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恒湖、醉美龍蝦”!江西省國營恒湖綜合墾殖場(簡稱恒湖墾殖場)產出的小龍蝦,“背青腹白、爪銳殼薄、肉嫩Q彈、清香味純”,深受消費者喜愛。
恒湖墾殖場地處南昌市北郊,距南昌市50公里,農場圍墾面積60平方公里,耕地面積6萬余畝,以種植水稻、養殖小龍蝦(蝦稻輪作)為主導產業。
走進恒湖墾殖場,道路兩側沃野千里、一望無際,銘刻著當年農墾人披荊斬棘的艱苦歲月。時至今日,墾區稻蝦輪作模式形成燎原之勢,一二三產逐漸融合,稻蝦輪作、大米加工、田園綜合體拉起全場發展框架。恒湖,正在上演產業振興的生動實踐。近年來,恒湖墾殖場充分利用地處鄱陽湖畔的區位優勢,大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社會化服務,發展稻蝦產業。2022年恒湖稻蝦綜合種養面積4萬畝,年產稻谷8000萬斤,小龍蝦1000萬斤,附屬產品(黃鱔、泥鰍、甲魚、雜魚等)140余萬斤,養殖戶每戶增收6.5萬元/年(不包括附屬產品),是江西省集中連片規模最大的小龍蝦生產基地。
培育多元社會化服務主體
“公司成立了恒湖九代農業服務中心,為農戶提供代耕、代插、代割、代技術、代噴藥、代烘干、代儲存、代加工、代銷的“九代”農業社會化服務,有效解決了當地勞動力緊缺問題,加快推進了農業生產機械化、現代化。”恒湖墾殖場南昌市供恒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孫勝說。
為全力推進農業社會化服務,使農民種田從粗放式向科學化轉變,供恒公司還建立了惠農服務中心,經營服務范圍涵蓋了土地流轉、生產托管、農機作業、農資供應、農作物配方施肥、病蟲害統防統治、糧食烘干、質量檢測等全程化服務。
提升服務能力,破解誰來種地,恒湖墾殖場在行動。近年來,恒湖墾殖場著力抓好服務主體培育,夯實社會化服務基礎,通過政策引導、組織協調、指導服務、教育培訓等支持引導服務主體培育壯大,扶持了一批新型經營主體做大做強,讓更多小農戶融入農業規模化產業化經營,共享農業增值收益,實現可持續發展。恒湖墾殖場現有社會化服務組織80個,其中家庭農場11家、農技服務機構6個、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5個(其中全國農機合作社示范社1家)、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4個、種養殖專業合作社16個、水產養殖合作社2個、生態鵝養殖合作社1個、農資店14家,糧食加工廠4家、2萬平方米工廠化育秧中心1個、農作物秸稈利用中心2個、烘干廠8家、冷鏈儲運中心1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5家。現有機械總動力3.9萬千瓦,其中大中型拖拉機、植保無人機、聯合收割機459臺,烘干機50臺套,日烘干能力1900噸。
規范水稻生產統一服務
恒湖墾殖場強化基層組織服務保障能力,積極開展農業生產全環節服務,組織引導社會化服務組織與農戶簽訂服務合同,組織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開展大規模“訂單農業”,推行“五統一”水稻種植模式,即統一大面積農作物布局和病蟲害防治,統一生態農藥、化肥、種子等農業投入品使用,統一農產品收購、加工、銷售、品牌創建和使用,統一農業基礎設施和大型水利基礎設施管理維護,統一組織抗災救災服務,有效解決了品種不齊、管理不佳、效益低下、成熟期不一致、無法開展大規模機械收割等問題,提高了農業抗災保豐收能力,提升了稻米品質,增加了墾殖場經濟收入。
同時,通過龍頭公司、合作社、家庭農場等實體開展代育秧、翻耕、機插、施肥、防治、收割、烘干、儲存、加工、農資銷售、農產品加工與銷售等全程社會化服務,使全場農業生產形成“1+1﹥N”的聚變效應,大大降低了生產成本,提升了農戶收益。2022年,恒湖墾殖場水稻品種優良率達到100%,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90%。
做實特色產業服務保障
“轟隆隆隆……”3月15日,隨著工人師傅按下電鈕,位于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區恒湖墾殖場的南昌市供恒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的第一條現代化精制大米加工生產線開機投產。
“有了這條精米加工生產線,不僅可以提升大米的加工質量,還能一次性完成包裝,成品可直接投入市場銷售。對于提高當地農產品的附加值具有重要作用。”南昌市供恒公司總經理孫勝表示。近年來,恒湖墾殖場高度重視產業服務保障提質升級,成立稻蝦產業辦公室,通過企業提供社會化服務、政府購買社會化服務、聯合高校提供社會化服務等多種方式服務恒湖稻蝦產業養殖戶,持續做大做強第一產業。為服務廣大農戶,恒湖墾殖場先后建立了小龍蝦集中交易市場、冷庫、制冰廠和小龍蝦加工廠,通過集中交易、透明價格、嚴格管理,遏制惡意壓價現象。今年6月初,恒湖墾殖場聯合京東物流建設了恒湖京東農場一期,這是京東在華中地區建立的首個以稻蝦綜合種養為特色的數字農場。恒湖墾殖場協調南昌市水產大市場設立恒湖小龍蝦專售點,減少中間商交易環節,節約交易成本,以前浪費的蝦尾、小蝦也得到了規模化加工利用,并實現冷凍錯峰銷售,幫助養殖戶提高了收益。
推動發展特色產業升級
恒湖墾殖場是南昌市規模化稻田養蝦的發源地,場長楊明介紹,養小龍蝦是被逼出來的。恒湖綜合墾殖場屬鄱陽湖濱湖地區,有水田面積5.5萬畝,其中低洼稻田1.93萬畝,這些田幾乎年年遭水淹,只能種一季水稻。為了提高稻田產出率,稻田養蝦從無到有、從小到大,今年推廣面積超過4萬畝。稻田養蝦既能保證水稻生產穩定,又解決了小龍蝦養殖的場地問題,實現了“一水兩用、一田雙收、稻蝦共贏、穩產增收”,屬生態環保的綠色高效綜合種養。養蝦的稻田產出的水稻是公認的綠色農產品,蝦稻米賣價也要高出不少。
恒湖墾殖場通過持續推進品牌化、數字化、智能化發展戰略,聯合政府部門、企業大力推動恒湖稻蝦特色產業升級,發展現代農業、生態農業、綠色農業。一是品牌發展戰略。完成“恒湖小龍蝦”“恒湖大米”商標注冊,“恒湖小龍蝦”成為南昌市農業五大區域公用品牌之一,“生態恒湖、醉美龍蝦”聲名遠揚。二是數字發展戰略。建設數字化京東農場,實施京東農場生產管理標準,建立全程可視化溯源體系,搭建起從田間到餐桌的全程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實現農產品從優地優品到優質優價的轉變。三是綠色發展戰略。充分利用稻蝦綜合種養小龍蝦養殖周期產生的有機肥,減少化肥施用,并采取對蝦類無害的生物農藥和物理防治方法,防止農藥對蝦的影響,使得“恒湖小龍蝦”影響力提升,“恒湖稻蝦米”品質更加優良,恒湖墾殖場稻谷獲得綠色食品證書。四是文化發展戰略。恒湖墾殖場大力弘揚“鄱湖文化”“稻蝦文化”“農墾文化”“知青文化”四大文化,充分發揮恒湖豐富的人文資源,大力發展文旅產業、研學產業,推動了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
(作者單位:江西省國營恒湖綜合墾殖場)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