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安以法為基。2022年9月2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六次會議修訂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的修訂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農產品質量安全重要指示精神的實際行動,是貫徹落實黨中央關于食品安全戰略和鄉村振興戰略決策部署的具體舉措,是以立法擔當回應人民群眾關切的生動體現。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的修訂為有效提升農業產業發展水平,全面提高農產品質量監管效能,穩步提優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構建高水平監管、高質量發展新格局提供了有力的法律遵循和制度保障。
農產品質量安全是重大民生工程,是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最根本需求。天津市農業農村委始終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四個最嚴”“產出來”“管出來”等指示批示精神,按照“保供固安全、振興暢循環”的工作定位,堅持“產管結合守底線”與“創新推動拉高線”雙向發力、“強化監管保安全”和“狠抓質量提品質”同步推進,全市農產品總體合格率始終保持在98%以上,為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經濟實現穩中求進、穩中提質、穩中增效做出了積極貢獻。下一步,天津市將以宣貫新修訂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為契機,對標新要求、謀劃新思路、研究新路徑、制定新方案,織好“三張網”,打好“三張牌”,全力推動天津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再上新臺階。
織緊“責任網”,打好“制度牌”,夯實高水平監管工作基礎
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必須壓緊壓實各方責任。新修訂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法,進一步明確了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的屬地責任、農業農村和市場監管等部門的監管責任以及農產品生產經營者的主體責任。為此,天津市將進一步強化頂層設計,與市食安委各成員單位緊密配合,壓緊壓實各級各部門監管職責,夯實農產品質量安全高水平監管工作基礎。
以考核為抓手,壓實各涉農區人民政府屬地責任。將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重點工作納入市食品安全評議考核和鄉村振興實績考核內容,對標新要求,科學合理制定考核指標,強化各涉農區人民政府屬地責任的落實。
以“食安指數”評價為路徑,壓實各區農業農村部門監管責任。將農產品質量安全重點工作量化成 “食安指數”關鍵指標,每季度向各涉農區通報結果,壓實各區農業農村部門監管責任。
以全面實施農產品承諾達標合格證制度為根本,壓實生產經營者的主體責任。一方面在天津市規?;a經營主體全部出具承諾達標合格證的基礎上,實行生產經營主體擴面行動,推動小農戶規范出具承諾達標合格證,另一方面與市場監管部門緊密對接,推動落實承諾達標合格證查驗制度,從市場端倒逼生產端落實承諾達標合格證制度,進一步壓實生產經營者的主體責任。
織牢“監管網”,打好“體系牌”,筑牢高質量發展安全屏障
網格化監管筑牢縱向分層監管體系。按照“區域定格、網格定人、人員定責”網格化監管架構,深入推進區、鎮、村、企業(農戶)監管體系建設,逐步形成上下聯動、反應快捷、運轉高效的監管工作體系,做到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有崗、有職、有責、有人,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制度化、責任化、規范化水平。
協同化監管筑牢橫向分塊監管體系。積極推動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全程監管工作機制,加強與銷售、收購、儲存、運輸過程中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部門的協調配合和執法銜接,及時通報和共享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信息,強化風險評估、風險交流、風險防控的協同開展,形成各負其責、協同高效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橫向監管體系。
數字化賦能橫縱監管無縫對接。實施天津市放心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平臺建設項目,豐富糧食、雞蛋、牛羊等農產品監管品類,構建市場主體信用評價管理系統、農產品安全監管執法系統,對接市場監管部門、商務部門等監管平臺,形成資源共享、信息互補、全程追溯的數字化監管體系,實現農產品“生產有記錄、流向可追蹤、質量可追溯、責任可界定”。
織密“標準網”,打好“優質牌”,增加高品質農產品市場供給
此次修法首次在法律層面提出了綠色優質農產品這一提法,為培育農業精品品牌、促進農產品優質優價提供了有力支撐。為此,天津市將以標準引領品質提升,以優質促進產業發展,使產地的“好產品”轉化為消費者的“好口碑”。
持續強化源頭治理。深入實施“治違禁 控藥殘 促提升”專項整治三年行動,推動生產主體采用綠色生產技術和全程質量控制技術,圍繞禁限用物質違法使用和常規農藥獸藥殘留超標突出問題,切實將群眾重點關注、檢測問題突出的重點品種集中摸排治理,抓出成效。
持續強化標準化建設。在全市現行260項地方標準基礎上,聚焦農業產業發展需求,不斷完善標準體系建設,逐步構建以安全、綠色、優質、營養為梯次的標準體系,同時啟動天津市現代農業全產業鏈標準化試點基地建設工作,培樹一批農業標準集成應用典型案例,提高生產主體依標用標的自覺性和主動性,推動天津市農業生產標準化水平再提升。
深入推進品牌打造工程。建立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目錄,強化優質農產品全程質量控制監管,增加天津市綠色、有機和地理標志農產品認證數量,加強品牌培育,豐富“津農精品”數量,不斷提升產品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在實現農民增收、農業增效同時,持續增加高品質農產品市場供給,為實現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出貢獻。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