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諺語順口溜齊上陣,你講生豬防疫,他談短視頻制作……這是一場接地氣、接“農”氣的比賽。7月底,首屆全國農業廣播電視學校說課大賽決賽在山東煙臺成功舉辦。大賽自3月份啟動以來,共吸引340名教師參加省級初賽,經層層篩選,62名教師進入決賽角逐。
什么是說課?通俗來講,說課就是“說說怎么教”。說課不等于講課,并非實際教學,沒有師生互動,說課的重點在于理論闡述,通過說課,教師系統說明教學設計、教學過程、理論依據等。此次比賽旨在以賽促教,以此強化師資隊伍,全面提升農民教育培訓能力和水平,推動農民教育培訓事業高質量發展。
決賽現場,來自全國各地的62名農廣校教師,依照抽簽順序,依次上陣,他們圍繞教學分析、教學策略、教學實施、教學評價等方面,系統闡述教學思路,“說說怎么教好農民”。教師們金句頻出,課件文圖交叉、動靜結合,現場比賽激烈,氣氛熱烈。
說學情
先要了解農民
“學員的年齡構成如何,學歷怎么樣,他們目前從事何種農業生產,他們對某個話題的了解程度和興趣有多少”,在說課比賽中,分析農民學員情況,是每位教師講解的第一部分。
農民教育培訓,就是要服務農民、教好農民,而教好農民的前提,是要對他們有足夠了解,要把握農民群體的特殊性。在長期的工作實踐中,教師們總結出,農民群體具有年齡跨度大、從事產業類型差異大、知識結構和技能基礎差別大等特點。
如何應對農民學員差異較大的情況?陜西省寶雞市千陽縣農業宣傳信息培訓中心技術員張旭鋒介紹,當地的做法是在縣一級舉辦初級農民培訓班,從中挑選出年紀較小、學習能力較強、產業較大的學員到市級中級班進行進一步學習,以此層層篩選、分層培養。
此外,有的教師逐漸探索出合作式教學法,從班級里挑選出領悟能力強、有一定知識和技術基礎的學員作為助教,幫助其他學員跟緊教學進度;同時,發現自身的不足,及時與教師溝通,實現自我提高。這樣的方式,既提高了教學效率,又做到教學相長,一舉兩得。
教好農民,了解農民群體是基礎,教師們非常注意收集農民學員的個性化需求。在開班前,教師們都會靈活運用微信群、問卷調查等方式,了解他們對課程的期待,多問他們“想從課程中學到什么”“希望通過課程解決什么問題”,以做到因材施教、“對癥下藥”。
在長期的交往中,教師與農民之間亦師亦友,建立起深遠的友誼和信任。“農民在您心里是什么樣子的?”提到這一問題,農廣校的教師們都滔滔不絕,熟悉地好像在說自家的親戚。
“農民很真誠,只要你用心對待他們,他們就愿意用十倍的好來還你。”云南省紅河州農業廣播電視學校的高級農藝師李燕說,“農民種的東西,怎么也要拿一點給你,有時候他們自己家的蜂蜜,就用塑料瓶裝來給你嘗嘗。”
今年60歲的李燕,在農民教育培訓行業已經干了整整38年。直到現在,每次開班前,她都會至少提前一個月備課、調整教材、熟悉學員。培訓期間,她與學員同吃同住,建立起深厚的感情。她所開設的“社交禮儀與藝教”類課程也深受農民喜愛。在這門課程上,她把農民組織起來,教他們穿衣打扮、唱歌跳舞。李燕發現:“農民很有激情和活力,很熱愛生活。”
在李燕看來,農民教育培訓,除了教授技術和農業生產有關的內容外,像禮儀、才藝等素養教育同樣不可缺少。在她的學員中,不管是“00后”,還是“60后”,都在課程結束后仍然與她保持著密切的聯系,他們還親切地稱她為“李媽媽”。
做好農民教育培訓,既要對農民建立理性的了解,又要有情感上的貼近,這就要求農廣校教師們厚植農民情懷,以農民為中心,盡心為農民考慮,盡力為農民服務。
說教學
“教什么”“怎么教”要相互配合
“小麥不怕草,就怕坷垃咬。”在東北,這句話是說,如果將種子播在土塊里,土塊漏風漏水,種子便無法發芽。比賽現場,黑龍江省農業廣播電視學校牡丹江市分校教師張勇介紹了在農業生產中具有東北特色的叫法。“如果不了解這些語言,是很難跟農民交流的。”而先向農民學習怎么把理論知識轉化為形象、地道的語言,是他工作后的第一課。
張勇發現,拿著課件去給農民講課,很多時候是不受歡迎的,“農民就希望像講評書一樣給他講課”,他給農民講課,“什么都不帶,就用一張嘴”,這么多年,練出了一身給農民講課像話家常一樣的本事。
跟張勇一樣,農廣校教師們不斷探索新鮮、有效的教學方法。讓農民愿意聽,讓農民更能聽得進去,是保證農民教育培訓有效的關鍵。為此,他們探索出一系列教學方法。啟發式、探究式教學法,重課堂互動,讓農民多問多答多參與;情景模擬式、案例分析式教學法,通過分析身邊的案例、情景還原等,促進農民理解;多媒體教學法則充分利用微信、視頻直播、圖片等多種手段,突破教學時空限制,時刻傳遞更加直觀、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和信息。總的來說,不同的教學方法都是在尊重農民生產經驗和需要的基礎上,引導他們從“被培訓”向“主動學”轉變,使學有所長、學有所用。
不管何種教學方法,都要與教學主題相適應。農民教育培訓教什么。首先是要找準農民需求。“怎么能賺錢,是農民最關心的事。”張勇說。生產技能、經營管理是農民教育培訓的重要主題。這其中既包括選種、育苗、病蟲害防治等種植技術,農產品質量安全認證、農產品加工等產業培育,也包括農產品品牌培育、鄉村旅游的發展等產業升級的內容,涵蓋一二三產的各個方面。
同時,農民教育培訓還承擔著傳遞國家政策的職責,農廣校教師們要及時將最新的國家政策傳達給農民,引導他們通過政策變化調整種植結構,在響應國家戰略的同時實現增收。自國家提出擴種大豆以來,張勇在主講課程之外,增加了大豆種植課程比重。
此外,隨著時代的發展,農民教育培訓的主題也在隨時更新中。在比賽中,很多教師都選擇了與短視頻制作相關的內容,他們從構圖、拍攝、剪輯等各方面講述了自己的教學思路。
來自河北省承德市農業廣播電視學校的張秋松就將短視頻畫面景別與構圖方式設計作為自己說課的內容。在教學中,她通過分組指導、視頻逐幀分析、工作頁詳析操作步驟等方法,一步步幫助農民掌握視頻拍攝技巧。談到農民對于此類課程的興趣,她說:“近幾年,農民對短視頻的興趣越來越大。他們在農閑的時候也會自己刷短視頻、看直播,有的農民平時也有隨手拍的習慣。”課程結束后,農民會根據自己學到的內容,拍拍日常生活,或是拍視頻宣傳自家的果樹,“我建議他們,可以在果樹開花、坐果、套袋等關鍵時刻拍視頻,或者是有什么采摘活動也可以拍一下,這樣也能達到宣傳的目的。”張秋松說。
搭平臺
農民教育培訓最終在干
“舉辦說課大賽的目的,就是要搭建全國農廣校體系教師能力素質提升、交流和學習平臺,加快培育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為農業農村人才培養提供堅實的基礎支撐。”中央農業廣播電視學校常務副校長胡永萬說。
以賽促融,講臺上下、賽場內外,各地農廣校教師相互交流,經驗豐富的老教師分享從業多年的心得體會,初出茅廬的年輕教師也展示著自己的活力和創造力。山東省青島市城陽區農業農村服務中心的李丹表示,城陽區與上海浦東區情況相似,通過參加比賽,她與來自浦東區的教師有了交流機會,“有很多共同語言,碰撞出很多火花”。
據介紹,城陽區屬城市近郊,在城市規劃中屬保留社區,但耕地稀缺,農業是當地長期存在但占比較少的部分。基于此,城陽區實行特色強區戰略,與示范片區建設相結合,挖掘特色農業,求質不求量,力求打造質量標桿式產業。她這次選擇將農產品質量安全認證作為說課主題,也是為了配合當地的特殊情況和農業強區戰略,意在幫助農民了解如何進行農產品質量安全認證,要達到怎樣的標準等。
說課大賽為各地農廣校教師搭建起互動交流的平臺,全國農廣校也是為農民搭建的服務平臺。農廣校的一頭連著農民在生產過程中遇到的各類問題,另一頭連著能夠解決問題的專家、技術人員。農民教育培訓的目的不止在教,最終在干。幫助農民解決實際問題,同樣是農廣校教師的職責。因此,農民教育培訓不是定時的,而是隨時的;內容也不是固定的,而是時時更新的。
農民教育培訓既在課堂之內,又在田間地頭之間。各地農廣校教師都重視課程反饋和跟蹤服務,與農民保持常態化聯系,時刻準備為他們解決在生產中遇到的各類問題。張勇就經常利用周末時間,到村里去、到田間去,看看糧食的生長情況,幫助農民答疑解惑。
“一棵植物,從播種、生長到擺上餐桌,每一個環節都很重要。農民教育培訓關注農業全過程,對老師的要求很高。”李丹說。對于那些農民提出的、自己無力解決的問題,李丹會幫助他們聯系相關方面的老師,一對一地為他們解決問題。而這,也同樣是其他農廣校教師的做法。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農民教育培訓,是鄉村人才振興的重要一招。而師資隊伍的建設與傳承,是保證農民教育培訓長足發展的關鍵。此次說課大賽獲得第一名的趙雨晗,來自安徽省農業廣播電視學校蚌埠分校,2020年參加工作,談到參加比賽的感受,她說:“通過這次比賽,讓我看到了農廣校教師的干勁和對事業的熱愛,對我是一種激勵。”而像趙雨晗這樣的年輕教師,是農民教育培訓事業發展的未來和希望。
本次說課大賽評委、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園林工程學院院長余俊用“三個精準”總結這次比賽,即“選題精準、教學分析精準、教學設計精準”。此次說課大賽是一場考場練兵,是為打造高質量專業化農民教育培訓師資隊伍邁出的重要一步。未來,全國農廣校體系教師將以獲獎教師為榜樣,堅守三農講臺,為做好農民發展道路上合格的引路人、農民成長成才過程中合格的指導者而不斷探索,為全面提升農民素質素養作出更大貢獻。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