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至8日,第二十五屆中國農產品加工業投資貿易洽談會在河南省駐馬店市召開,優勢特色產業集群項目成果集中亮相。
近年來,我國農村一二三產業快速融合發展,以優勢特色產業集群為代表的農業全產業鏈發展正不斷完善。截至目前,中央財政獎補優勢特色產業集群項目已累計安排支持180個優勢特色產業集群,覆蓋全國1300多個縣。
圍繞省域主導產業建設的優勢特色產業集群,通過補鏈延鏈強鏈,已成功培育出139個產值超百億、14個超五百億、3個超千億的優勢產業,初步形成了一批全鏈條式的現代農業產業經濟帶,有力推動我國鄉村特色產業發展邁向高質量。
聚焦糧食安全
集群發展增動力
“糧倉”河南,是全國小麥主產區。只占全國1/16的耕地,每年生產約全國1/4的小麥。強筋、中筋、弱筋,不同品種的小麥,被制作成面包、餃子、面條、饅頭、蛋糕、餅干等不同食物,撐起了大半個中國的飯桌。
在河南省強筋小麥產業集群展臺上,小麥種子、青麥產品、商品麥、各類面制品、胚芽制品、麩皮制品、秸稈制品等全產業鏈上的所有產品依次擺放。
產業集群展區工作人員介紹,河南省發揮自身在小麥育種方面的優勢,著力打造強筋小麥產業集群,已在豫東5個縣區分別布局了小麥加工集聚區、優質專用小麥生產基地和優質小麥制種基地,實現從新品種培育、良種繁育,到智能化生產、倉儲能力提升,再到面粉加工、面制品生產等全產業鏈發展水平的全面提升,目前集群總產值已達到167億元。
豫雪榮的特精粉、南街村的方便面、喜盈盈的蛋蝦棒……集群建設5個項目縣全部參展,13家代表企業的20多個展品,個個都有看點。
小麥產業集群的企業產品,已經從滿足人們一日三餐的需要,向化工、醫藥、文創等領域不斷延伸。
在集群的展區入口,劉氏麥稈畫第八代傳人劉利英的展位前,劉利英一邊講解,一邊熟練地用剪刀裁剪著她的麥稈畫材料,案頭上擺著的正是她將要完成的生肖動物麥稈畫。
劉利英介紹,濮陽的麥稈畫是純手工技藝,用的材質都是天然的麥稈。整個畫作需要經過熏、蒸、燙等十幾道處理工序,制作出來的花鳥蟲魚、人物風景等栩栩如生。據了解,濮陽麥稈畫已被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像河南省強筋小麥這樣以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為主導的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全國已有114個,占到了全部產業集群的64%,比如黑龍江省大豆產業集群、湖北省稻米產業集群、四川省油菜產業集群等。
在這些產業集群的引領下,全國已形成糧油類產業鏈400余條,項目區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總產值的比值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提升特色優勢
農民增收拓新路
荔枝大省廣東,全省荔枝種植面積約占全國的一半,產量達到全球的三分之一。
在廣東嶺南荔枝產業集群的近萬畝標準化種植基地內,“空天地一體化”智慧果園的推廣應用,大大提升了荔枝產品的品質。
鮮,是荔枝消費至關重要的影響因素。為研發攻關荔枝保鮮技術,集群內的企業單位聚在一起、聯合攻關,推動荔枝超低溫冷凍鎖鮮技術取得了新突破——通過提高冷凍熱交換效率,使荔枝細胞處于休眠狀態,解凍后又能較好地恢復細胞活性,保持荔枝原有顏色和風味,保鮮期可達一年。
除了技術升級,能夠帶來領先優勢的還有品種的保護與選育。
北京蛋雞產業集群工作人員介紹,集群建設以來,他們已經有1個國產蛋雞新品種通過了國家審定,原有7個國產品種生產性能進一步提升,促進了京系蛋雞的市場占有率提升至52.8%,中國人每吃2枚雞蛋就有1枚源自京系蛋雞。
在蛋雞產業集群展示臺前,記者看到了京紅1號、京粉1號、京粉2號、京白1號、京粉6號雞蛋5個不同品種的雞蛋實物。5個不同品種蛋雞,填補國內多項空白,也進一步強化北京蛋雞育種的創新優勢。
展區工作人員介紹,集群內不同企業生產的寶寶蛋、谷物蛋、初產蛋、A雞蛋、鮮雞蛋等產品,可以滿足不同消費者對雞蛋的品質、口感、克重、顏色等的多樣需求。而且,集群內的正大、德青源等品牌,已經越來越被消費者所認可。
技術與品種的升級,為參與其中的農戶帶來了更多收益。
甘肅甘味肉羊產業集群負責人介紹,集群建設讓產業從業者普遍受益。區域內良種繁育體系不斷完善、綠色標準化養殖水平的持續提高,肉羊屠宰和企業精深加工能力大幅提升,明顯帶動了肉羊養殖戶的收益增加。
據了解,甘味肉羊產業集群建設啟動以來,已新增省級家庭農場11家,市級家庭農場60多家,縣級家庭農場160家,新增肉羊養殖戶4.3萬多家,新增肉牛養殖從業人員8萬多人。集群區內農民人均純收入12804元,比2021年增加12.9%,高出全省平均水平639元。
近幾年,各地在建設優勢特色產業集群的過程中,已經探索總結形成了托管服務、產銷聯盟、訂單農業、“企業+科研機構+合作社+基地+農戶”等多種聯農帶農模式,帶動農戶分享產業發展紅利,累計輻射帶動農民3400多萬人,項目區主導產業從業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明顯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激發市場活力
多元投入新機制
優勢特色產業集群不但讓龍頭企業迅速發展壯大,越來越多的其他市場主體,也都聚在了一起,并且找到了各自的不同角色分工。
分工、協作、聯合,不同主體、不同要素優勢互補,1+1>2的效應在不同的產業集群中都有體現。
山東設施蔬菜產業集群在2020年創建時,實施范圍內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約1.5萬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超過400家。
為發揮蔬菜產業集群內各類新型經營主體在產業鏈條中的優勢,山東省多個部門聯合出臺意見,著力推進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發展。
聯合體由龍頭企業牽頭,下聯合作社、家庭農場、融資機構、物流企業、農戶。聯合體內各方通過簽訂協議,形成契約、資金、資產、技術、品牌等多種聯結模式,彼此間風險共擔、利益共享、反饋迅速、應對及時,實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眾多市場主體的分工參與,加上政策、項目的集聚,地方政府的引導性資金投入,有了更加精準的用力方向,社會資本和金融機構,也找到了投資鄉村產業的主攻方向。
從一棵草到一杯奶,奶產業的鏈條比較完整,也頗具競爭力。
2020年,內蒙古啟動金融精準服務奶業振興專項行動,提出3年內為奶企提供不少于500億元的融資支持,推動產業鏈上“戶轉企、企升規、規改股、股上市”。
2022年更是出臺奶業振興九條政策措施,在每年投入4億元專項資金的基礎上,每年再投入10億元以上。
伊利、蒙牛等奶業巨頭看準機會,積極與政府合作設立20億元奶業振興基金,撬動金融等社會資本積極參與,推動內蒙古奶業產業集群建設駛入快車道。
數據統計,截至2022年底,投入優勢特色產業集群的中央財政資金,已吸引地方財政和社會金融資金超過1000億元,鄉村振興多元化要素投入機制進一步完善。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