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肅南裕固族自治縣位于河西走廊中部、祁連山北麓,境內生態環境優良、自然風光秀美、民族風情濃郁、歷史遺存豐厚,優越的自然生態和文化生態資源為肅南縣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堅強后勁。肅南縣始終把自然生態和文化生態保護作為第一要務,將生態建設貫穿于“生態立縣、文旅興縣、畜牧穩縣、工業強縣、依法治縣”的興縣戰略中,打響以農耕文化為魂、游牧文化為基、田園鄉愁為韻、創意體驗為形的“山水肅南·裕固家園”生態旅游品牌,最大限度將生態資源轉化為生產力,助推全縣經濟社會步入高質量發展軌道,讓生態文明建設成為鄉村振興的靚麗底色。
抓好產業化大項目
護航高山草原自然生態
巴爾斯景區位于祁連山北麓中段,距肅南縣城28公里,主峰為巴爾斯雪山,是裕固族人心中的“神山圣地”,被譽為“中國西部秘境”,是冰雪體驗、戶外運動和徒步攝影愛好者的天堂,是肅南縣近年來新晉網紅觀光打卡地。
“巴爾斯小鎮項目運作經驗證明,推進大項目建設能有效整合資源,提高對生態資源的科學規劃和保護力度,增加財政、村集體、牧民和投資商的收入,為生態修復提供強大的資金支撐,是從根本上解決生態保護和開發利用的最佳抓手。肅南縣在認真落實草原禁牧、草畜平衡政策以及推行‘林長’巡林、‘河長’巡河、健全生態管護員隊伍的基礎上,聚全縣之力,重點推行以高效農業、生態工業為主的大項目謀劃運作,在培育拉動產業升級的同時,更能夠科學、高效治理恢復自然生態,推動全域生態文明建設向縱深發展。”肅南縣委副書記巴玉霞說。
圍繞特色優勢產業延鏈補鏈強鏈做好現代農牧業,全縣重點加快推進“一區兩園五基地”,即農旅融合發展示范區,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馬鹿文化產業園,60萬只甘肅高山細毛羊生產基地、10萬頭肉(牦、奶)牛生產基地、1000頭甘肅馬鹿馴養基地、15萬畝優質牧草生產基地及5萬畝特色種植業基地的建設,目前總投資已達13.04億元。2023年上半年第一產業增加值達2.68億元,同比增長6.9%。同時以大項目為依托,積極主動銜接推動農田碳匯、設施農業、甘肅馬鹿種質資源保護等配套小項目落地,加快了全縣現代生態農牧業、生態工業體系建設,厚植共同富裕先行區的底色,成為全縣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
肅南縣持續的生態治理獲得了顯著成就。2023年,全縣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水質達標率均保持在100%,空氣優良天數比例為86.3%,居全市第一;全縣森林、草原覆蓋率分別達11.8%、70%。良好的自然生態、整潔的社會環境,為肅南旅游業發展積聚起巨大的潛力。
全面提速旅游大開發
守住歷史文化生態
祁連山馬鹿文化產業園馬鹿養殖基地位于肅南縣祁連山北麓中段海拔3500米的高山草甸中,面積2萬多畝。產業園由祁連山生物科技開發有限責任公司興建。“公司在政府支持下,投資2.1億元打造馬鹿產業園,計劃明年10月建成并投入營運,最終將項目打造成全國祁連山馬鹿馴養和加工產業示范基地、甘肅馬鹿文化科普基地。”公司總經理楊旭忠說。
“馬鹿文化產業園建成后,以牧帶旅、以旅促牧,牧旅融合,不僅能夠實現祁連山馬鹿種質資源的保護開發與利用,還能夠進一步傳承挖掘推廣鹿文化和馴養文化,形成生態保護、文化傳承和經濟發展共贏的局面。本著這一理念,肅南縣以旅游興縣為主,對全縣豐厚的文化歷史資源進行了以保護為基礎的挖掘、開發,從而使肅南綠水青山‘底色’更亮、金山銀山‘成色’更足。” 肅南縣委常委、副縣長高積鑫說。
肅南縣文化底蘊深厚,歷史源遠流長。全縣現有 329 處野外文物保護點、73 處長城單體建筑、2000多件館藏文物,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4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0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94處。
肅南縣把文旅產業作為拉動經濟增長的支柱產業、惠民富民的幸福產業來抓,積極創建全域旅游示范區。打造了張掖世界地質公園、祁連山國家公園、張掖七彩丹霞5A級景區和1個省級旅游度假區,對馬蹄寺、康樂草原、裕固族民俗度假區、冰溝丹霞、文殊寺等5個4A級景區進行了提質改造,開發建設了外星谷、巴爾斯雪山等新旅游資源,配套完善了裕固族博物館、索朗格賽馬場、石窩會議紀念館等特色景點,做靚祁連風光旅游景區、地質奇觀博覽園、民族風情體驗帶、西路軍魂傳承地、石窟藝術探秘站、休閑避暑度假城、戶外活動大本營、最美自駕風景線等旅游名片。全縣先后舉辦甘肅省第三屆少數民族廣場舞大賽、裕固族現代服飾設計大賽、中國絲路大賽馬、鄉鎮文化旅游藝術節等文化、旅游、體育惠民活動300余場次。
今年以來,肅南縣以突出生態優先為原則,把全域旅游規劃與國土空間規劃和城市總體規劃有機銜接,編制完成3個特色小鎮、8個旅游景區和18個旅游專業村的建設性規劃。建立文旅產業項目庫,儲備裕固風情文化旅游綜合體、裕固文化特色小鎮等重大項目60余項,總投資近100億元,為未來發展賦能。
截至今年8月,肅南縣共接待游客449.2萬人次,同比增長56.77%,實現旅游綜合收入24.7億元,同比增長61.47%。旅游業不僅成為富民強縣的支柱產業,而且有效維護了悠久歷史的文化生態,使肅南成為名副其實的旅游強縣。
不斷深化交流融合
讓多民族原生態異彩紛呈
聚居在肅南縣內的裕固族人口近1.1萬,是全國唯一的裕固族自治縣。裕固族在長期的發展中,形成了涵蓋民歌文化、服飾文化、生活習俗等諸多領域的傳統民族文化,成為中華文化大花園里的一朵奇花。為了保護傳承裕固族的文化之根,更好地加強民族團結和交流,肅南縣以裕固族風情為基調,先后組織實施了裕固風情苑、裕固風情街、中國裕固族博物館、國際標準賽馬場、隆暢河風情線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等“六個一”(一苑一街一館一場一線一中心)工程,為弘揚裕固族文化提供了陣地。
肅南自古就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方,目前有近20個民族生活在一起。為了更好地體現民族文化,肅南縣投資規劃打造了松木灘裕固族特色村寨、東牛毛村喀爾喀蒙古族特色村寨、康樂鎮裕固族風情體驗區、馬蹄鄉藏族特色村寨、祁豐鄉文殊東納藏鄉特色村、明花鄉田園綜合體等13個民族特色村寨。2023年,肅南縣又投資10億元,建設祁豐東納藏鄉小鎮、馬蹄藏鄉小鎮、大河巴爾斯裕固族風情冰雪小鎮、康樂裕固風情走廊、皇城夏日塔拉草原小鎮等五大體現民族風情和文化特色的鄉村振興“樣板工程”。
同時,肅南縣啟動了龐大的文化遺產保護和推介工程。由于特定的生活環境和生活方式,肅南各少數民族在長期的歷史演進和生產生活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語言、民歌、服飾、婚俗、刺繡及人生禮儀等文化,有30多項被申請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裕固族語言是“中國少數民族瀕危語言保護工程”全國試點搶救保護項目,裕固族風情飾品獲“中國特色旅游商品”稱號,裕固族傳統手工刺繡獲“中國品牌旅游商品”稱號。
為了活躍和推介民族文化,肅南縣將民族節會賽事常態化、歌舞演藝市場化,民族歌舞、服飾表演和賽馬、賽駱駝、博克等民族文化與傳統體育活動異彩紛呈,中國絲路大賽馬、祁連山國際超百公里戶外運動挑戰賽等品牌賽事聲名鵲起。裕固族歌舞、服飾、刺繡等先后赴俄羅斯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文化交流,肅南的刺繡、編織等民族手工藝品供不應求,高原牛羊肉、野生蘑菇和鎖陽、肉蓯蓉等天然有機產品深受消費者青睞,高原風光也隨著文化的傳播而享譽海內外。
推進和美鄉村建設
打造人民群眾生活新生態
西柳溝河從大河鄉西柳溝村緩緩流過。南岸,白墻青瓦的民宿和農家樂鱗次櫛比;右岸,醒目的彩虹棧道順河蜿蜒,墨玉制作的“百福石”順著棧道一字擺開,新建的燒烤屋掩映在叢林深處。每至周日夜晚,整個西柳溝村肉香、酒香彌漫,游人來回如織,歡聲笑語不斷,盡顯人間煙火味。
大河鄉黨委書記王叁俊介紹,西柳溝村利用鄰近縣城的優勢,采取“支部+公司+農戶+鄉村旅游”模式,對村莊進行提質改造,先后培育出農家樂、民宿、燒烤營、美食廣場、戶外拓展等20多家,奇石根雕藝術館、老手工作坊等“五小產業”4處。去年接待游客2.4萬余人次,旅游收入達210萬元,村集體獲得收入15萬元,村民人均收入超2萬元。先后榮獲“省級千村美麗示范村”“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等稱號,成為肅南縣城的后花園和遠近聞名的休閑打卡地,成為有產業、有顏值、有風尚的鄉村振興“樣板村”。
漫步在肅南的高原深谷之間,像西柳溝這樣的特色網紅村莊隨處可見,這些村莊村容美麗、村民富裕、集體經濟收入豐厚,成為肅南休閑旅游的主要組成,也體現出美麗鄉村創建的豐碩成果。
數年來,肅南縣先后創建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3個、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1個、省級旅游示范村3個、省級旅游度假區1個、市級旅游專業村4個。先后榮獲全國避暑休閑百佳縣、中國綠色名縣、2017 最美中國榜旅游目的地、特色魅力旅游城市、最具民俗風情的生態旅游大縣、省級縣域旅游產業示范縣等榮譽稱號,被聯合國教科文衛組織和中國民俗攝影協會確定為“中國民俗文化攝影基地”。
2022年以來,肅南縣按照“重點培育、打造精品、串點成線、擴面提質”的思路,整合人力、技術和資金等各類資源,穩步推進“一軸兩心四區五帶”(以張肅公路示范帶為軸線,以紅灣寺鎮、大河鄉為中心,以康白集鎮為副中心,輻射帶動皇城、馬蹄、明花、祁豐四個片區,打造民俗風情體驗帶、生態旅游觀光帶、景區配套服務帶、避暑休閑度假帶、農旅產業融合帶)示范建設,著力提升鄉(鎮)集鎮和中心村服務功能,圍繞鄉村建設三大類23項指標,全面推進和美鄉村建設。目前,全縣102個村已完成52個村莊規劃編制和審批工作,實現全縣發展類村莊“多規合一”實用性村莊規劃全覆蓋。2023年,計劃創建省級和美鄉村5個、市級16個。
截至2022年底,全縣農牧村集體經濟總收入達到1967萬元,村均19.3萬元。目前,全縣村集體公司注冊資金共計4640萬,其中村集體出資達到3938萬元。2023年,全縣預計村集體經濟收入10萬元以上的將達到80%以上。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