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邊壩縣邊壩鎮普玉村的麥拉最近雙喜臨門:剛剛出售了5頭雅江雪牛,17510元嶄新的人民幣才揣進口袋,縣里又送來了“邊壩縣雅江雪牛養殖示范戶”的獎狀,抑制不住內心喜悅的麥拉逢人就說:“養雅江雪牛是政府送來的致富好門路,明年我要擴大養殖規模,靠養殖雅江雪牛過上好日子!”
牛是高原牧民戰勝殘酷自然環境,實現發展存續的依靠。長期以來,農牧民群眾為提高產奶量,讓生活在高海拔地區的牦牛與主要生活在雅魯藏布江河谷地帶的當地黃牛進行雜交產出犏牛,但由于牦牛與黃牛是不同屬之間的雜交,產出的公犏牛雄性不育,只能役用。母犏牛雖然產奶量增加,但犏牛繼續與牦牛或當地黃牛交配產出的后代由于基因缺陷,基本無利用價值。與此相反,犏牛與安格斯肉牛雜交后卻表現出卓越的生產性能:耐粗飼、生長速度快、環境適應與抗病能力強、屠宰率高、肉品質好。由于當地黃牛主要生活在雅魯藏布江河谷地帶,雜交后的肉牛取名“雅江雪牛”。雅江雪牛既保留了牦牛和黃牛的高原地域特色,又兼具安格斯牛體格高大魁梧的特點,雜交優勢明顯。通過跟蹤監測得出這樣一組數據:小牛出生重約22公斤,一年體重達231公斤,一年半體重就達到354公斤,基本具備出欄條件;兩歲齡體重達到480公斤,兩歲半達到522公斤。在高原環境下達到這樣的生長速度,當地牧民從未見到過。經專家論證,雅江雪牛最佳出欄時間為兩歲到兩歲半。比同齡牦牛提前4.5到5.5年出欄,大大縮短了出欄周期。經國家權威部門鑒定,雅江雪牛肉蛋白質含量達到23.43%,屬于高蛋白性食品;蒸煮綜合損失率25.17%,具有較好的加工性能;屠宰率比當地牦牛平均高10%;氨基酸含量較為豐富,每100克肉含量為21.80%,肉品質達到國內優級雪花牛肉質量水平。經多次品鑒、檢測,雅江雪牛具有高原適應性好、肉料轉化比高、飼養周期短、肉品質好的特點。
在平均海拔超過4000米的青藏高原,選擇一個適宜的優勢產業很不容易。試點成功后的雅江雪牛被認為是一個極具發展前景的高原產業,有了這樣的共識,市場與政府雙向發力,政策與宣傳兩輪驅動,科技與培訓積極跟進,承載著農牧民希望與夢想的雅江雪牛產業開始穩步推進。
政策支持讓農牧民吃上發展產業“定心丸”。從配種點建設到配種設備、電子耳標、凍精購置,從參加配種母牛獎勵到飼料補貼、空懷補貼、產犢補貼,再到出售補貼,幾乎每個環節都納入了政策支持。為提高配種員的工作積極性,激勵其提升技術水平,在每頭牛50元配種費的基礎上,每懷孕并成活一頭小牛再獎勵200元。邊壩縣邊壩鎮普玉二村的旦增平措對配種獎勵政策有切身感受:作為村級獸醫,2021年、2022年他共配種雅江雪牛236頭,成活180頭,僅此一項他便獲得7.6萬元的獎勵。同時由于他配種技術過硬,深得當地群眾信任,還成為全縣畜牧獸醫培訓的技術指導老師。
用好宣傳這把打開農牧民心結的“金鑰匙”。雅江雪牛推廣初期,全區上下動用了大量的行政資源和技術力量,對農牧民進行宣傳動員,但效果都不理想。有的擔心技術人員技術不成熟導致空懷,影響當年效益;有的擔心采取直腸把握法用凍精配種會導致母牛從此失去懷孕能力;有的擔心小牛出生后賣不出去等等。為消除農牧民的疑慮,區、市、縣、鄉四級農業農村部門組織人員制定藏漢雙語宣傳單走街串巷、深入草原帳篷面對面宣傳。昌都市畜牧科負責人介紹:“昌都市實施地毯式立體宣傳,逐縣、逐鄉、逐村開展拉網式宣傳,與農牧民群眾現場溝通、露天談心、答疑釋惑、擺事實、講道理,通過資金補助、物質獎勵、獎懲結合等方式,爭取農牧民群眾對牦牛經濟雜交工作的支持”。隨著試點工作不斷擴面,效益日益突顯,更多看到實惠的農牧民開始參與進來。
強化技術跟進為產業發展裝上“助力器”。在拉薩市曲水縣建設集養殖、示范、培訓于一體的“牦牛經濟雜交養殖示范基地”,是自治區層面發展雅江雪牛產業頂層設計的重要一環。2017年,自治區財政投資2200多萬元用于工程建設,基地建成后,雜交試點、實驗、技術示范都有了依托。
雅江雪牛產業發展從配種、接生、科學飼養到疫病防控,各個環節都需要技術支撐。曲水縣牦牛經濟雜交養殖示范基地在技術人員的培訓中發揮了中堅作用。自2017年至今,基地已為市級培訓師資及重點縣區基層配種人員660人,市、縣級技術人員1640人,農牧民22450人,切實提高了繁殖員實操能力和農牧民群眾的養殖水平。昌都市從區內外聘請25名牦牛經濟雜交技術專家,實行專家包片工作制,負責區域參配母牛現場篩查、技術指導、人員培訓、科技創新等技術指導服務工作,并率先創新開展“一篩、二催、三配種”的三步工作法,建立了符合昌都市養殖特點的犏牛同期發情配種技術。為增加雅江雪牛產業發展后勁,科研人員緊貼產業發展實際開展研究,努力解決產業發展中的科技難題。2018年實施重點研發及轉化技術“西藏犏牛與安格斯牛雜交技術研究項目”,項目已結題;2021年實施中央引導地方項目“西藏肉牛雜交合成系(雅江雪牛)產業化技術集成與示范”;2022年實施中央引導地方項目“雅江雪牛飼草料高效利用關鍵技術研究”和重點研發計劃“西藏肉牛育種試驗——雜交一代群體的建立”,目前三個項目正在實施中。
在地廣人稀,居住分散,資源貧瘠的雪域高原上,資源條件在相當程度上決定生產形式。單家獨戶的小生產活動在西藏會長期存在。如何將千家萬戶的小生產與千變萬化的大市場聯系起來,需要生產經營模式的不斷創新。
“企業+合作社+農牧戶”是符合西藏實際的產業發展模式。在政策引導和市場需求的雙重作用下,這一模式在雅江雪牛產業發展中日益成熟。
為讓養殖戶吃上“定心丸”,政府部門制定的政策中明確,養殖戶飼養的雅江雪牛出生后三個月,協調有實力的企業上門收購。達到65公斤,按3000元每頭收購,超過或達不到65公斤,按每公斤30元增減。有了這項政策,養殖戶的積極性便被調動起來了。林芝市一位基層農牧干部算了一筆賬:一個3口之家的農牧戶,養殖5頭犏奶牛,全部參與牦牛經濟雜交,次年出售4頭3月齡(65公斤)的雅江雪牛犢牛,可為家庭創收12000元,加上政策補貼、母犏牛正常擠奶、打酥油等,總收入超過20000元。在經濟收入偏低,農牧業資源匱乏的地區,這是一條很好致富路子。
農牧民專業合作社在產業鏈條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一頭連著養殖戶,一頭連著企業,有的合作社還直接面對市場。2017年大學畢業后直接下海創業的西藏山南市加查縣索郎見參認定發展雅江雪牛是一條致富好路子。他聯合其他兩位伙伴決定在這一領域一展身手。2018年,加查縣聯堆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正式運營。合作社集犏牛養殖、雅江雪牛育肥、牛奶出售、酥油和奶渣制銷、飼草種植于一體,采取“合作社+農戶”的運營模式,帶動周邊群眾養殖雅江雪牛。幾年下來,創造凈利潤40萬元,帶動群眾增收30多萬元。而成立于2021年的日喀則市江孜縣宗日雅江雪牛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面向江孜縣和康馬縣收購雅江雪牛并集中育肥。2022年收購犢牛142頭,收購價40.5萬元,經半年育肥后出售92.3萬元。合作社成立至今純利潤已達120萬元,成為當地經濟效益最好的合作社之一。
雅江雪牛產業從試點到推廣才短短幾年的時間,產業發展仍處于規模擴張的起步階段。風正潮水平,帆滿舟行勁。蒼茫高原,千萬農牧民正牽手雅江雪牛,在致富路上勇毅前行。
(作者單位:肖長偉、李春來,西藏自治區農業農村廳;尼瑪群宗、劉楠,西藏自治區畜牧總站)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