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性農技推廣是農業技術傳播的重要部分,關系到我國農業現代化進程。從歷史發展脈絡來看,科技推廣的路線始終存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兩種路徑。漢代在耕作方法上用“代田”取代“縵田”,漢武帝命令各郡國派遣縣令、三老、力田和老農,到京城學習使用新田器,學習代田的耕種培苗方法,使“邊城、河東、弘農、三輔、太常民皆便代田”。類似的政府自上而下的推廣方式一直延續至今。
當前提及的農業科技推廣是指公益性農業科技推廣,而主導公益性農業科技推廣的力量來自政府,體現了集中性與強制性,在今天的各國政府組成及相應職能中,科技推廣和服務都是相應農業和食品部門的職能。
公益性農技推廣的模式創新
從中國當前農業農村現實出發,大量小農戶以生計目的為主的農業形態在未來一段時間仍將存在。在此背景下,為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農業強國,勢必需要以公益性農技推廣為依托,助力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
黨的十八大以來,政府部門非常重視公益性農技推廣工作,出臺多項扶持政策,加大公益性農技推廣的扶持力度。與此同時,在新媒體時代,知識內容生產越來越去中心化,為公益性農技推廣注入新的活力。總體來看,公益性農技推廣正在發生歷史性重大變化,呈現出培訓方式多樣化、參與主體多元化、傳播渠道數字化三大模式創新。
一是培訓方式多樣化。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整合農業職業學校、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高校及科研院所等教育資源,全面增強新階段農民教育培訓服務能力。早在2013年7月,農業部制定的《關于加強農業廣播電視學校建設加快構建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體系的意見》提出,要加快構建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體系,增強農民教育培訓服務能力。在政府主導下,社會力量多方參與,全國各地涌現了一批農民田間學校、農民學院等新的農民教育培訓模式。這種新模式以需求為導向,改變了原有的課堂式教學模式,實現了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的相統一,切實提升農民專業技能,有助于培育高素質農民。
二是參與主體多元化。近年來,中國基于基層探索,積極推動制度創新,引導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的涉農科研專家和高技能人才切實參與到公益性農技推廣中來。2016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的若干意見》,支持大學生、返鄉農民工、退伍轉業軍人、退休技術人員、農村青年、農村婦女等群體參與農村科技創業,提升農業技術推廣服務水平。近年來,全國各地陸續建立科技小院、博士農場等特色機制,吸引農業高科技人才參與到農業生產一線,深入開展農業技術研究和推廣,解決農技推廣“最后一公里”難題。
三是傳播渠道數字化。隨著短視頻、直播平臺的興起與發展,短視頻、直播加速了農技推廣傳播渠道數字化轉型。越來越多的基層農技工作者借助短視頻、直播進行農技推廣,短視頻、直播降低了農技推廣的參與門檻,吸引更多有經驗的農民、農技達人、知名農業專家等個人參與到農技推廣中來。短視頻、直播平臺根據閱讀量、播放量等激勵農技創作者提供優質的公益性農技推廣內容,并實現農技提供者和需求者之間的有效互動。相較于傳統的線下農技培訓,短視頻、直播平臺上的農技內容大多免費、方便獲取,大大降低了農戶的農技獲取費用和成本,惠及更廣大中小農戶群體。
未來公益性農技推廣的圖景
數字生產力的發展與農業智慧化水平的提高,對公益性農技推廣而言既是挑戰,也是全新機遇。
一方面,農業科技中的共性特征正在積累增強,由于農業基礎設施改善、品種改良等因素作用,使得農業科技產生了大量的溢出,這就需要公益性農技推廣體系進行承接。例如,在現有中國原料奶構成中,70%源于荷斯坦奶牛,其中絕大多數養殖來自規模化牧場,其獲取科技的方式主要源自商業服務,但是仍然有數量眾多的中小養殖戶存在技術需求,這部分市場空白需要由公益性農技推廣體系進行填補。
這種典型的長尾特征在農業智慧化發展中表現得尤為明顯。如果說商業化農技服務可能解決了10%的生產者和90%的產出,但是其余的90%的生產者和10%的產出支持仍然龐大。除了共性特征之外,仍有海量的個性知識內容,甚至是獨特的知識也需要得以傳播推廣,而新媒體的發展也為這種傳播推廣起到了支持作用。以抖音平臺的農技視頻內容為例,播放體量在千億次之上,對知識內容的生產和傳播起到了極大的擴展。
另一方面,農業科技發揮作用的環節正從農業生產走向價值生成,越來越多的農業科技在農業產業鏈的前端和后端發揮作用,例如果蔬收獲之后的預冷、初加工等。2023年,廣東省通過在荔枝主產區開展荔枝預冷服務和保鮮技術推廣示范,包括保鮮袋、保溫箱、相變蓄冷劑在果農層面的推廣,使得荔枝保鮮時間達到15天,為果農銷售贏得了更長的時間窗口,增加了農戶收入。
當前,在全球范圍內,盡管農技推廣中的商業性與公益性之間的鴻溝日漸加深,但是對中國農業現代化而言,公益性農技需求,無論是內容還是形式,都十分旺盛。主要問題在于,傳統的公益性體制機制與現代化發展之間存在明顯的脫節。認識到這一點,在新形勢下,借助新的生產力工具,建構更具適應性的生產關系就是高明之舉。
(作者單位:胡冰川、余家林,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張雨桐,首都經濟貿易大學)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