銀擔“總對總”批量擔保業務和首貸培植行動,對鄉鎮園區小微企業主體,按照“宜企則企、宜戶則戶”原則,推廣“微型企業主貸款”等產品,實現信用制約由企業穿透至個人,紓解融資難題。對鄉鎮園區新入駐企業,推出“企業承貸—‘項目開發商+企業法人保證擔保’—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抵押”綜合性融資模式,最長期限10年,有效推進鎮街園區企業落戶生產。2023年以來,累計投放資金1.68億元。
金融按下“環境”鍵,推動鄉村創新創業。建設金融服務大廳,開通金融系統的“12345”市民熱線,群眾“點單”、機構“接單”,群眾每年兩次對金融機構打分“評單”。一是支持鄉村人才創新。梳理形成金融機構支持企業融資政策匯編,推進金融機構、金融輔導隊與鄉村人才創新創業對接。落實“魯青基準貸”助力青年創業行動,支持鄉村高層次人才開展科技成果轉化和創新創業。二是支持鄉村企業發展。強化創業就業貸款支持和農村小額貸款投放力度。按信用評價機制,摸排統計545家企業建立“信貸白名單”,督促銀行機構健全落實“快貸易貸、新增授信、無還本續貸”等金融業務。三是優化鄉村金融環境。常態化開展打擊惡意逃廢金融債務集中行動,對碰觸誠信底線的企業,堅決取消享受幫扶支持政策。做好營商環境“獲得信貸”等指標工作,完善“紅黑名單”獎懲機制,積極推進金融誠信文化建設。設立“金融法庭”,選拔設立16名金融調解員,為金融債權人提供金融案件訴前糾紛解決渠道,高效化解金融案件糾紛,營造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