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福建省漳州市立足實際,堅持問題導向,立足資源優勢,突出本地特色,從三產融合、漳臺合作、人才驅動、文化賦能、“生態+”多贏等方面著手,努力走出一條具有漳州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2022年,全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達到1066.35億元,全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789元、比增9.4%、增幅位居全省第一。
三產融合 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依托生態資源、區位優勢和產業特色,配套完善設施、規范生產標準、提高產品質量,推進農產品產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加快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開發農業旅游、康養等多種功能,促進“一產接二連三”,農業全環節升級、全鏈條升值,培育新的經濟增長。云霄縣下河村圍繞楊桃產業,推進農業與旅游、教育、文化等產業深度融合,連續兩年被評為“全國鄉村特色產業億元村”。
發展名特優新品種。將推廣農業優新品種作為關鍵措施,不斷提升配套種養技術,加大推廣力度,提高良種對農業發展的貢獻率。遴選引進水果、蔬菜、食用菌等9大特色產業100個適養適種、效益好的優新品種在全市推廣,全市立項優新品種片區449個,新增產值4.56億元。
培育融合發展主體。以實施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升行動為抓手,全面提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合發展,參與鄉村建設,提高帶頭人素質和合作社辦公司等方面能力,增強其支撐產業功能。引導企業將先進的管理理念和發展思路帶給農民,打造“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戶”的產業融合發展聯合體。
實施品牌建設行動。嚴格農產品質量全程管理,加大農業標準化生產技術推廣力度,整合地域相近、生產相似、產品類同、品質相當的不同品牌,打造區域特征明顯、資源稟賦獨特、產業優勢突出、具有文化內涵、影響力強、知名度高的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深入推進電子商務進農村和農產品出村進城,借力“三微一端”、直播帶貨等新媒介,加強品牌宣介,拓寬農產品市場銷售渠道。
發展農產品深加工。支持龍頭企業利用技術、資源、品牌、人才優勢,圍繞特色優勢農產品延伸上下游關聯產業,大力發展農產品產后處理、精深加工業,推進農產品系列開發,推動預制菜行業轉型升級、高效發展,培育一批品牌影響力大、產品系列開發、產業鏈條完整、科技創新能力強、社會形象好、綜合實力行業領先的農業龍頭企業。
漳臺合作 拓展發展空間
發揮漳臺農業合作優勢,加強對臺農業產業對接,引進新模式、新品種、新技術,推動漳臺農業產業向上下游延伸。
推進漳臺農業融合發展。以《關于促進漳臺農業融合發展的十條措施》的出臺和國家級漳浦臺創園、閩臺農業融合發展產業園、漳臺農業融合發展基地的建設為契機,加大臺灣農業“五新”引進、普及推廣,更新生產經營理念,提升漳州特色農業發展及農產品加工、種業、休閑觀光等產業的對臺深度合作。
推動兩岸鄉村共建共治。2022年,漳州在全省率先組織推進43個海峽兩岸鄉村振興合作基地重點村建設,吸引更多的臺商臺農來漳參與鄉村建設。引入臺灣青年建筑師和文創團隊來漳參與鄉建鄉創工作,在村莊規劃設計、文創拓展、集鎮環境整治、歷史文化保護、農房建設、產業培育等方面進一步積累經驗。
推動深化漳臺交流互鑒。發揮農博會·花博會、海峽論壇、海峽(漳州)茶會、海峽兩岸新型農民交流培訓基地等平臺作用,邀請臺灣有關專家學者、農業企業、臺商臺農、臺灣青年等參展參會參訓,支持臺商臺農、臺灣青年農民來漳投資興業、就業創業。
人才驅動 引領農村社會經濟發展
以鄉情鄉愁為紐帶,吸引鄉賢人士、經濟能人返鄉創業,使其成為鄉村振興的帶頭人,通過資金投入、技術服務、信息咨詢等多種形式,促進特色產業發展壯大。培育新型職業農民,通過人才帶動帶領農民創業致富,引領農村經濟社會發展。
打好“鄉愁牌”引導新鄉賢返鄉。建立健全鄉賢網絡,廣泛開展舉鄉賢、頌鄉賢、學鄉賢活動,吸引在外企業家、專家學者、優秀退休人才等新時代鄉賢回鄉返鄉助力鄉村振興。至5月底,全市統計鄉賢累計18150人,累計成立鄉賢促進會167個;長泰區、詔安縣、平和縣、華安縣部分鎮村累計籌集各類資金833萬元,用于鄉村建設及鄉村公益事業。
栽好“梧桐樹”吸引大學生下鄉。針對農村生源學生的特征,對有意返鄉創業的“農二代”大學生進行差異化、針對性的培訓,落細落實返鄉創業大學生的支持政策,對返鄉創業成功的大學生進行物質和精神方面的獎勵,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組建“智囊團”支持新農人助鄉。大力實施高素質農民培訓行動,將年滿16周歲,正在從事或有意愿從事農業生產、經營和服務的農民以及返鄉入鄉創新創業者納入培訓對象,對11個市直部門的培訓工作進行全面整合,凡是涉農培訓均納入高素質農民培育計劃,“點餐式”“實戰化”開展全市范圍農民大培訓。2022年全市累計投入資金3182萬元用于高素質農民培育工作,開展培訓668場次,新增培訓農民64397人次。
文化賦能 鄉村煥發新氣象
挖掘整理土樓文化、紅色文化、“海絲文化”等,弘揚優秀鄉土文化,重喚鄉土記憶,激發文化認同感,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改善農民精神風貌,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煥發鄉村文明新氣象,推動鄉村文化振興。華安縣坪水村依托獨特的畬族文化,將民族特性融入創優工程、創業工程、創美工程、創廉工程之中,獲“中國美麗休閑鄉村”稱號。
整理保護當地文化。持續開展傳統建筑修繕、傳統街巷恢復等保護工作,建立健全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庫,把非物質文化遺產引入課堂、講堂,讓普通群眾了解、熱愛、傳承非遺文化。
加強文化創意結合。在講好鄉村故事、文化故事的同時,結合當地特色種養產業,引入新興業態,同步推進農業種植、文化體驗、研學旅游、休閑養生、文創產品開發等,做到多產業多業態深度融合、綜合開發。
注重串點連線成片。堅持循序漸進、有序推進,通過“串點連線成片”,讓鄉村從“一村美”向“村村美”拓展,從“一域興”向“全域興”延伸。
“生態+”多贏
打造安居樂業美麗家園
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理念,加強農村環境綜合治理,完善農村生活設施,強化生態保護,為發展綠色生態農業、鄉村旅游創造條件,打造農民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平和縣新建村突顯生態宜居定位,實施農村環境整治民生工程,合理開發利用大芹山等綠色生態資源,進一步擦亮“福建省金牌旅游村”名片。
向生態要效益。以實施鄉村建設行動為發力點,本地特色優勢為落腳點,結合“五個美麗”建設工作,寓產業于環境之中、寓項目于自然之中,讓產業、項目與周邊生態自成一體,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極致融洽。開發中藥、日光、水療、地熱、海濱、森林、溫泉等生態資源,將休閑度假和養生保健、修身養性有機結合,開展多元業態經營,拓展共享農業、手工制造、特色文化體驗、農副產品加工、電商物流等綜合業態,建設田園綜合體,打造更多的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福建省全域生態旅游小鎮、福建省金牌旅游村等鄉村旅游品牌。
變垃圾為財富。探索建立生態循環農業科技創新與技術推廣聯盟,聯合省內外農業科研院所以及農業高新技術企業、龍頭企業開展生態循環農業技術研發和推廣應用,做好秸稈、廢棄地膜、蟹殼、蝦殼、牡蠣殼等廢棄物以及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
以農民為主體。將村莊規劃、農房建設、公共環境衛生、村莊保潔費的繳納、村莊保潔監督等納入村規民約,鼓勵以工代賑、以獎代補,引導農民以主人翁的姿態參與生態環境整治工作和運行維護,在生態環境保護上形成高度自覺。
(作者單位:福建省漳州市農業農村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