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行政區品牌建設對鄉村振興的影響——以貴州省黔東南州雷山縣為例
時間:2023-09-04 14:29:20 來源:農村工作通訊 作者:王鵬 藺新康 字號:【

  近年來,在黨中央深化東西部協作和定點幫扶工作的推動下,廣東省和貴州省(粵黔)協作力度持續加大、內容持續拓展,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開展鄉村振興工作方面均取得新的成效。其中,貴州省黔東南州雷山縣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視察貴州重要講話精神,圍繞“增品種、提品質、樹品牌”,不斷提高農業標準化、規模化、品牌化水平,在依托行政區品牌建設助力鄉村振興上取得了較好成績,其經驗值得廣東省乃至全國其他地區學習和借鑒。

  行政區品牌建設現狀

  “行政區品牌”建設是一個新理念。它是指一個行政區域內的特色產品、特色服務、特色文化等資源,通過品牌建設打造出的具有地域特色、市場競爭力和美譽度的品牌。與地理標志品牌、區域公用品牌、集體商標、證明商標等區域品牌相比,行政區品牌具有品牌地域邊界清晰、產品品質層次分明、品牌權益歸屬清楚、品牌管理職責明確等四個特點。行政區品牌是一個地區的形象代表,也是該區域的軟實力和核心競爭力的體現,更是推進鄉村振興的有效手段。貴州省黔東南州雷山縣圍繞“六個一”產業發展布局,以“茶麻菇稻”農文旅融合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為平臺,重點發展茶葉、中藥材(天麻)、黑毛豬、牛羊、生態漁業、辣椒等特色優勢產業,傾力打造獨具地方特色的產品品牌,以提高當地的知名度和美譽度,有效地推動當地的經濟發展和鄉村振興。

  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地區開始重視品牌建設,雷山縣也不例外。近年來,雷山縣致力于打造生態特色農產品,積極探索行政區品牌建設。其中,將預制菜加工產業作為“茶麻菇稻”農文旅融合現代農業產業園的重要產業模塊是關鍵之一。雷山縣利用本地特色生態食材,如黑毛豬、小黃牛、稻花魚和土雞鴨等作為主要原材料,配以烏桿天麻、竹筍、食用菌等雷山綠色無公害食材以及魚醬酸、酸湯等地方特色調味品,研發了“雷山烏桿天麻+”“雷山魚醬酸+”“雷山黑毛豬+”等系列的雷山縣特色生態預制菜產品,形成獨具地方特色的行政區品牌。

  雷山縣得天獨厚的旅游文化資源也為行政區品牌的發展提供了機遇。作為一個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區縣,地理環境使得該區域自然生態與苗族文化保存了下來,形成得天獨厚的旅游文化資源。近年來,雷山縣利用這些資源,加強生態旅游的開發和推廣,成功地打造了多個具有地方特色和品牌價值的旅游產品,例如,雷山茶園、雷山瑤寨、雷山茶馬古道等,這些旅游品牌吸引了大量游客前來旅游觀光。同時,雷山縣的地方特色產品也備受游客青睞,如“雷山烏桿天麻+”“雷山魚醬酸+”“雷山黑毛豬+”等產品憑借獨特的地方特色、優良的品質和口感,獲得了游客的認可和好評,提升了雷山縣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同時也有力地推動了行政區品牌建設的發展。

  此外,雷山縣政府為行政區品牌的建設也提供了重要的資源保障。企業作為品牌建設的主體,更需要積極參與品牌建設,提高產品的質量和服務水平。雷山縣政府各個部門不斷引進高精尖人才及優秀大學生,通過創新產品、提高技術含量、改善服務等方式,不斷提升產品和服務的競爭力,從而推動行政區品牌建設的持續發展。

  行政區品牌建設

  對鄉村振興的影響

  促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是鄉村振興的重要任務, 而特色農產品品牌建設則是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有效路徑選擇。黔東南州“十四五”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報告中指出,要凸顯農產品品牌效應,將特色優勢產業做強做大,建設一批“一村一品”示范村鎮和農業產業強鎮,推動特色產品規模化產業化發展,形成以點促線、以線擴面、以面成片的農業產業集聚發展格局,進一步增強農產品品牌效應,同時推動當地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此外,通過行政區品牌建設可以將產業鏈留在鄉村,促進鄉村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推動農業與工業、服務業等產業的深度融合,為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提供源源不竭的動力。

  帶動鄉村產業發展。行政區品牌建設對于鄉村產業發展具有多方面的推動作用。首先,行政區品牌建設可以促進鄉村產業之間的合作,提升鄉村產業的生產條件和技術水平,推動鄉村產業的轉型升級,進而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率和質量,從而滿足消費者對高品質產品的需求,以增強鄉村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其次,行政區品牌建設可以吸引更多資金和技術流入,為鄉村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提供資金和技術支持,以更優質量打造具有地方特色和品牌價值的農產品品牌,如雷山黑毛豬、雷山竹筍等,為當地農業和特色產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動力。另外,行政區品牌建設可擴充農村產業類型,如鄉村旅游業的發展,可提升鄉村旅游的知名度和吸引力,提高鄉村居民的收入水平,為鄉村振興注入新的動力。

  增加鄉村就業機會。行政區品牌建設不僅可以帶動當地產業的發展,還能夠增加鄉村就業機會。以雷山縣為例,該縣積極進行政策扶持和資源整合,支持當地企業的創新和發展,增加就業崗位,為當地不能外出務工人員提供就業機會。其次,行政區品牌建設還能吸引一批青年返鄉創業。如雷山縣全力推進“四雁計劃”,其中“歸雁”回流充實“回援軍”,精心打造“歸雁”平臺,吸引人才回村任職、返鄉創業,培養一批能創業、懂發展、帶就業的農村發展“生力軍”,增強企業發展的同時也帶動就業增收。此外,行政區品牌建設還能帶動當地旅游業的發展,結合本土文化,培養一些講解員或導游。

  提高鄉村產品附加值。行政區品牌建設可以提高鄉村產品的附加值,使其更具競爭力。首先,通過行政區品牌建設,可以提高鄉村產業的知名度和美譽度,使鄉村產品更加受到消費者的關注和青睞,也便更容易銷售和獲取更高的價格,從而增加品牌溢價,使鄉村產品具有更高的附加值,提高農民的收入水平,進而推動鄉村振興。其次,行政區品牌建設可以促使鄉村產品生產者提供更加完善的配套服務,如提供產品的配送服務、提供產品的售后服務等,從而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另外,品牌建設中可以促使鄉村產品生產者進行產品包裝,使產品更具有美觀性和保護性,從而提高產品的附加值。

  啟示和建議

  政府積極有為,推進品牌建設規劃。推進行政區品牌建設,政府應該承擔主導作用,并采取有效措施推進品牌建設規劃的實施。與地理標志品牌,區域公用品牌、集體商標、證明商標等區域品牌建設主體的多元性相比,行政區品牌具有唯一性和政府主導性,客觀上要求地方黨委、政府統籌開展行政區品牌建設工作。為此,政府需要調動全體黨員干部統籌開展例如“雷山+”行政區品牌頂層設計謀劃、挖掘培育產品、整合集群產業、培養人才等工作,努力把類似“雷山+”行政區品牌打造成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領域、新平臺,為鄉村振興注入活力。政府還應該加強品牌形象的宣傳和推廣,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譽度,吸引更多的消費者和投資者。同時,政府要加強對品牌建設的監督和管理,確保品牌建設的順利進行,提升行政區品牌的影響力和競爭力,推動當地經濟的快速發展。

  深入挖掘鄉村資源,培育鄉村振興優勢產業。鄉村資源是鄉村產業的重要載體,是推動鄉村經濟發展的基礎。一方面,深入挖掘鄉村資源的過程中,我們應該注重發掘和利用當地固有的資源和特色,將鄉村振興優勢產業培育壯大,形成產業集群,通過精準招商,采取“飛地經濟模式”,與內地各省市合作共建“飛地合作園區”和“產業轉移合作園區”,推動當地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實現鄉村振興的目標。另一方面,創新性謀劃企業、村委會、村民之間的合作模式,帶動企業發展、農民致富,為培育好諸如“雷山+”行政區品牌打好堅實基礎。此外,鄉村振興優勢產業應該具備可持續發展的特點,作為生產經營主體的農戶及企業,亦需要提高生產經營管理水平,提高自我創新能力、控制生產成本的能力以及應對科技進步和社會經濟變化的能力,這樣才可以實現行業長遠、持續的發展,將行政區品牌做大做強。

  完善農產品標準化體系,構建品牌質量追溯體系。行政區品牌產品的“三原”特征,成就了行政區品牌產品的自主性、優質性、特色性。因此,行政區品牌建設關鍵的問題是如何對產品進行“保真”“促優”和“打假”,保真與打假密切相關,促優與高質量發展緊密相連。為此,首先應對本地區的發展水平及生產技術等內容詳細了解,制定適用于本地農產品的標準化規范,包括產品質量、安全、環保等方面的標準,以確保農產品的質量符合國家和地方的相關標準要求,積極開展農產品質量認證工作,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和安全水平,進一步樹立品牌形象。其次,引入先進的信息技術手段,建立品牌質量追溯體系,以實現對農產品從生產到銷售全過程的監督管理,確保農產品質量的可追溯性和可控性。另外,加強農產品質量監管,定期、定量對行政區品牌進行質檢和抽檢,對農產品質量問題進行嚴格的監管和處罰,以保護消費者的權益和維護農產品市場的正常秩序。

  積極搭建品牌宣傳平臺,不斷拓寬特色產品銷售渠道。積極搭建品牌宣傳平臺,企業需要明確目標受眾,根據目標受眾的習慣和偏好選擇合適的宣傳渠道,包括在線直播、微信公眾號、抖音、快手等新媒體平臺以及線下專賣店等方式。比如,可以借鑒雷山縣企業以凱里、西江景區、郎德景區和大塘景區餐飲企業為內需銷售端,或在黃金地段開設農特產品體驗店,推進雷山農產品進景區行動等有益經驗和做法,依托廣東省政府支持打造對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的機遇,助推特色生態預制菜產品走向粵港澳大灣區乃至全國市場作為外需銷售端。同時,企業可以利用中直定點幫扶、東西部協作等優勢資源,積極與阿里巴巴、淘寶、京東等線上銷售平臺合作,搭建線上農特產品網店,大力開展網絡直播帶貨,拓寬特色產品的銷售渠道,實現品牌宣傳的目標。通過對宣傳效果進行監測和評估,及時調整宣傳策略和內容,以適應受眾需求和市場變化,不斷提升行政區品牌建設對鄉村振興的影響力和帶動力。

  (作者單位:暨南大學鄉村振興研究院、經濟學院)

責任編輯:蔡薇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