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閩大地,背山而居,向海而生。
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實踐地,福建向來承載著許多期待。兩年前,習近平總書記到閩考察時強調,要加快推進鄉村振興,立足農業資源多樣性和氣候適宜優勢,培育特色優勢產業。要以實施鄉村建設行動為抓手,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牢記囑托凝心聚力,奮力建功新征程。近年來,福建在鄉村產業發展、環境整治、基層治理等方面重點發力,加快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在山海間逐夢共富共美,走出一條具有福建特色的高質量發展的振興之路。
打好“特色牌”
鄉村產業“態勢新”“活力強”
茶,是福建的一張名片。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考察時強調,要統籌做好茶文化、茶產業、茶科技這篇大文章,堅持綠色發展方向,強化品牌意識,優化營銷流通環境,打牢鄉村振興的產業基礎。
“茶都”安溪,茶香四溢。走在這座城市街頭,道路兩旁茶館林立,空氣中彌漫著淡淡茶香。飯前飯后、閑聊待客,安溪人總會泡上一壺鐵觀音,悠閑地享受著品茶時光。
“從全省最大的國定貧困縣,蛻變為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安溪主要就是靠茶,全縣80%的人都與茶產業相關。”安溪縣農業農村局黨組成員陳永春說。
循著茶香,從縣城驅車30分鐘,記者來到安溪鐵觀音“魏說”發源地——西坪鎮松巖村,見到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烏龍茶(鐵觀音)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魏月德。一見面,他就拿出自制的鐵觀音,招呼我們坐下喝茶。
“安溪的自然環境是鐵觀音產業發展的最大優勢,其他地方種不出安溪的味。”從十三歲學習制茶,如今年近六旬的魏月德聊起鐵觀音就滔滔不絕:“這么多年來,正是因為安溪充分發揮了自身優勢,才將鐵觀音產業發展到如今的規模,讓大半個縣的人吃上‘茶業飯’。”
2022年,安溪縣涉茶總產值達320億元,安溪鐵觀音品牌價值達1430億元,連續三年位列中國區域品牌(地理標志)價值第一,連續七年名列全國茶葉類區域品牌價值第一。
守著自然優勢是否就能續寫輝煌?十多年前的“農殘風波”讓安溪人記憶猶新。幾代人喝的茶,被說農殘超標傷身,安溪人不能理解。但這件事讓安溪人認識到,質量安全是茶產業的生命線,決不能出問題。
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安溪開始著手推動茶產業提質增效。發射“安溪鐵觀音1號、2號”衛星,運用衛星遙感、大數據和現代光學技術,開展病蟲害測報、茶園搶險救災等。建設“數字茶業”云平臺,在全國首創農資監管與物流追蹤平臺,建立從茶園到茶杯全過程可追溯體系。近年來,安溪茶葉抽檢合格率達100%,出口連續15年100%通過輸入國官方檢測。
“品質頂呱呱!”作為一位老茶人,魏月德朝著面前的茶,豎起大拇指。“每種鐵觀音都一樣嗎?”看著他背后櫥窗上的“魏蔭名茶”“蘭花香”“茶禪寺”等品牌,記者好奇地問道。“鐵觀音只有一種,柜臺上展示的都是根據不同市場需求、不同口味,使用不同工藝、技藝制作出來的。”接完幾個定茶電話后,魏月德接著解釋,“鐵觀音品質好,一茶有百香。我們根據不同香味確定一種品牌,這樣能更好地樹立品牌形象、滿足市場需求。用品質鞏固品牌,用品牌傳播文化。以前我們賣茶,后來教人家喝茶,以后還要講好茶故事、傳播好茶文化。”
“十里不同天,隔山不同風,同時不同雨。”安溪獨特的地理環境不僅孕育了鐵觀音這顆“茶明珠”,同時也造就了獨特的地理風貌。“基于茶但不止于茶”,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實施,距西坪鎮不遠的尚卿鄉黃嶺村,攜手國心綠谷公司共同打造“生態旅游茶莊園”。
“以前這里是‘斷頭村’,被村民說是‘鳥不拉屎’的地方。村企共建茶莊園后,黃嶺村發展成了國家級美麗鄉村示范村,以前沒人來的落后村破天荒地堵了車,三個停車場都不夠用了。村里民宿房間早已訂購一空。”國心綠谷茶莊園負責人黃清平告訴記者:“我們就是要把文化變為產業,把生態茶園變為旅游景點,把農村新居變為農家旅館,把茶葉作為旅游伴手禮,最終實現茶文旅相融合。”
截至目前,安溪已建成39座各具特色的茶莊園,促進茶葉與旅游、休閑、康養有機融合。每年到安溪消費體驗的“鐵粉”120萬人次以上,年旅游收入達12億元。
產業之花正在福建鄉村大地綻放。漳浦縣石榴鎮填鴨產業“呱呱落地”,2022年全鎮出欄約160萬羽,年養殖一產產值達到4.8億元,二產產值增加約2.5億元,帶動鴨苗養殖、飼料、運輸等上下游產業,總產值近10億元,輻射帶動周邊多個鄉鎮。龍嶺村實施“我在龍嶺有畝田”認領項目,盤活閑置土地22畝,并在此基礎上,建設游客集散中心暨農產品產銷驛站,打造一條集紅色教育、研學旅游、素質拓展、休閑度假等為一體的旅游創意體驗項目,實現產業有新發展、村容有新形象、村民有新獲得。
老產業提檔升級,新產業活力迸發。近年來,福建省堅定不移走特色路、打特色牌,擴大福建品牌影響力。茶葉單產、全產業鏈產值全國第一,大黃魚、鮑魚、紫菜等水產產量全國第一,枇杷、龍眼等水果產量居全國前列,木材、筍等林產品產量居全國前列,竹業產值全國第一,生豬、蛋雞、肉雞規?;B殖水平全國領先,蔬菜產品40%調供省外,食用菌產量全國第二,其中十個品種產量居全國首位。
增“顏值”提“氣質”
和美鄉村“吸睛”又“吸金”
“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樣子。”
“不制服風沙,就讓風沙把我埋掉!”
七十多年前,谷文昌帶領東山縣人民開荒拓土,苦干14年把一個“荒沙島”變為“綠寶島”,在老百姓心中樹起了一座不朽的豐碑。如今,谷書記當年的錚錚誓言依然回蕩在東山人民心中。
走在東山海邊,湛藍的海水輕輕地拍打著海岸。一眼望向遠處,海天相連,海鷗盤旋在萬頃碧波之上。清爽的海風拂過臉龐,讓人不禁想來個深呼吸。從東山島到南門灣,從風動石到魚骨沙洲,這方綠水青山,是幾代東山人接續奮斗的結果。
生態是寶貴的資源和財富,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人和社會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近年來,東山縣以建設“生態旅游島·富美新東山”為目標,堅持“一島一城市、一島一景區”的思路,持續打造宜居和美鄉村,走出了一條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高質量發展路子。
金色的沙灘綿延幾十里,海灘、山巒綠樹覆蓋。栩栩如生、惟妙逼真、動感強烈的龍、虎、獅、象四個島群點綴其間,令人咋舌稱奇。這里是有著“海上動物園”之稱的澳角村。
“澳角獨特的地理自然環境、海洋綠色生態等是我們的優勢和依靠。”陳城鎮黨委書記林大強說:“靠海發展起來的澳角人明白生態環境的重要性。這幾年,我們從改造、完善、提升入手,實現了從環境美躍向振興美。”
“以前都是泥土路,一下雨別說開車了,連走路都困難。”林大強帶著記者穿過村莊內部,來到一處觀景臺上,指著村子里的水泥路說:“現在村子里的路都硬化了,就是下雨,老人小孩都能爬上觀景臺。”
站在觀景臺上,望向不遠處的海邊,有人悠閑地散步,有人躺著享受海風。“因為常年出海打魚,過去海岸邊的環境不好,沒什么人待在海邊。”見我們看向海邊,林大強說,“澳角村成立了海域整治專項工作隊、碼頭管理小組與‘小紅帽’青年志愿隊,加強日常巡查,持續推進海域綜合整治,為的就是讓澳角的海更藍、水更清。”
現在的澳角村,一級漁港道路、佛祖廟路、海防路等先后建成,主干道路兩側綠化持續擴大,綠色蔓延到了村莊每一個角落。規范配套垃圾驛站和車輛,實行小區管理模式,確保垃圾日產日清,營造良好的宜居環境。由“賣魚”轉為“賣風景”,澳角村人的“綠色變奏曲”漸入佳境。今年累計接待餐飲、住宿游客2萬余人次,創收100余萬元。
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演奏這首“綠色變奏曲”的,不只是澳角村。作為廈門海拔最高、最偏遠,曾經最為貧困的山村——軍營村和白交祠村,較早出現了是要“綠水青山”還是“金山銀山”的抉擇。曾經,“地瓜當糧草,孩子當背包”是兩村的真實寫照,“交通靠走、通訊靠吼、治安靠狗”是兩村的生活方式,僅有的收入來源就是種菜制茶。而制茶需要燒火,因此村民只能上山砍樹作為木材,那段時間,村子周邊的山“禿”了很多。
1986年和1997年,習近平總書記曾兩度到軍營村訪貧問苦,為高山鄉村的發展方向作了明確指示,留下“種茶種果,也別忘了森林綠化,要做到山上戴帽,山下開發”的生態發展理念。從此,錨定“開發與生態兩手抓、兩手硬”的目標,當地村干部和廣大群眾把生態紅線當做“生命線”,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推動兩村走出了一條具有特色的生態脫貧路。綠色大旗,在這里高高飄揚。
一城春色半城花,萬頃波濤擁海來。走在如今的高山村里,滿目青黛。親水步道旁的溪水清澈見底,房前屋后有樹有果,新建的安置房窗明墻凈,高山黨校里人來人往。正是兩村干部群眾堅持綠色發展理念,花大功夫修復、保護生態環境,才使青山與村莊共煥新顏。如今,兩村有綠化近2萬畝,共鋪設污水管網2.1萬米。修繕宗祠、古厝36座,整治裸房、改造農房549棟,新建公廁10座,村莊環境顯著提升,軍營村被列為市級環衛考評免檢單位。兩村不僅賣茶葉,還賣上了“空氣”和“美景”。
對好生態的堅守還換來了“意外”的回報。兩村率先實現“碳票”變“鈔票”,目前,累計完成6.6萬噸茶園碳匯和農林碳匯交易,每年可直接為軍營、白交祠村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3.1萬元。
“誰也沒想到,除了種茶賺錢,茶園的空氣也能賣錢。”白交祠村黨總支部書記楊金全深深地體會到了生態好的甜頭。首筆農業碳匯交易落地后不久,同安首批50萬元“鄉村振興碳匯貸”也順利發放。拿到貸款后,高山村村民蘇銀坂第一時間將這筆錢用于擴大自家茶園規模,引進新品種、新技術,在提升經濟效益的同時,繼續提升生態“碳匯”能力。
作為全國首個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綠色是福建的驕傲,也是福建的一張亮麗名片。近年來,福建接續努力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通過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達99.3%,全省鄉鎮生活垃圾轉運系統全面建成,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達54%。推進農業綠色發展,2022年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93%,秸稈綜合利用率達93%,農膜回收利用率達83%。完成全國首單農田碳匯、首批農業碳票交易。保護修復鄉村生態環境,全省水土保持率提升至92.6%,水土保持生態文明建設居全國領先水平。實施安全生態水系建設,初步形成遍布全省鄉村的河流生態走廊。
扶好“領頭雁”
鄉村振興“人氣旺”“底氣足”
“人跑光了,山就拋荒了。人沒了,山荒了,再說農業農村有發展就不合適了。”在福建采訪期間,魏月德的這句話令人印象深刻。
功以才成,業由才廣。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需要一批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福建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著力加強鄉村人才隊伍建設,堅持本土培養和外部引進相結合,用鄉村廣闊天地的發展機遇,吸引畢業生到鄉、能人回鄉、農民工返鄉、企業家入鄉,大力推進人才振興。
“今年畢業季,公司每天都能收到二三十份簡歷。我們已經把篩選標準定為本科。”在東山縣陳城鎮澳角村,記者見到了28歲的返鄉大學生、福建大厝食品科技有限公司銷售部負責人陳煒毅。大厝公司成立于2019年,在陳煒毅和小伙伴們的共同努力下,如今已經成長為年銷售額7000多萬元的潛力公司,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才到澳角村工作。
“雖說都是‘靠海吃海’,但是我們海島三代人的發展思路還是有不一樣的地方。”陳煒毅說,“祖父輩以‘討海’捕魚為生計,父輩賣海鮮原材料致富,到了我們這代人,賣的是加工過的海產品。”
據介紹,前幾年村里有位老船長做海鮮微商,一年收入3000多萬元。陳煒毅見識到了電商的潛力,也照著別人的方式搞,花大錢收了一批貨。但是因為市場波動,這批貨屯了兩年也沒有賣出,著實“栽了一跟頭”。后來嘗試開網店,但是不知道如何對接渠道,網店運營也得從頭學習。而且因為缺少專業人才,產品包裝、圖片展示、美工文案,他一一包辦,付出了極大精力。但是,網上銷售卻一直不溫不火。直到2020年,中國蟹肉占領美國市場的消息,引爆了國內市場,大厝公司終于迎來發展機遇。
趁著這個難得的機遇,陳煒毅想借助澳角村毗鄰臺灣、原材料充足的天然優勢,打造屬于自己的、叫得響的品牌。隨著電商事業的發展,他的夢想正在實現。
“我們常常以心理醫生自居,時刻揣摩消費者的心理。同一種原材料,我們根據消費者的需求做,制作了不同的產品,有適合減肥的低脂產品,也有適合長身體的高鈣產品。”大厝公司直播間的大屏上,不同的產品正在輪流展示,每個產品還以視頻的方式配上了吃的方法。陳煒毅介紹:“經營思路變了,銷售手段也要跟著變?,F在短視頻興起,我們給產品配備使用視頻,讓消費者體驗更快捷方便。”
如今,大厝公司采取計件、計時的方式,招攬周邊村民。技術相對成熟的村民,一個月可以賺取8000元左右。同時,大厝公司堅持“讓大海反哺每一條河流”,積極投身公益事業,為澳角小學免費提供教材和作業本,無償捐助困難村民,每年為地方納稅2000余萬元。
“愛拼才會贏。”福建人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堅信努力奮斗就能實現美好生活。在福建,像陳煒毅這樣扎根鄉村的“領頭雁”們越來越多。
位于漳浦縣石榴鎮梅北村的鑫梅鐵皮石斛產業園內,粗壯的海棗樹干上長滿了一條條石斛枝條。福建省鑫梅生物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圍繞鐵皮石斛做文章,首創將鐵皮石斛附生在海棗樹上的種植方式,培育出有特色的海棗園林下石斛產業。該企業負責人陳亞萍介紹,去年公司產值達2000萬元以上,帶動就業人數近百人,實現了村集體和村民“雙增收”,鑫梅鐵皮石斛成為當地產業的一張“新名片”。
引進一批人才,帶動一方產業。如今,人才正在鄉村熱土上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成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保障。近年來,福建持續強化鄉村人才支撐,累計選派1.2萬余名科技特派員下鄉服務推動鄉村振興。全省7個設區市累計下派因年齡原因退出領導崗位的干部1153名。深化閩臺鄉建鄉創,累計引進100多支臺灣團隊、340多名臺灣建筑師和文創團隊入閩駐村開展村莊規劃設計、文創等陪伴式服務。
新征程中當展現新作為。福建省委書記周祖翼說,近年來,全省以開展“千村試點、萬村推進”工作為抓手,鄉村振興各項工作取得新成效。要深入學習“千萬工程”寶貴經驗,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結合福建實際,清醒認識存在的差距,加快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要著力貫徹新發展理念,正確處理速度與質量、發展與環保、發展與安全的關系,求真務實、積極作為,保持歷史耐心,蹄疾步穩、有力有序推進鄉村振興。
為者常成,行者常至。我們期待,八閩大地在新征程中匯聚更強力量,劈波斬浪再揚帆,讓共富與共美的夢想接續照在這片山海之間,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與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注入澎湃動能。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