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7年起,上海市松江區創辦糧食生產家庭農場,為破解“誰來種田、怎樣種田”的難題進行了有益探索。十幾年來,松江區家庭農場日臻完善。
具體做法
注重加強制度建設,實現機制運行高效率。一是建立農地流轉制度。堅持鼓勵和規范土地流轉,重點平衡好土地承包農戶與家庭農場經營者之間的利益關系。以“依法、自愿、有償”為原則,推行農民承包土地委托村委會統一流轉的方式,集中農民土地,實行適度規模經營,將土地交給真正有志于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經營。同時,發揮政策杠桿調節作用,將土地流轉費由原本固定的600元/畝調整為以500斤稻谷實物折價,使土地流轉費隨糧食收購價變動,讓流出土地農民和家庭農場之間的利益由市場調節。二是建立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制度。根據當地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土地流轉水平狀況來確定土地經營規模,兼顧公平與效率,確保家庭勞動力承擔的生產規模與現有生產力水平相適應。以糧食生產家庭農場為例,將其經營規模一般控制在120~200畝,種養結合與機農結合家庭農場根據其經營能力,規模可以適當擴大。三是建立經營者準入和退出制度。準入機制是由集體經濟組織內部的農民,在自愿申請的基礎上實行民主選拔、擇優選擇,由本村村民代表大會進行民主評定;退出機制是設定經營者的年齡限制,年滿60歲自動退休,將土地交給年輕農戶經營。同時建立考核制度,將家庭農場農業生產茬口安排、適時收種、安全用種用藥、場容場貌等納入考核范圍,實行考核不合格“一票否決”淘汰機制。
注重加強耕地保護,實現糧食面積高保障。一是壓實黨政同責。嚴格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將生產目標分解下達各鎮,明確種植面積和品種,建立糧食生產安全臺賬。將穩定糧食生產納入鄉村振興考核指標,以考核“指揮棒”壓實領導責任,確保糧食播種面積目標任務責任到位、措施到位、保障到位。二是抓牢耕地保護。堅持耕地保護數量、質量兩手抓。“十三五”以來,耕地面積穩定在21.5萬畝以上,連續多年保持耕地面積小幅增長。截至2022年底,耕地面積達到23.25萬畝。耕地地力定點監測結果顯示,耕地質量平均等級從2016年的2.17等提高至2022年的1.72等。三是明確政策導向。2019年以來,相繼出臺農業保險財政補貼、家庭農場考核獎勵、優質稻米產業化發展專項獎補、老年農民退地養老保障、家庭農場主社保參保補貼操作辦法等近20項政策,有力提升了糧食生產能力。2018年至2022年,平均每年補貼總額達到1.2億元,畝均約800元。統籌整合各類糧食生產補貼,將綠肥深翻種植補貼、綠肥深翻考核獎補、水稻機直播補貼、農藥補貼、農資綜合補貼5項補貼整合為“糧食生產環境保護補貼”,補貼標準由每畝518元提高至550元,并通過二次考核的形式發放,推動糧食生產補貼由“補過程”向“補結果”轉變。此外,2011年起開展家庭農場考核獎勵,通過考核可獲得每畝200元獎勵,從而調動了種糧積極性。
注重提高糧食生產質量,實現保護建設高標準。一是加大投入力度。從2018年起,每年投入分別由0.98億元、1.39億元、1.42億元、1.45億元提高到2022年的1.51億元。二是強化基礎設施。從2008年以來累計建成高標準糧田13.8萬畝,涉及水利灌溉設施、機耕道、土地平整等投資達5.1億元。建成日烘干能力2800噸糧食烘干設施、稻米加工廠4家、5000噸低溫儲存倉庫,糧食儲存加工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盤活存量建設用地資源,根據生產需要改建為供農機設備停放、安置使用的設施用地。2016年以來共建設項目32個,總投資3.8億元。三是提升耕地質量。積極探索發展種養結合(水稻+生豬)家庭農場模式,畜禽糞污發酵還田等資源化利用,做到用地與養地相結合。目前,共有種養結合家庭農場91戶,占總數的10.8%。率先推出全國首個耕地質量保險,以耕作層厚度、土壤有機質含量兩項“地力水平”核心指標進行客觀監管和評價,并將保險的“逆向賠付”轉變為“正向激勵”。目前,全區已有577戶家庭農場投保,覆蓋面積9.3萬畝。四是推廣綠色生產。推行“一茬一養”耕地輪作休耕制度,推廣測土配方、增施有機肥,加強耕地質量保護和提升。據測算,2018年至2022年,耕地畝均化肥使用純量減少12.4%,水稻每畝減少施藥10.4%。2022年化肥農藥均比上年減少2%。整建制推進水稻綠色認證,成功創建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全國水稻病蟲害綠色防范示范縣。
注重提升提質增效能力,實現生產經營高水平。一是加強培訓指導。每年組織經營者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并派出技術人員到家庭農場現場指導,進行全程跟蹤服務。二是發展稻米產業化聯合體。積極培育“松江大米”品牌和地理標志,采取統一供種、統一服務、統一加工的方式實行標準化生產。2022年,“松江大米”優質水稻品種種植面積達7萬畝。著力打造“優質稻米產業化聯合體”,通過銷售能力強的龍頭企業、合作社帶動普通家庭農場抱團闖市場。截至2022年底,共組建了14家稻米產業化聯合體,簽約家庭農場320戶,營銷帶動面積3.9萬畝,聯合體內家庭農場每畝增收約360元。三是健全社會化服務體系。完善農資服務。建立14家農資超市門店,統一配送種子、農藥、化肥等生產資料。開展信息服務。建立農業大數據信息平臺,為所有家庭農場主配送手機,及時提供氣象、植保、市場、價格等各類信息。加強農機服務。完善農機4S店綜合服務管理系統建設,提升農機專業保養、維修、評估、處置等服務能力。
實踐思考
發展家庭農場是鞏固黨的執政基礎的現實需要。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是我國農村的基本經營制度,需要長期堅持并不斷完善。實行農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有利于在堅持家庭經營基礎性地位的同時,進一步激發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內在活力。落實土地集體所有權,村集體經濟組織根據本村實際確定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者條件,有利于實現守土有責、保護耕田、優化土地資源配置。穩定農戶土地承包權屬,農戶通過土地流轉獲得穩定的流轉費收益,有利于實現離土離鄉,同時也能保障收益權。放活土地經營權,農場主按照合同期限經營土地,安心從事農業生產,有利于經營者穩定隊伍、提高務農者素質,有效破解“誰來種地”的難題。
發展家庭農場是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的必然選擇。小農戶是我國農業生產的基本組織形式,家庭農場是小農戶的升級版。通過發展家庭農場,松江區改變了土地一家一戶分散經營方式,引入現代生產要素扶持改造小農戶,將土地、勞動力、農機等生產要素適當集中,實現適度規模經營,提升了農業經營集約化、標準化、綠色化水平,促進了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的有機銜接。家庭農場的發展,使松江區農戶數量從2007年的4900戶減少到目前的819戶,規模經營面積與當地生產力相適應,兼顧公平與效率,提高了“三率一力”,從而進一步加快了農業現代化進程。
發展家庭農場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客觀要求。發展家庭農場破解了“誰來種地”“如何種地”難題,通過依靠機械化、規模化和社會化服務,大幅度提高了農業勞動生產率,有力助推了糧食生產穩定、農民增收和產業振興。組建家庭農場后,松江區糧田由本地農民規范種植,改變了過去三分之一糧田由外來戶低水平經營的情況,通過實施綠肥、發展種養結合等措施,增加了土壤肥力,促進了農田養護,有效促進了農業生態環境改善。松江家庭農場發展十幾年來,家庭農場經營收入從剛開始戶均4.6萬元提高到目前的17.02萬元,其中機農結合和三位一體家庭農場戶均收入普遍超過40萬元。發展家庭農場,取得了糧食穩產、農民增收、生態改善、耕地保護的良好成效。
(作者單位:上海市農業農村委員會)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